翠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久远的以前扇与女人
TUhjnbcbe - 2023/3/31 21:35:00

作者郭一文

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扇子的起源,但可以断言它是人类无意中的发明,而且年代极其久远。我们不妨放任想像:某日,一原始人在深山老林中觅食,时值盛夏,热不可当,原始人随手从树上摘下一片叶子,胡乱摇了几下,居然有风,不禁喜出望外,乃大摇特摇。另一原始人亦步亦趋,摘下树叶跟着摇了起来,不用说也有风。仿效者连呼“快哉”,惊喜之余,问道:“此系何物?”发明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扇子。”好,一语定乾坤,东西有了,名称也有了,扇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横空出世。

千万不要小看了一把扇子,这玩意儿曾经是古人的“重头戏”。假如没有扇子,局面或许完全改观。张*师若不是动辄就摇上几下鹅毛扇,怎么能眼睛一眨就想出锦囊妙计?王小姐若是两手空空在后花园里转悠,一旦遇上蝴蝶,岂不是徒呼奈何?想当年,周公瑾之所以“雄姿英发”,恰恰是由于“羽扇纶巾”的装束,这两件东西无论缺了哪一件,大概都不可能于谈笑之间即“灰飞烟灭”。退一万步,少了羽扇纶巾,那个姓周的纵能侥幸获胜,又有啥意思?

扇子是人人皆可使用的器物,从来没有哪家王法规定,什么人可以用扇子,什么人不可以用扇子。这显然与“人分三六九等”的潜规则相违背,于是富人与贵人茶余酒后一合计,主意来了:在材料上分出贵贱高低,用起象牙、玳瑁、翡翠、丝、绢、绫罗之类。平民百姓当然还是老样子,一把蒲葵扇,粗针麻线,略事修饰而已。

扇分雌雄,外观上一目了然。纨扇是女人的,折扇是男人的,万万不可混淆,以免天下人耻笑。纨扇在古代仕女手里,扇风的时候少,遮脸的时候多,笑必掩面,已成规矩,“巧笑倩兮”只是说说而已,焉能当真?折扇本可为男人平添几分风雅,可惜浮浪子弟人手一把,有事无事,忽开忽收,虽摇个不停,却又意不在风,玩腻了往脖子后面一插了事……这是扇子的堕落。无论怎么说,扇子的出现,皆大欢喜,为生活增添了情趣,使得人人有事可做。文人尤其高兴,终于有地方发表作品了,而且名正言顺。历朝历代,骚人墨客都有个怪癖,一看到白白净净的扇面,手心就痒痒。仅仅写“清风徐来”四个字远远不够,非得要把正反两面都涂得密不透风方才过瘾。那郑板桥该够脱俗的吧?谁知一见扇子亦成俗人,画上几棵竹子不说,还惟恐人看不懂,外加题诗,曰:“缩写修篁小扇中,一般落落有清风”。撇开名人效应不说,就事论事,诗做得似乎也没多大意思。

古人向有“团扇赋怨”之说,开山之作应为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简而言之,就是“秋扇见捐”的意思。这诗名为题扇,实际上是怎么也不能写在扇子上的,太败兴了,男人能看得一头恼火,女人也能看出一身冷汗。当时还没有《婚姻法》,做妻子的只能用这种婉转的方式规劝丈夫,藉以保护自己,对方买账不买账,全凭天地良心了。不过,女人的命运倒是由此可见一斑,几千年来,一看到扇子就胆颤心惊,这成什么话?

扇子出现在舞台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怎么抖、怎么动,都美得不可言喻。扇子在戏曲中更是有着广泛的应用,人物的身份不同,扇起来的姿势也就不同,甚至连扇的位置也大有讲究,“武者扇胸前,文者扇掌心,商贾扇肚腹,走卒扇头顶,媒婆扇肩,轿夫扇裆”,或雅、或俗、或真率,或滑稽,莫不恰如其分,叫观者发出会心的微笑。

呜呼,现代人固然越来越聪明,只怕有一天会聪明到不知扇子为何物,更不知如何去摆弄这玩意儿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久远的以前扇与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