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孔雀东南飞婆媳相处,千古艰难
TUhjnbcbe - 2023/1/11 22:27:00

作为“乐府双璧”之一,《孔雀东南飞》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重读这首长篇叙事诗,我依旧哀叹:婆媳关系,千古艰难!

焦母为何容不下刘兰芝?是因为她不够优秀,配不上自己的儿子吗?

显然不是。不仅刘兰芝本人优秀,她的家世也极其好,甚至可以说刘兰芝非常符合焦母对儿媳妇的期待。

首先我们看一下焦母心中理想的儿媳妇是什么样的?

文章中有两处描述焦母的期待。

第一次是焦仲卿向母亲求情,焦母安抚他: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第二次是儿子执意殉情前,焦母开导他: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从这两次描述中,我们可以发觉,焦母理想的儿媳妇,第一是“贤”,第二是“可怜”或“艳”,即贤惠又美丽,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那么刘兰芝是否满足这两个要求呢?

通读全文,我们发现,焦仲卿完全是照着焦母的理想找的儿媳妇“刘兰芝”。

首先,刘兰芝多才多艺

文中有两处关于刘兰芝成长经历的描写,一处是刘兰芝向丈夫诉苦时的自述: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一处是刘母训斥被遣送回家的刘兰芝所说的话: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从这两处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自小熟习女红,通诗书,明礼仪,是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才艺俱佳的女子,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众口交赞,愿意娶回家的好儿媳。

其次,刘兰芝勤劳忠贞

关于她的勤劳,文中有多处描述,如: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嫁入焦家,焦仲卿常年在外为官,刘兰芝独守空房,却依然勤心奉养婆婆,日夜操持家务,真正的贤妻。

再次,刘兰芝艳丽无双

刘兰芝的艳丽无双在文本中有多处表现。

第一处是作者直接描写: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刘兰芝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长相、体态都是古代大家闺秀的典范。

第二处是刘兰芝被遣送回家后,县令和太守都派人上门替自家儿子求亲,而他们的儿子是什么样的呢?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无论是县令家的公子还是太守家的少爷,都是又年轻又帅气,还有门第有才华。子弟如此出众,这两家还如此焦急地上门求亲,说明了什么?从侧面说明刘兰芝是远近闻名的美人。

那么一个无论是容貌还是德才都符合焦母心意的儿媳,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呢?

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古代的“七出”,汉代《大戴礼记·本命》记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通读全文,我们发现刘兰芝被遣送回家前,与夫家诸人话别,别了婆婆、小姑子和丈夫,却没有提及小孩。而刘兰芝嫁入夫家多久呢?

文中关于小姑的描述有这样几句: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虽说文学作品在表现时间时,会运用夸张手法,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求亲的县令家儿子的年纪,进行合理推测,刘兰芝嫁入焦家至少三年了。在崇尚“三年抱俩”,鼓励生育的年代,没有子嗣,可以成为被夫家休弃的最大理由。

由此可见,不能为夫家绵延子嗣成为了婆婆嫌恶媳妇的第一理由。

同时,通过刘兰芝的话别,我们可以知道焦仲卿的父亲已经过世,而通过小姑的年纪,我们可以知道,焦父过世时,焦母不过四十左右年纪。她所有生存的依靠,情感的寄托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

可是他的儿子却与另一个女子情深似海,不可分离。

儿子说: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泉共为友。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儿子的眼里,心里,未来里都只有这个儿媳妇,作为母亲的焦母能不嫉恨吗?

如果刘兰芝能够顺利生下孙子辈给焦母,焦母终日弄孙为乐,情感得到转移,估计就没什么心思

1
查看完整版本: 孔雀东南飞婆媳相处,千古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