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面文“开元通宝”,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开元通宝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另外,许多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年号是开元,这是错误的。开元通宝是非年号钱,在唐代初年就已经铸造,是由欧阳询亲自题字,欧阳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从年代上讲,欧阳询就不可能给李隆基的铸钱题字。而李隆基将年号定为开元,纯属巧合。开元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始铸,宋太祖开宝八年官方停铸。
开元通宝材质上有铜质,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有诗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可见唐开元盛世的奢华。年西安何家村出土30枚金开元通宝,是那个时期唯一的一次发现,足见其珍稀程度。
开元通宝有多少版别呢?如何区分?
铜制有两种:一种为标准的青铜制品另一种为数量稀少的用铜镜的铜制或者是高锡高铅的。
以字迹分有四种版别:一种是常见的,左挑开元,“元”字的左提笔斜向上挑。
另一种是右斜向上挑,两种恰恰相反。
第三种版别是双挑,“元”字两边都往上,其中双挑,右挑比较少见,常见的是左挑。
到晚期的时候,有一种“会昌开元”会有背字,有背“洛”、背“襄”等等
背后有字的开元,主要是版别意义,收藏意义并是太大。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会昌开元”的钱品,铸造工艺没有早期开元钱币做的精美。
钱币上的字随意性较大,背面的字都为行书写法,不够严谨规范,是造币局标明造币地点的,初始的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