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里,早就有了关于发簪的记录,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的簪除了金属和荆枝制作之外,还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银、铜等各种材质制造。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形状,喜欢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为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莲花、菊花、桃、牡丹和芙蓉等。
《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发簪最初的作用是关键时候用来做防身武器的。
发簪的典故:根据《礼仪》等书中的记载,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在那之前,大多数的发型都做成了发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15岁的时候,如果已经许嫁,可以把头发梳成成人的发髻,然后用发簪。至于还没有许嫁或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发型,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古代女孩子就算行及笄礼,主行笄礼者也是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了。
古代女子结婚后,就要把头发挽起,梳妇人发式,代表自己已婚。要是婚后很得夫君宠爱,当然就会为妻子挽发了啊……我觉得也有一种占有权的意思。就像是男子为心爱的女子画眉。
古代男子给送女子发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男子希望与女子成为结发夫妻;第二、男子用发簪作为女子成年礼礼物;第三、男子表达对女子才艺的欣赏。
古代男子送给女子发簪还有表达欣赏的含义,这种情况一般都出现在酒楼或者戏馆。古代人喜欢听歌看舞看戏,而且大部分都是男性,这些男性若是发现哪位艺伎的表现很好的话,也可以送这位艺妓一支发簪表示自己的认可,所以说这种送礼方式含有一定的“打赏”意味。
定情信物包括:手链、戒指、如意、罗汉钱、红豆、凤钗、手帕、荷包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不管信物为何、价值是否贵重,信物总会有一定来历或与自己有特殊的关系,其精神上的含义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钱来衡量的。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
定情物在我国自古有之,在很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送定情物的描述。不过与西方人大多以戒指、玫瑰为定情物不同,中国人在定情物上反而显得更浪漫随性。中国人的定情物讲究“情”而不讲究“物”,一块玉佩、一个香囊、一束秀发,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为定情物,都可以表达自己对“情”的诉求。
图片来源于百度
#发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