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5条入闽高铁通道,和谐号动车如何在福
TUhjnbcbe - 2022/11/30 20:18:00

海潮青年:把时光倒回90年前,福建境内只有28km铁路;把时光倒回30多年前,福建才是真正的“铁路洼地”,通往外省的铁路只有一条,而且最开始还是作为战备铁路修筑;今天,福建已经实现了市市通动车,即使运行速度多在km/h以下,也是了不起的成绩,而造成这一切的,是层层的山岭。

武夷山

福建处于闭塞的地理条件中,从内陆进入福建,需要经过一层又一层的山,山让福建地形支离破碎,耕地缺乏,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福建对中央王朝来说没有地利优势,从武夷山脉,到台湾海峡,武夷山、仙霞岭、玳瑁山、博平岭、洞宫山、太姥山、戴云山、鹫峰山等众山岭“严阵以待”,阻碍闽人与外人之间的沟通交往。

这个特别地方,沟通外界的陆上通道艰难无比,甚至要难于蜀道,外人进入福建难,闽人出门去内地也难,一直到了开疆拓土的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才获得了闽江流域的控制权,在汉武帝收服闽越之前,中原人士即使学识再渊博,对福建地区仍然一无所知。

霞浦

加上闽越人亲近海洋,先秦古人一度认为“闽在海中”,这样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人们不得不依赖海上交通、以海为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海洋文化,衣冠南渡的人们来到福建,也被重新塑造,宗法礼仪演绎出别样的高度,他们不仅会抱团,更敢于冒险、敢闯敢试,书写福建的历史。

进入八闽之地

汉*能顺利收服闽越,迁走闽越王室,在福州设置冶县,想必是探清了进入福建的线路,但古书对汉朝大*进*闽越地的线路没有详细的描述,后人只能对照福建的现代地形做出猜测。

武夷山脉有许多断裂带与河谷,是进入福建的第一道门,然而过了武夷山后,依然是山,即使发源于武夷山脉的河流汇成闽江后能涌向海洋,借助水运可让时间缩短一些,然而层层叠叠的山可能让人绝望,只是漂泊的人压根不在乎这些艰难。

北方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江南的苏峻之乱、侯景之乱,人们被迫离开故土,不断迁徙,其中进入福建的线路可能依据了汉*行*路线,翻过武夷山,还有众多的山、密布的水网,“千山万水”无休止,人们沿途砍伐巨木、架设石桥,修筑了福建通往外界的山路。

柘荣永安桥

隋唐以来,晋人也好,南朝人也好,进入福建后都被塑造成了新闽人,随着生产工具的铸造技术提高,他们把沼泽变成了水田,把山坡开垦成梯田,福建的人口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山岭对人们沟通产生的阻隔还无力改变,隔着一座山也能演化出不同的文化习俗,与外界沟通还是很难,一昼夜限行六百里、三百里,进入福建后,一昼夜最快也只能行三百里以下(参考于清代《福建通志》)。

也正因为陆上交通困难,才让福建人以海洋为沟通外界的主要通道,他们不仅格外珍惜陆上与外界沟通的机会,对海洋也格外亲切,如《明神宗实录》所言: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鸡肋的漳厦铁路

唐代开始,泉州迅速崛起,作为海港,在北宋反超宁波、南宋超越广州,元代的泉州港已经是世界著名海港了,那时阿拉伯人对中国最熟悉的地方,十有八九应该是泉州,马可·波罗赞叹曰:所有来自印度洋的船只都汇集于这座繁华而壮丽的港口——刺桐(泉州)。

泉州刺桐港盛况

明朝施行海禁,让泉州港的盛况消散,但是闽南地区始终对海洋敞开怀抱,也是在明朝,“隆庆开海”之后,泉州隔壁的厦门发展起来;当然,在倭寇劫掠、列强叩关时,敞开怀抱也付出了代价,如在《南京条约》中,厦门、福州同时被开辟成通商口岸,五个口岸福建占了两个。

历史车轮在前进,铁路作为陆上最先进的交通方式,被铺筑在中国大地上,人们看到了铁路对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闽籍华侨和进步人士发出了福建对铁路的渴求之声,年,官商合办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在福州成立,计划在福建修筑漳厦、福马、泉安三条铁路,通过股款、官款和借债,共筹得资金万元。

漳厦铁路嵩屿站

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漳厦铁路于年开工修筑;漳厦铁路原计划的起止点是漳州、嵩屿,全长45km,然而最后建成的漳厦铁路仅有28km,起点离漳州城17km,终点的嵩屿也无法与厦门岛无缝对接,加上火车速度不足10km/h,导致了年建成后客流稀少。

清亡后,漳厦铁路被民国*府收为国有,但并没有改变鸡肋的窘境;年底,漳厦铁路终于停运,抗日战争时期,漳厦铁路的铁轨被拆毁盗卖,就这样,福建的第一条铁路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战备的鹰厦铁路

年,福建无人不知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于*治协商会议上提出了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领袖特此表示“当为彻底支持”,出于福建交通发展和台海战备考虑,年,中央决定投资5亿元修筑福建铁路。

陈嘉庚为此还亲自去山岭间考察线路,铁道部经过勘测后得出了3个线路方案,受制于有限的国力,福建及陈嘉庚都认同了线路最短的“东线方案”——鹰厦铁路,但随着 的爆发,鹰厦铁路的修筑工作在年底才开始。

年初至年底,8个师的铁道兵、1个独立桥梁团、11万多民工、4万名其他施工人员、名干部,以及庞大保障队伍,克服了一层层山岭对交通干道造成的阻隔,他们劈山开路、抛石填海,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凿通了武夷山、劈开了众山岭、铺就了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他们是新中国的愚公。

鹰厦铁路铺轨进入厦门岛,高炮保驾护航

年12月9日,当最后一段铁轨铺在厦门海滨,意味着鹰厦铁路提前一年实现了通车,它起于江西鹰潭,止于厦门海滨,全长km,是福建第一条与外界连通的铁路。

吃苦耐劳的人们节省了鹰厦铁路的预算,省下的经费后来投入到了外福铁路的修筑上,外福铁路在外洋站与鹰厦铁路连接,年通车,结束了福州“地无寸铁”的历史,成为福建省会第一条与外界联系的铁路通道。

厦门海堤上的火车

实际上,鹰厦铁路是作为战备铁路修筑的,对于缺乏台湾海峡制海权与制空权的新生共和国来说,鹰厦铁路极其关键,*事意义重于经济意义,它运送过兵力、炮弹、保障物资,运送过海*鱼雷艇。

电气化改造后的老鹰厦

改革开放后,当两岸相互炮击成为历史,鹰厦铁路的作用由战备完全转变为发展经济,改革开放让福建迸发出新活力,敢闯敢试的福建人走上了民营轻工业带动经济崛起的路径,对于商品流通的需要呈爆炸性增长,因此年鹰厦铁路开始进行电气化改造。

年底,完成电气化改造的鹰厦铁路运力大幅提升,但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这条因战备而生的铁路,曾经作为福建与外界沟通的铁路干线,因无法满足福建经济发展的需要,终究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条入闽铁路

在战备的年代,福建是备战一线,交通建设都要优先考虑*事意义,加上在铁路修造技术还没有大突破,层层的山岭制约着福建的铁路建设,上世纪90年代,福建铁路才真正迎来了发展,而福建铁路交织成网,已经是年之后了。

峰福铁路列车

年底,北起江西横峰、南至福建南平的横南铁路开工建设,年底实现通车,它是进入福建的第二条铁路通道,年,横南铁路与外福铁路合并为峰福铁路;但就像福建其他铁路一样,峰福铁路的运行速度还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年昌福铁路通车后,峰福铁路作用正在减退。

梅坎铁路

年,连接了广东梅州和福建永定的梅坎铁路开工建设,年实现通车,它与京九、京广、鹰厦、峰福铁路衔接,是第三条进入福建的铁路通道;年,连接江西赣州和福建龙岩的赣龙铁路开工建设,年实现通车,它与京九铁路衔接,成为进入福建的第四条铁路通道。

赣龙铁路

地方经济实力是基础设施的根本,基础设施又支持经济进一步发展,项南说过:福建富不富,关键看铁路,无论如何都要挤出钱来修铁路。所以福建用二三十年的时间积累“省力”,当经济实现了飞速崛起,人们对铁路的要求越高,路径要再短、时间要再快,所以福建开启了新一轮的铁路建设。

市市通动车

长时间以来,福建与浙江之间并没有铁路相连,横亘其间的就是浙闽丘陵,年开工、年开通的温福铁路是浙闽之间的第一条铁路,也把福建推进了高铁时代,是进入福建的第五条铁路通道,是福建第一条准高铁(依据国家铁路局、国家发改委标准)。

温福铁路宁德段

同样年开工的福厦铁路,于年通车,厦门往返福州靠鹰厦线成为历史,城际铁路首次把福建三大头部城市连起来。

年底开通的厦深铁路,是进入福建的第六条铁路通道,它是杭深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南连接浙闽粤沿海的首条铁路,福建沿海城市实现了坐在动车上往来的梦想。

海景动车组

年开通的龙厦铁路、昌福铁路,年开通的合福高铁、赣瑞龙铁路,福建完成了对出省铁路通道的快速化,福建也成了我国第一个实现“市市通动车”的省份,福建5条出省高铁通道基本构筑完成。

年底,南三龙铁路开通,福建内陆三个地级市之间也由快速铁路相通;目前,福建在建铁路还有福平铁路、衢宁铁路、浦梅铁路,福建铁路落后的帽子已经甩到了太平洋中去了。

从汉*在收服闽越时的行*路线,到顽强的人们筑出山路,千百年来,内陆的闽人挑担走天涯,沿海的闽人以舟代步;从依赖战备铁路,到率先实现市市通动车,福建铁路交通发展历程,是古老的东方大国重新站立起来的缩影。

为了获得便捷的对外通道,一代代福建人付出了热血与汗水,得益于改革开放,也得益于两岸坚冰融化,“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闯敢试的福建人让福建百业俱兴,让福建内外通道四通八达,让福建真正实现了崛起。

参考资料:

《福建自然地理》,作者: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海外交通史》,作者:廖大珂《清末福建商办铁路研究》,作者:许东涛《穿越百年的梦——福建铁路寻找出省通道的雄浑与艰辛》,作者:周德庆《福建铁路运输》,作者:潘璜《福建史志》,作者: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地方志学会本文由海潮地理学社原创,禁止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搬运、转载、抄袭、摘录。

1
查看完整版本: 5条入闽高铁通道,和谐号动车如何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