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娘娘们手上长长的指甲套,十分吸引人的眼球。在《如懿传》中,如意就算进入了冷宫,还依然保留着蓄指甲,带指甲套的习惯。这些华丽的指甲套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学问?不同地位的人,带的指甲套,又有怎样的讲究?指甲套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指甲套流行的起源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在临街小楼上看到了一位青春貌美的女子,只觉这女子端庄秀丽,一双玉手指甲修长。康熙很快便下诏赐封为皇妃,等皇帝巡五台山,结束之后,接女子一起返回皇宫。
这女子想着入宫以后如何服侍皇帝,因为担心为皇帝宽衣解带之时,会伤到皇帝的龙体,思忖之后还是决定剪掉最爱的指甲。康熙皇帝自从见了那女子一面之后,心里时时挂念,待他再次见到那女子之后,挽起她的玉手,却发现没有了长指甲,一时间大失所望。自此,宫中的娘娘妃子都知道皇上喜爱长指甲,于是便形成了留长指甲的习惯。为了防止指甲断裂,指甲套便随之产生。古代长长的指甲就是这么流行起来的。
长指甲之所以能留起来,是因为有些人天生富贵,有人服侍不用干活,长指甲也逐渐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就长指甲与指甲套的起源来看,在汉代以及隋代墓葬中,指甲套都比较少见,到了清代才流行起来。而从制作材料来看,指甲套绝大多数用金银制作,有少数为珐琅和铜质的,也可以采用玻璃作原材料。佩戴的时候可以戴几个,也可以每个手指都套上。
手指审美观造就了指甲套
在中国古代,对于女性的手指审美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尖,长,白。为了让手显得细长,很多女子都会选择留长指甲,可见古人对首饰格外重视的,留长指甲更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然而指甲长了就很容易断,所以,指甲套对于保护指甲,有非常大的作用。
历史上记载最早佩戴指甲套的女子,是慈禧的婆婆孝贤纯皇后。然而指甲套的流行是在咸丰年间。当时垂帘听*的慈禧太后,就将其专属的金属指甲套或者景泰蓝指甲套在中指或无名指上,增加指甲的长度,也显示其尊贵的地位。还有另一种说法,清代指甲套之所以流行,其原因也有可能和满族妇女的服装有关系。满族贵妇的发髻高耸向上延伸,脚上穿的是厚达四十五寸的高底鞋。双手佩戴现成的护指,可以达到服装和谐统一的装饰目的。
指甲套是身份的象征
指甲套乍一看都差不多,但对于后宫不同级别的女人来说是有很大差距的。不同等级的妃子所用的指甲套,制作的材料就不一样。身份越尊贵的妃子,所佩戴的指甲套,使用的材料越高级,制作细节就会越精致。就比如慈禧太后的指甲套,她的指甲套主要戴在中指和无名指上,左手戴的指甲套是用翠玉做的,右手戴的指甲套是*金做的,上面还镶嵌着红宝石和珍珠,如此奢华的指甲套,也只有太后级别的人才能佩戴。
从目前现存的各种画像和照片上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对于指甲套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她可以忘记微笑,但绝对不可能忘记带指甲套。她每天会花大量的时间保养指甲,还下令工匠设计了不计其数的指甲套,就在她病重的时候,都不忘交代宫里的人将她平日最爱的指甲套作为殉葬品。
现存的指甲套都是以金属镂空为多,长度从五公分到十几公分都有。背面多为楼雕,这样的设计方面空气的流通,夏天戴着也不至于闷热。在晚清的时候,指甲套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考虑到手指的弯曲程度,直接套用翡翠,玳瑁等材质。极大地满足了宫内各位娘娘的需要,舒适度也大大提高。
还有一种说法是用作防身,通过各种影视剧,大家也都能了解到,后宫佳丽的争斗非常激烈,很多时候为了争权夺势,都会有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影视剧中,把堕胎药藏在指甲套里,或者趁别人不备下个药,这都是很平常的手段。所谓物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吧。
在现代,这样的护甲套就越来越少了,毕竟华而不实,现如今也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从这点来看,古代女子爱臭美的毛病一点都不逊色于现代人。虽然没有护甲套了,但是现在的美甲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与时尚。由此可见,追求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