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双鬓簪花,光景分明。
她头戴玉钗,风中摇曳。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
这是古代女子精致绮丽的美,是精致到骨子里的美。
我们的祖先,起初自然散发,无须发饰,之后人们开始束发作髻。随着社会的发展,起初单纯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发饰在造型、功能、材质、工艺等诸多方面都已不能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下,笄饰在原有的形态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簪饰、钗饰、步摇等。同时随着新材料发现及中外交流的深入,发饰用材范围也越来越广,由初期的骨、蚌、陶、石等增加到金、玉、玛瑙、珊瑚等各种名贵材料;而在工艺上,其制作加工技术也日益精湛,发饰装饰越来越精彩。
唐白居易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古代女子一颦一笑,顾盼生姿。无论是朴素淡雅的木簪,还是雍容华美的钗头凤,女人们都用最精致的东西打扮着自己。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吧,一丝不苟的梳上头发,插上头饰,涂上颜值,不愿意将就,不愿意苟且。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雕刻的木簪。我想到一句话:“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这满头的点缀,不正像银河中的星辰,璀璨夺目,耀眼明亮。正如女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
古代人对文化生活有一种情趣和一些习俗,他们把这些都融合起来,就会在饰品中出现栩栩如生的民间俗画面,给人能带来无数的遐想,在古代女则的发饰讲究的不光是精致还有很多华夏美好文化在里面。那些充满古典风韵的美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美的极致追求。
古代很重视妇女头发的美丽。
《陈书高祖记》:“张贵妃发长七尺,鬓黑如漆,其光可鉴。”《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银丝胜雪,无风自扬,夹带着阵阵香风却又泛着缕缕凉意,束湖色冷玉冠,型姿高洁淡雅,如雪玉而著。
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之前似乎流失了。值得庆幸的是,汉服文化的再一次兴起,让人们又重新将目光投向古典美,发簪也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不知为何,我总觉得用簪子的人,更具雅致,身上也透露出一种不可言喻的气质美。或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展现中国美人最好的一面,将中国女人骨子里的风雅呼唤出来。
看她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
回眸一笑百魅生,古代女子的古典风韵,能让百花黯然失色。这不只是饰品装点出来的美,骨子里透出的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