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璎珞与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学都在美人身上了
TUhjnbcbe - 2022/9/7 8:25:00

最近《风起洛阳》正在热播,大家再一次被唐朝美学惊艳了。《风起洛阳》剧组宣称准备服装多套,造型饰品多套,妥妥的大制作了。大家对*和宋茜的古装造型也是一片称赞声,不过,想要和《长安十二时辰》比肩,还是差一点点。

话说,唐朝女人头上的风景有多美?今天以大才子李白的诗开场,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大唐的美人们。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李白《玉阶怨》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才子、佳人,让多少人都想梦回那个大唐盛世去。

文章写了折股钗、花钿钗、花树钗和步摇,今天咱们接着讲讲唐朝美人的“比美神器”,梳篦和璎珞。

半月式梳篦

再美的首饰最终还是要依附于人身上,再名贵的发钗若没有漂亮的发髻来打底,恐怕也会大打折扣。

唐朝的发饰精美,种类繁多,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发髻。典型的发式有花髻、高髻、双鬟望仙髻、倭堕髻、螺髻、宝髻、惊鹄髻、抛家髻等。有了又美又仙的发髻打底,其实也不用满头珠翠就能凹出好造型。

唐朝女子发髻上的装饰常以金银珠翠为材料,有帽、簪、钗、梳、等,簪钗形状多样,常见的有鸟形、花形等。唐朝梳篦的经典造型是半月式,顾名思义,因为形状像半月而得名。宋朝时期半月式梳篦依然流行,只是宋朝极简美学跟大唐的

梳篦造型一般影视剧中唐朝及秦汉造型居多,但是在《甄嬛传》中也发现了梳篦的影子。这个造型,算是安陵容造型之一了。

璎珞

璎珞并不是本土的首饰,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用珍珠、宝石和金银贵金属等串联制成,以彰显华贵。璎珞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唐朝的项饰大部分以璎珞为主。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璎珞造型是还原的出土文物的造型,《风起洛阳》里边的女子,几乎也都佩戴了璎珞。

花钿

花钿既不是唐朝美人的新创,也不是唐朝美人的独宠,六朝时期的诗歌已经多有提到花钿的。

花钿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发饰,一种是面饰。

作为头饰的花钿,经常用来装饰钗簪,就像之前提到的花钿钗,花钿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装饰梳篦。

作为面饰的花钿,经常用来贴于眉间,十分妩媚动人,《捣练图》中有一种眉间贴“花钿”的妆容,其材料一般为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以鱼鳔胶等粘贴于面部。

有文献记载的花钿出现在秦始皇时期。唐末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贴五色花子”指的就是粘贴“花子”面饰,“花子”即为后来的花钿。

三国时开始流行“靥钿”,这种特定位置的妆饰一直到唐朝还很盛行,南北朝时,南朝兴起了“梅花妆”,这是一种形状特别的花钿。到了宋代,随着崇尚淡雅之美风气的兴起,浓艳风格的花钿逐渐失宠,元代的时候花钿几乎就退出饰品的舞台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璎珞与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学都在美人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