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生物学》出版了,这是一本由我们师徒仨合写的一本书。
年秋,某大出版社与我联系,想请我写一本适应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看的生物科普书。当时我在高三,安排不出时间来写。出版社很有诚意,说可以先给个书的框架,他们先申请立项,等高考结束再动手写。于是我起草了一个目录,他们总体表示认可。转眼高考结束,出版社再次联系我,希望我开始书的编写。但那时我手边依旧压着很多事情,而且暑期我已计划好与张超等一起去巴尔干旅游,日程安排近一个月,这样回来就差不多是新高三开学的时间了,因此我想推掉这件事。
出版社依旧希望我能合作,并提出了另一个方案,让我再找一个合作者,由我与合作者共同完成这本书。
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合作者的人选我首先想到的是弟子张超与赵奂。但张超与我一起去巴尔干,假期不可能有时间写。与赵奂商量,赵奂同意了。与出版社交换意见,他们也对赵奂表示认可。
年7月,我与张超去巴尔干,赵奂动手写样章并就全书的整体框架及章节目录、风格等与出版社编辑交换意见。
可能是我们师徒都是比较随性的,不大愿意受太多的约束,上课是这样,写书也是这样。
我们想有个大体的框架,写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再做调整;暂时不必拘泥细节,在章节标题上也无须一次到位,可边写边考虑修改。有时候冥思苦想未必有结果,但突然就会带来灵感。因此,我们的意见是有个大的框架与风格定位,“装修”等细节的事情留待后续处理即可。
但出版社的修改意见是需要非常明确的内容与标题,然后按照这个计划来写。
估计双方在想法上有一定的差异,出版社的编辑采用的不是直言意见,而是用一种让人觉不可接受的处理方式。
我给她发的短信,常常是二、三天后才得到回复,理由是外出开会、去医院陪护等等。如果偶尔的不回复或延缓回复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候正好有事情,看到了一眼消息未回,过后就忘了。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也经常发生。但她给出的解释让人觉得不可信,显然是在搪塞。原以为只是我与编辑的交流出现困难,不料赵奂也和我说,这个编辑没法交流。他遇到的问题与我遇到的一样,他的想法也与我一样。
于是,我们判断,出版社是想放弃与我们的合作了。其时,赵奂已写了十多个课题,但我们与出版社一直未签合作协议。
而且从曾经与该出版合作过的T老师那儿也得到了告诫:千万别与某某出版社合作。T老师告诉我,他与其他一些老师与该出版社有个很不愉快的合作。于是,我与赵奂联系,让他把手头写的东西停下来。但此时的赵奂已渐入佳境,他说他对写这个内容有兴趣,就当作是自己在学习与练手。
赵奂可以这么想,但站在我的角度,如果付出那么多最后不了了之的话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所以我还是让赵奂先暂定书写。
旅途与张超聊这个话题。张超的想法也很大气:“师父,没事。如果赵奂写了,大不了咱们不与**出版社合作,可以自己联系出版。”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之后,我们不再主动与**出版社联系。果然,后来就没有了下文。这也证明了我们的猜测:他们肯定觉得我们的想法与他们的不符合,在等着我们主动放弃合作。其实,任何合作都是建立在符合双方意愿与愉快的基础上的,如果觉得不合适就另找合作对象。
作为我们来讲,这不属于我们非做不可干的事,我们乐意做是觉得挺有意思。如果没意思,何必为难自己?我们玩的是高兴。作为出版社当然也有他们的操作程序与规章,我们也能理解。
我们希望的是,大家觉得合适就合作,合作就得开诚布公,如果觉得不合适,明白告知,而不要拖泥带水。
新的学期开始后,由张超牵头,我们开始书的策划。
开始我们讨论想写成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从系统、适应与进化的三个视角来阐释生命,最后一个部分是生物技术与工程的应用。前三部分分别由赵奂、我、张超三人执笔,最后一部分由王卫红执笔。但由于王卫红一身多任,又是教研组长,又是学部助理,又是高三,忙得焦头烂额,实在挤不出时间来写,最后全书留下了三个部分。
关于本书写作中的一些想法张超已写在序中,这里不再重复。
书的写作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师徒仨几乎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原来担心,三个人的写作风格不同,会影响书的整体性。不过,张超觉得三个部分风格不同也是一种风格,分开了可以相对独立,合在一起服务于共同的主题。我赞同这样的说法,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现在的模样。
这不是书的序,只是背景的介绍。
附:本书的目录
第一编系统:从细胞到生物圈
第一章生命是一个低熵系统
一、生物系统像一座围城
二、细胞膜上的麦克斯韦妖怪
三、城外混乱vs城内井然
四、生命体是乐高积木
第二章低熵系统需要从系统外摄取能量
一、“木材和木柴”两种不同的物质
二、细胞里的发电厂
三、生命系统的高速公路
四、低熵之源
第三章系统需要获取能源的信息
一、能源也是信息源
二、“它”来了,所有细胞做好准备
三、细胞中的麦克风
四、把信号抹掉
第四章反馈调节与系统稳态
一、泳池管理员
二、马尔萨斯陷阱
三、缺席的管理者
四、正反馈--生与死
第五章系统的演化
一、地球系统演化史
二、分工
三、听从信息的安排
四、愈合的伤口
第六章系统失调与溃散
一、失调
二、褪色的大堡礁
三、消失的文明
四、什么是死亡
第二编适应:生命的主旋律
第七章为了生存拼力
一、冰鱼与林蛙的故事
二、从嗜热菌说起
三、随机应变
四、*备竞赛
五、结成同盟
第八章为了后代拼力
一、病*来袭
二、没有父亲的无性生殖
三、性的奖赏
四、求偶行为
五、两性结合的有性生殖
六、操纵
七、牺牲自我
第九章包容与妥协也是一种适应
一、直立行走的利与弊
二、疟疾与遗传病
三、两难的端粒
四、垃圾DNA
第十章拉马克“归来”
一、拉马克与获得性遗传
二、冬日饥荒
三、DNA甲基化
四、玳瑁猫
五、食物改变命运
第三编进化:生命永恒的主题
第十一章:地球上“乱撞”的能量如何被生命“收服”
一、生命“收服”原始地球上到处乱撞的能量
二、从“乱撞的能量到小能量包——能量被有机小分子“收服”
三、“从小能量包到能量块”——能量被有机大分子“收服”
四、“从大分子能量块到细胞能量体、多细胞能量系统”——能量被有机生命体“收服”
第十二章:从RNA到真核生物的演化
一、生命的特质——“自我复制”与“信息贮藏”
二、“原始生命推理版”——RNA
三、从生命乍现到神通广大的原核生物
四、真核生物的出现
第十三章:生命信息处理能力的进化史
一、宏观层次:生命对环境中繁复信息的有效应对策略
二、微观层次:面对信息生命的基本“反应”——信号→信息→学习→记忆
三、细胞中蛋白质分子帮忙实现“信号→信息”的转化
四、神经细胞是“学习”的基础,蛋白质分子是“记忆”的源泉
第十四章:从“性”的发展历史聊进化
一、从无性到有性
二、“有性”生殖的基础——减数分裂的发明
三、有性生殖中需要确保选择的异性不是“近亲”
四、“性别反转人”的研究告诉我们真正决定性别的是“基因”
第十五章:从“人”的发展通史看进化
一、“化石”中讲述的人类发展通史
二、“基因组”中讲述的人类发展通史
第十六章:一直在进化的“进化论”
一、布丰、“老”达尔文还有拉马克的“用进废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与其开创的时代
三、“自然选择”时代的新声音“中性学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