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西艺术交流年中国艺术30
TUhjnbcbe - 2022/8/25 9:35:00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0.html

自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旅游书《马可·波罗游记》诞生以后,西方与中国的往来就日渐频繁:

从15世纪末起,中国的瓷器在欧洲大受欢迎,紧接着是青铜器、漆器、象牙雕刻、绘画及家具,中国的茶叶和丝绸也成了欧洲市场上的紧俏商品。

▲荷兰画家威廉·考尔夫描绘的青花瓷静物组合,在增添神秘异国情调的同时,亦满足了荷兰中产阶级艺术赞助人借此炫耀财富和地位的意愿

数以千计的冒险家、士兵、传教士、海员及学者,当然人数最多的是商人,来到中国。

之后将无数艺术珍品带回欧洲,瞬间席卷交易市场,而各家旧大陆博物馆都得以极大地丰富了藏品,可惜它们并未对藏品质量进行筛选。

这些被带回的艺术品大多被卖给了一些精致讲究的享乐主义者,而不是艺术家或艺术研究者。

由于仍缺乏对中国艺术的研究,商人购买时并不在意作品的艺术性,是否极具异域风情才是他们的评判标准。

▲18世纪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笔下布满中国艺术品的欧洲贵族女性闺房

19世纪,东亚艺术史学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在环游世界的旅行之后,在一次聚会与深谙艺术的同好们交流中,迸发灵感:

他计划收集到尽可能丰富的研究资料,整理归类现有的珍贵图片,在客观描述规模宏大的文献资料以外,对原作给出一些自己的评论,来还原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艺术史。

奥斯卡·明斯特伯格其人

奥斯卡·明斯特伯格(OskarMünsterberg)出生于但泽(现属波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莫里茨·明斯特伯格是一位商人,母亲安娜·伯恩哈迪是画家。父母的职业对他后来的发展道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明斯特伯格分别于慕尼黑和弗赖堡修习国民经济学和艺术史,从弗莱堡大学毕业后,他前往德国首都柏林,于年成为《德国民族报》总编。▲19世纪末的德国柏林(图片来源:网络)三年后他转战莱比锡,就职成为一家出版社的社长。年,他重返柏林,主持哈格尔伯格出版社的主要工作。在此期间,明斯特伯格曾多次因公来到东亚,对当地的人文产生浓厚兴趣并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

▲年的北京城内城(图片来源:《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

第一部巨著《日本艺术史》(第一卷)于年问世,至年为止共出版三卷。

年发表论文《中国的改革——东亚历史*治与国民经济研究》,为他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间,他的第二部煌煌巨著《中国艺术史》出版了。

首部以德式严谨,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的“百科全书”

《中国艺术史》是19世纪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的力作,系统阐释了中国辉煌博大的艺术史。

原著涵盖了从石器时代至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青铜器、陶瓷、手工艺品等内容,共收录幅彩色图版及黑白插图和照片,每幅图片均详述器物名称、尺寸、收藏者信息等。

本书是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珍贵史料,可谓“中国艺术大百科”。

原著为德文版,分为两卷,分别于年、年首次出版。两卷内容各有侧重。

第一卷收录幅黑白图版和15幅彩色图版,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即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末,诠释了中国艺术风格演化的逻辑和特质;作者又以佛教传入中国为分界线,通过中外古代石刻、青铜器、陶器、绘画、雕塑等作品,呈现了中西方三千年来在艺术上的对话交流。

第二卷分为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两大部分,收录幅黑白图版和23幅彩色图版,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青铜器、陶瓷、宝石制品、印刷品、织物、漆器与木器、琉璃、珐琅、犀角、玳瑁、琥珀、象牙等器物近件,通过艺术作品本身所展现的审美趣味,厘清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

因原著两卷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且论述角度不同,本次出版在保留原书完整内容的基础上,对编辑体例进行了调整,将原著两卷分别以《中西艺术交流年》和《中国艺术年》为名,单独成册出版。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西艺术交流年中国艺术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