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16日“世界海龟日(WorldSeaTurtleDay)”,有读者朋友可能会感到很奇怪:“上个月23号不是已经过了世界海龟日了么?怎么又过一次?”这里其实就要说到一个普遍性的错误,甚至一些比较大的相关机构也犯过这个错误。5月23日实际上是“世界龟日(WorldTurtleDay)”,不仅是海龟的节日,同样也是其他淡水龟、陆龟、鳖等所有龟鳖目动物的节日,而每年的6月16日才是真正的世界海龟日。
现存的海龟一共有2科6属7种,分别是棱皮龟(Dermochelyscoriacea)、红海龟(Carettacaretta)、绿海龟(Cheloniamydas)、玳瑁(Eretmochelysimbricata)、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olivacea)、肯氏丽龟(L.kempii)和平背龟(Natatordepressus)。除了肯氏丽龟和平背龟,其余五种海龟在我国皆有分布,且全部被列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图中丽龟即为太平洋丽龟,蠵龟即为红海龟
众所周知,棱皮龟不仅是最大的海龟,同样也是最大的龟鳖目动物,全长最大可达2.2米,“背甲”可达1.75米,体重可达1吨。棱皮龟是7种海龟种唯一一个属于棱皮龟科的物种,它并没有其他海龟那样的背甲,而是覆盖着厚厚的皮肤,上面长有棱,这也是它的名字“棱皮龟”的由来。棱皮龟的主要食物是水母,它的口腔和食道内壁长满了角质肉刺,用来防止吞入口中的猎物在吐海水的时候一起被吐出来,也可以帮助磨碎猎物。
棱皮龟与人
棱皮龟口中的肉刺,是不是看起来很恐怖
同样是吞入海水,但吐出的方式并不同
很多人知道棱皮龟是最大的龟鳖目动物,但龟鳖目第二大的是哪一位似乎并不被人知晓,加拉帕戈斯象龟?斑鳖?都不是。第二大的龟鳖目动物其实也是海龟——红海龟,红海龟同时也是第二大的海龟,最大的硬壳龟,记录的最大体长达2.13米。虽然有着诸多名号,但知道红海龟的人却少之又少,一是它生活在海里,普通人几乎见不到,二是国内的海洋馆饲养展示红海龟的也没有几家,所以就更难被知道了。红海龟过去是个俗称,正名叫蠵(音同“希”)龟,但在最近一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改为更常叫的“红海龟”。
国内海洋馆最常展出的龟鳖目动物是绿海龟,但绿海龟的外表并不绿,反而和红海龟一样也是黑红黑红的。其实绿海龟的“绿”指的是它脂肪的颜色。成年绿海龟的主要食物是各种藻类,长期的色素沉积导致了它们的脂肪变成了绿色。绿海龟和红海龟长的非常像,具体要怎么区分它们呢?主要还是看它们的背甲和脑袋,绿海龟的侧盾每边是4块,有1对前额鳞,而红海龟是每边5块侧盾,多于1对的前额鳞。
绿海龟
上红下绿
玳瑁,这个名字很陌生,听着也不怎么像海龟的名字,但它其实是最接近于我们生活的海龟了。老一辈人的家中常会挂着一件海龟标本,那个标本大多都是玳瑁标本(如果你家还挂着的话,赶紧联系当地渔*或者派出所,现在真的不太“刑”)。以前的眼镜框也有很多是玳瑁的甲片做的。玳瑁的背甲花纹最为复杂,而且有着鹰嘴一样的嘴巴(因此又叫“鹰嘴海龟”),很容易与其他海龟区分。玳瑁是唯一一种吃海绵的海龟,它们可以消化掉海绵中的二氧化硅,有些海绵含有剧*,玳瑁也并不介意,因此玳瑁的肉里往往也含有*性物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市场上还是有很多玳瑁制品
最后说说太平洋丽龟,虽然叫太平洋丽龟,但其实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分布范围相当广。太平洋丽龟是体型最小的海龟之一(最小的也可能是肯氏丽龟,二者体型差不多),较大个体的背甲也只有80厘米左右,不过这也比绝大多数龟鳖目动物大了。由于体型较小,太平洋丽龟不会进行远距离迁徙,往往只在近海活动,且在固定的产卵场产卵,因此它们受人类活动影响也是最严重的,虽然是种群数量最多的海龟,但较以往的数量相比仍下降了许多。
设立世界海龟日的目的和其他动物的节日一样,还是要提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