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蓝氏种玉堂
据悉,现阶段漳浦蓝氏族谱将重新编写修缮!对族谱的重新编写很是期待,故希望通过此篇文章对漳浦蓝氏的族谱历史有所了解和体会。
年编《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记载,其始迁祖为蓝庆福,其父蓝廷瑞先居于前亭镇高衿下尾社(今前亭镇),后移居隆教乡。自庆福开基长卿以来,已经历近年,传世26代(至年),其中脉络清晰,事实清楚。然追述蓝廷瑞以前蓝氏世系历史却如雪泥鸿爪,了无踪迹可循。漳浦蓝氏的族源问题,漳浦蓝氏的来源和本来面目,我们应加以重视和研究探讨。
本文分析认为漳浦蓝氏族谱同时兼顾了闽西上杭蓝氏族谱和蓝光、蓝宽两个分支的情况,因而与上杭蓝氏族谱记载不同;而大埔蓝氏族谱则沿袭(也可以说抄袭)了江西旧谱,故,和福建上杭、武平、长汀蓝姓的源流是一致的。
直至乾隆年间,漳浦蓝氏尚不知自己之所出
蓝应元。福建漳浦张坑(今赤岭石椅古萝村)人,蓝氏种玉堂第15世。乾隆二十五年(年)成进士,经朝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十五年(年),蓝应元纂修《四库全书》,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不久,蓝应元晋升为太常寺少卿。乾隆三十七年(年),也就是清王朝为编撰《四库全书》开始向全国征书的那一年,蓝应元受宗人委托,为华南《蓝氏族谱》撰写《湖广本宗族谱序》。
尝考郑夹漈《氏族略》载,吾宗著姓自战国中山大夫诸公始,望出东莞、汝南。此犹未溯厥由来之始。殊不知我族始自炎帝七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公,封姓于蓝。逮至战国,楚大夫亹为尤盛,期间隐居乐道、抱膝长吟者,屡有其人,于闽居武夷者,仁、智二公,称二蓝先生,工诗,实为闽中十子之倡,其居福州、漳州,又自漳入粤,各占籍不一。据福州旧谱,又有江西学*琛公移居三山一支,世代同异互见,而皆系出汝南。
因念我宗散处,延天下名贤伟彦,代不乏人,本朝开科即墨润公,以翰林起家;闽始祖光公,自元末以行省都事入闽,载在祀典;金浦始祖廷瑞公开基镇海,世有名将积勋,阅位开府,后先相望而合福。漳汀诸谱细较之不能尽符则。旧谱之疏失久矣,昔狄武襄不宗梁公文,文山不宗潞公,盖敬所自出,不敢诬其世。闽与湖南、湘巴等处,虽支派各分,而溯汝南所从来则其源一也。夫显扬者,孙子之责也,高门之庆,端非偶然,其共敦此意,无忘可矣,是为序。(蓝应元《湖广本宗族谱序》)
这篇《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漳浦蓝氏高级知识分子参与家族事务、论述家族源流的文章。对于研究《漳浦蓝氏族谱》及畲族蓝氏的历史演变,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意义非凡。
首先、序中提到的福建蓝氏开基先祖有四支:武夷仁、智二公,其居福州、漳州,又自漳入粤,各占籍不一;江西学*琛公,移居三山一支;闽始祖光公(福州蓝光),自元末以行省都事入闽;金浦始祖廷瑞公(蓝兆)开基镇海。这里面除居住武夷山的蓝仁、蓝智二公外,其余三支均被《漳浦蓝氏族谱》列为开基祖。
其次、关于武夷的仁、智二公。明代武夷山的蓝仁、蓝智二公是著名诗人,声名显赫。蓝应元虽提及他们先后定居福州、漳州、广东,但是否在漳州传衍?是否直系?他没有说,后来的漳浦族谱也未列,可能是缺乏直接关联的证据,因为蓝氏元代之前已经在漳浦开基。
第三、序中没有提及念七郎蓝炯。念七郎蓝炯即《漳浦蓝氏族谱》记述的一世祖。序中并未没有提及他。那么,蓝炯又是如何空降到《漳浦蓝氏族谱》里?理论上说,既然提到琛、光二祖,应该是在蓝光这一支里,也就是来自所谓的“福州旧谱”里。
第四、序中没有提到闽西的蓝氏七郎系统。闽西的蓝氏七郎系统是各地现有蓝氏族谱记述的蓝氏江南世系中的最关键七个始祖,可是,在序中蓝应元并未提及。由此观之,《漳浦蓝氏族谱》出现的蓝氏七郎,可能是后来编谱者抄自“漳汀诸谱”。
第五,序中没有提及蓝明德。序中提到远古的榆罔和昌奇(汝南世系),却没有提到唐代蓝明德。以蓝应元参与编撰《四库全书》涉猎史书之广泛,都无从证实蓝明德之真伪,所谓的“江南世系”又是如何来的?
由是观之,直至乾隆年间,漳浦蓝氏尚不知自己之所出。
闽西蓝氏族谱之误导
漳浦蓝姓族人一般根据旧谱及传说认定其始自炎帝,传至第十世榆罔,封子昌奇于汝南,并赐给一只绣篮,因以蓝为姓,以汝南为郡望,奉昌奇为始祖,传至世,蓝明德于唐天授元年(年)任扬州节度使。传至第二十一世蓝炯,号七郎公,元未提举江西学*,迁建宁(今南平市),二十二世蓝琛,亦于元未任江西临川知县,与长子元晦入闽,迁居漳浦前亭霞美,再定居于现龙海市的隆教(畲族乡),第24世庆福,分居漳浦苌溪(即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开基祖。源流记载从蓝明德开始,可谓脉络清晰。然而,这样一份履历齐整的家族历史不但与其畲族成分不相称,而且其中有无数的漏洞,值得我们深究。
《蓝氏家谱》及其编修者
现行族谱《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是根据清代的民间手抄本增订而成的,老的族谱成书于哪个年代、何人编撰,早已湮没无闻(据考察,应是晚清金门千户长蓝君泽编撰)。但该谱与现在闽西、闽东以及广东、四川、广西等地蓝姓族谱颇多雷同,在族源方面基本上延续了“以唐朝的蓝明德为江南始祖,以闽西蓝氏七兄弟之一的蓝念七郎为分派始祖”的传记方法。紧接着以“燕山蓝氏一脉相承,旁支不及”开宗明义,开始本派列祖列宗的记述。从1世祖蓝庆福开始,一直到到编谱时的第26世。
纵观全国的汉族蓝氏家谱,其相似程度令人惊讶,难道真的如这些家谱所说,天下蓝氏都源自三个历史朝代的三个(组)代表人物:蓝昌奇、蓝明德、蓝氏七郎吗。
为什么天下蓝氏都出自闽西七郎系统呢。这要从现有的蓝氏家谱寻找原因。
从现在福建广东一带所存汝南源流的蓝氏家谱看,最早是修于明代成化年间,由蓝氏江南世系第世蓝必宁所整理续编的。该谱收录了从炎帝到。数千年间蓝氏先祖。现传世的蓝氏之谱,多是这一源流演绎而来。无怪乎人们惊呼,天下蓝氏家谱如此相似。
注:蓝必宁,宗六长子,念五郎之曾孙,字国泰,号康齐,生于洪武十七年(年),永乐四年(年),年仅12岁的他高中丙戌科第三甲进士,附林环榜,授内阁中书,升六科都给事,宣德十年(年)授山西道副使,故于景泰五年(年)十月十二日寿71。
该谱开端名义写到:
“谱原者受姓,何因所出者,是古者天子因生而赐姓,或有舜仕者皆得其命,(与)蓝氏之姓,有曰:昌奇公。公者,自炎帝神农氏之后,帝之玄孙榆罔之子也。*帝都空桑时,有熊国君贡蓝一株,值后君降生一子,帝欢甚遂以蓝为姓,赐名曰昌奇,及氏分封蓝昌奇为汝南郡火旺公。即炎帝以火为封是也,犹今之品级者是也。以汝南之封公为郡,起汝豫之地,后帝迁都涿鹿。德*不修谱,侯多叛,其臣蚩尤作乱,有熊国君之子轩辕为天子,是曰:*帝。昌奇既隐不仕,仍修始祖神农之业,教民稼穑,时尝百草,察其寒热温平之性,制为君臣交配功治之药,作方书定气脉,调藏腑,分内外、男妇、大小方脉,以疗民疾,是为医家之祖。向后子孙蕃盛遍居青、徐、幽、冀、荆、梁、益、雍、豫九州。”
炎帝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一世祖也。
公吾族鼻祖宗,生于帝榆罔二十三年庚寅二月十八日子时以大挠所作甲子推之当是已丑之岁,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郡焉,迨后子孙蕃衍遍处豫、雍、青、徐、荆、梁、益、幽、冀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后裔,殁于轩辕帝九十九年辛丑四月十八日申时享寿一百三十三岁(一世祖昌奇公)。
“至大唐中宗,则文武后当朝,天授元年(年),有祖明德公为扬州节度使,迁金陵建康居今上元县。富敌国而无子,与妻陈氏祷子至嵩岳山,夜梦其神馈药一丸,烨烨有光,陈氏受之而吞之,既觉异香,集体遂而有娠,及分产时,红光满室,瑞气腾腾,异香而经日不散之,生一子取名采和。公长登开元,科进士及第授左补缺迁谏议大夫,生一子名曰仁。”
“自唐至宋迨至吉甫公,谨得一十五世,遭金人之乱,兀术南侵破州隐府,吉甫公弃建康奔入闽省,父母兄弟俱在途中相失,只身迁居福州福清县五福乡。再世常新公迁邵武建宁县南乡蓝家坊。又再世万一郎公生之俊,由建宁徙移宁化禾口乡。为万一郎生熙三郎,熙三郎生和二郎,和二郎生大一郎,父子同迁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大一郎公生念一郎、又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兄弟俱各择美居,以传万世衍庆子孙瓜瓞之绵绵也。”
该谱最后云:“谱贵(实)真,取缘自世数门户之说,起往往茅詹穷部,拈古帝王将相以为己祖,自号天演之,狐贻笑有识予所弗,取焉。”
该谱最大的“创新”是把蓝昌奇后的历代先祖都收集、编列齐整,如此大全,即使帝王世系也未必能做到。他真的能够把几千年前的祖先都搞明白吗?
“谱贵(实)真”、“拈古帝王将相以为己祖,自号天演之,狐贻笑有识予所弗”,说的都是道理,然而,该谱何尝不伪造名人以自高?从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显然是自扇耳光罢了。而进一步把传说的八仙人物之一蓝采和拟合为二世祖更昭揭了作者欲“扯虎皮当大旗”的人文心态。其实,越是刻意彰显身份,越是让人觉得其试图隐藏什么。
纵观现今行世的蓝氏族谱主流,如蓝海筹木刻本《江南列祖传》、《蓝氏历代迁郡始末》、《蓝氏历代宗源》、《大埔县蓝氏族谱》等,无不滥觞于蓝必宁。
考据漳浦蓝氏家谱,不但与闽西的蓝氏族谱世系相同,一脉相承,连一些用词也相同,如“子孙瓜瓞绵绵”、“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迨后子孙蕃衍”等。传抄的痕迹很重,其中所谓的“一脉相承”,是指字面上的,而不是血统上的。
大埔蓝氏族谱之由来
广东大埔县蓝姓将大兴公列为其开基祖。据《古万川汝南蓝氏族谱》记:“(大兴公)南宋末避乱携妇子来自闽汀州宁化之石壁乡,抵昔潮州之海阳地方,即今大埔县莒村社,结庐而居,僻土而耕,是为大埔县肇基之祖。”大兴公传下蓝畴、蓝统制、蓝勉斋三子,其中蓝畴、蓝统制分别移居漳州、漳浦发展,只有勉斋留在本地繁衍,勉斋传下恭公、宽公二人,其中宽公迁往饶平,此后直至六世都是单传。到第七世分成大小两宗,大宗贵山公、小宗秀山公,其中贵山生四子,秀山生三子,从此蓝姓在大埔得到发展壮大。
大埔蓝氏族谱,自公元年(明·嘉靖21年壬寅)13世祖云畴公五十岁时聘请廖廉斋创修。二修族谱时,廖廉斋侄子廖覆一先生说:“大埔之蓝,南宋末有。”九修族谱时,月林公说:“只知兴公为湖山开基始祖,其所自出,尚属茫然,况数千年以上之开族大祖乎。续修将竣,披查绍溪公抄自江西传来旧谱,始知前乎大兴公者,尚有一百二十九世,历历可考。急宜补入,俾现时后代因流溯源,共悉蓝氏赐姓开族,肇自(炎)帝次子昌奇公也。十修时,根据九修谱抄自江西的“昌奇公至一百三十世大兴公直系表”与福建谱对照,将之表格化,并自福建谱取得“昌奇公至大兴公各祖谱传”附於前表之后,以供查阅参考。至此,创修及二修时所说的“疑而传疑,信而传信”转为“明确”了。“十修族谱委员会”议决:除廷瑞公之父实为念六郎公。
不难发现,大埔蓝姓完全沿袭了福建上杭、武平、长汀蓝姓的源流说法,四地都将吉甫公尊为蓝姓入闽始祖。透过十修《大埔县蓝氏族谱》可以发现,大埔蓝氏的源流与福建宁化、上杭、武平的源流是一致的。
实际上蓝姓在大埔的发展脉络从当地的口传和族谱记载来看,并不是很清楚,因为从大兴公到第六世五十郎的个人记载都很模糊,只是从第七世开始宗族的历史才慢慢明朗起来。年蓝姓聘请廖廉斋的侄子廖复一续修了蓝氏族谱,这次续修族谱主要是要确立蓝姓开基祖和大小宗。并对蓝姓的来源及大兴公的来历作了一番考证,“兴公,湖寮蓝氏肇基之鼻祖也,迄今十有八世矣。顾上世端蒙无谱牒,故世次、履历与讳、谥、年寿及生故、嫁娶、坟茔,多有所遗忘,虽或记之薄书,传之故老,亦莫得其详”,显然,修谱者为大埔蓝姓找到了开基祖大兴公,但由于上世没有族谱记载,对大兴公的生平履历数据只能含糊其词。
蓝明德与蓝奉高
漳浦民间的蛮獠情结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年)漳州、潮州一带爆发“蛮獠啸乱”。起义的农民领袖叫做蓝奉高、雷万兴。因此人们认为那时的蛮獠便是现在的畲族。
据后村先生的《漳州谕畲》,人们推断“漳浦自隋唐已是畲族之乡”。这样,漳浦现在的蓝姓畲族便同唐时的“蛮獠”建立了联系。
尽管学者们反复强调,依据族谱记载,漳浦蓝氏畲族与陈元光时代的“蛮獠”无关。然而在漳浦民间,民间潜藏的民族意识依然浓厚。
清末民初时,湖西蓝*两姓经常发生聚族械斗事件,族长总是利用这些故事煽动族姓间的敌对情绪。
民间传说,陈姓与蓝姓不可以结婚,因为当年蓝凤高杀了陈元光,有世仇。这才知道我们跟当年的蛮獠是有关系的。
在漳浦蓝氏中间,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盘瓠这个词汇,但是对于“狗”的事情,普遍是知道的,大庭广众之下固然不可说,几个人在茶余饭后窃窃私语却是常有的事,而且基本上把她当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没有人当真,也就谈不上反感,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无非说明,他们与唐时的蛮獠确实有着某种关系。
对于漳浦蓝氏来说,蓝奉高与蓝明德都是无法避免要面对的先祖级的历史人物。
吊诡的是,蓝奉高与蓝明德,竟然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人物。在可以证实的历史中,从总章二年()陈*父子率兵入漳至景云二年()蓝奉高、苗自成之子突潜至岳山刀刃陈元光,东南的蛮獠们正经历血与火的考验,而同一时期(公元年),在可以证伪的虚幻家史里,蓝明德正在大唐烟花三月的江南安享“节度使”高位上那无尽的荣华富贵。
在虚幻与真实之间
世明德生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年)丁末岁六月初十日辰时。聪敏好学,行为正直,官任扬州节度使。当李唐武氏(则天)改元天授(庚寅)时(公元年),自北移居于江南省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上元县)。
但是,蓝明德真有其人吗?他真的在扬州担任过“节度使”吗?作者认为,是前人修谱时臆造的。
首先,“唐天授元年(年)时任扬州节度使”患了多个常识性错误,历史上并无扬州节度使,只有淮南节度使,治所在今南京市,而且是在此66年后才开始设置的。
首先,唐初的所谓“扬州”,是指治所在今南京市的扬州,与长江北岸的今扬州市不搭界。到唐肃宗干元初年(-年),这个在今南京的扬州方才改名升州。当唐初把今南京市称为扬州时,今扬州还称作南兖州。后还改为邗州,过了一段时间才复称隋代称过的扬州。
扬州是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府、淮南道所辖八州首府所在地。扬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早在唐朝开国之初,即于此设立了扬州大都督府;安史之乱(年至年)后,为加强对东南地区控扼,增设淮南节度使。
唐代自从至德元年(年)开始置淮南方镇,治所就在今天的扬州。辖境有扬、楚、滁、和、寿、庐、舒等州,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两省江北、淮南地区的大部分。节度使之官,总揽辖区的*、民、财*,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任所驻之州的刺史。因此,淮南节度使之职,官衔显赫,权倾一方。
遍查唐朝时期的历任淮南节度使,首任者为邓景山,其他有高适、高骈等30人,末任者为杨渥(淮南副节度使),其中并没有“蓝明德”其人。
其次,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镇、城、守捉。
其三,详细查阅《光绪扬州府志》,无论是职官、选举、荐僻还是名宦、乡贤,都没有蓝明德其人其事的相关记载。该府志收集史料系统而齐全,被四库全书赞为典范,里面并没有蓝氏人物的记载。
我也看见一些地方的蓝氏族谱把蓝明德“官任扬州节度使”一节给省略掉,显然,有识之士在修谱时也觉得这事过于蹊跷,无从考证,干脆去掉算了。
另外,关于蓝明德之子蓝采和,在《蓝氏族谱》中记载:“蓝采和,为人耿介,坚志读书,登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授谏议大夫之职,因直言谏帝过宠外戚,遂与权奸杨国忠不合,即退隐终南山,世传在山修炼成功,白日飞升,即今所谓大罗仙翁是也。葬金凤岗,海螺形癸山丁向。配萧氏,继配岳氏。生子一:仁。公解印辞朝学炼丹,功成白日上青天,有子传方无后虑,逍遥快乐五云端。”
然而,遍查唐朝时期的进士名录:文举进士有:白居易、白敏中、岑参、崔颢、徐寅、曹邺、舒元舆等等。武举进士有:陈元光、贠半千、孙思观、舒贺、*仁泽等等。而唐开元元年癸丑科文举进士有王维,武举进士有郭子仪,就是没有蓝采和其人,当然,也没有后世所称以“蓝采和”为艺名的许坚其人,因为其时许坚还远未出生。
据此,大多数姓氏学家皆认为,关于蓝明德其人其职其事,以及蓝采和其人其职其事,是蓝氏先人在编写族谱时利用“史无传,人好纂”这一史籍漏洞有意编造家世,以显耀家声,或试图掩盖某些家族演绎历史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理解不等于历史事实。
念七郎蓝炯是三条线索调和的产物
依据之一、二,兄弟的传说:
《漳浦石椅蓝氏族谱》对于祖先的记述其实是从蓝念七郎开始的,因为其他先祖太过遥远,实在难以追述,所能依据的资料也少,无法考证。因此,蓝念七郎也就成了漳浦蓝氏的一世祖。
蓝炯,字文明;元未提举江西学*,迁建宁;被当地巨富陈氏招为女婿,与陈氏生子琛,字邦献。
蓝琛生平事迹、生卒年均未详。《漳浦石椅蓝氏族谱》记载他在江西抚州临川县当过县令。
蓝琛之后是三个儿子:蓝兆(字元晦、号廷瑞)、蓝光(字仲晦,号石泉)、蓝宽(字季晦,号清甫)。
依据三:京城认亲的故事
在《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里生动地记载蓝庆福第十二代孙蓝紫陶(漳浦蓝氏开漳以来第一个进士及第)与清甫公子孙蓝古棠在京城认亲的故事:“古棠,癸酉(年)科(进士),入京遇紫陶公,言及世谱相同,方知原属一本之亲”。
这三则传说似乎构成一个完成的证据链,证明漳浦蓝氏来自江西赣州,而不是来自闽西的武平或上杭芦丰。然而其中仍有许多疑点。
漳州蓝氏是南太武山——玳瑁山之间原住民
漳浦蓝姓族人一般根据旧谱及传说认定其始自炎帝,传至第十世榆罔,封子昌奇于汝南,并赐给一只绣篮,因以蓝为姓,以汝南为郡望,奉昌奇为始祖,传至世,蓝明德于唐天授元年(年)任扬州节度使。传至第二十一世蓝炯,号七郎公,元未提举江西学*,迁建宁(今南平市),二十二世蓝琛,亦于元未任江西临川知县,与长子元晦入闽,迁居漳浦前亭霞美,再定居于现龙海市的隆教(畲族乡),第24世庆福,分居漳浦苌溪(即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开基祖。源流记载从蓝明德开始,可谓脉络清晰。然而,这样一份履历齐整的家族历史不但与其畲族成分不相称,而且其中有无数的漏洞,值得我们深究。
与现存闽西、赣南蓝氏族谱记载稍有不同的是,漳浦蓝氏一般根据《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记载及传说,认定其祖先元未自江西入闽,并把这种认定以一种民间传说的方式固定下来。
依据一:赣州先生的传说
相传庆福始迁石椅时,搭盖草寮,以养鸭母为生。他当初落地苌溪,选址石椅,借力于来自故乡的赣州先生。唐代以后,天下最有名的风水师大多出自江西赣州,因此闽南人干脆把风水先生叫做赣州先生。赣州先生为庆福遴选的石椅村背依燕山,风水很好,故后来蓝氏墓碑有的以燕山为堂号。
后来漳浦蓝氏盖房用地所请的风水先生都是不远千里从江西请来的,为啥?因为相信故乡江西的人最可靠。
下面让我们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并不单纯的单一姓氏
学者们在关于漳浦蓝氏的族源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唐代蛮獠的后裔,其主要依据是漳浦是后村先生所称的南畲聚居地,如果不是当年的畲民的话,那么当年那么多畲族都哪里去了?
另一种意见是根据漳浦的蓝氏族谱记载认定蓝氏从江西迁徙而来,或者先从漳州迁到江西、后来又从江西回到漳浦。
这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漳浦蓝氏是迁徙与本地混合而成的。
据地方史料记载,在南太武山、陈仓岭、海澄一带,汉代以后就有畲族定居。
而在赤岭畲族乡,传说中的石船架“黑狗贼”故事以及扬美石壁寨的土匪兄妹传说,史料记载的“扬美十八洞”、陈仓岭十八洞(《杨文广平闽十八洞》)的实际存在,民间关于陈元光“夜夺陈仓岭,晓发佛潭桥”的故事(民间传说:开漳将帅的传说-陈圣王智取飞鹅峒),天衣无缝地构织成一条证据链条:此地唐宋时就有畲族人定居,一直到始祖蓝庆福来赤岭开基时,仍有畲人在此生息。
再来看看漳浦赤岭地区的人口构成,蓝氏人口占到全乡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每一村每一户都能清楚说出谁是石椅种玉堂的第几房第几代,这种情形在全国不多见。其实,历史上的赤岭也是一个多姓氏地区,计有蔡、庄、林、沈、潘、古、罗诸姓,古萝村就是古姓和罗姓组成的,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长期居住在深山、没有姓氏的山客。在蓝庆福来赤岭之前,本地区已经有这么多人在此居住数百年,后来为什么成了蓝姓单一姓氏,以前哪些姓氏都哪里去了?答案很简单。一部分迁徙外地,大部分则融入蓝氏。
如此,也许可以解释漳浦蓝姓长期以来的一些难解之谜,比如:蓝氏既在江西抚州三代为官(蓝炯、蓝琛、蓝光),汉化程度极深,已经是地道的“齐人”,但他们迁徙到漳浦后,为何又变成畲族,以至于后来从漳浦迁徙到外地(华安官畲、漳平山羊隔等)居民都有祖图、讲畲语等等?
显然,这么一支原先多姓氏组成的家族,在漫长的岁月里不会太平静,事实也的确如此。争房头、争田产、争备份,甚至争神祗排位,历来没有停止过。这也是造成漳浦蓝氏大量外迁的原因之一。例如,三房蓝蕃的第三子五才为争得四房的牌位,历经几代,直到曾孙三漏在郑成功部队当上将*之职才取得成功。期间,因为家族纠纷造成大量迁徙,如今在外迁人口中自认是五才和蕃派下的占据多数。其中,不排除一部分原先不属于任何房派的畲民也认归五才派下。
结语
通过考证分析,我们认为漳浦蓝氏现有族谱、始祖蓝昌奇、蓝明德、蓝采和、蓝念七郎等说法都过于牵强,有待进一步考证;漳浦蓝氏是与唐时蛮獠密切相关的畲民,是外地迁徙与本地土著的混合体。漳浦蓝氏从第十二代开始,走完了迁徙及汉化进程,进入集体失忆期,一直到年代才恢复其本来面目。
*欢迎分享朋友圈*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