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一个美丽且意义深远的名字。对于文昌人来说,它是心中最美的心声,也是引以为傲的名字。
虽然大家熟知文昌,但未必都知道文昌背后的那段历史故事。今天,侬侬带领大家走进魅力文昌,一起来倾听“文昌”的前世今生。
讲“文昌”历史故事,首先要从“紫贝”说起~~
文昌最早的前身名叫紫贝,一个挺有诗韵却以海洋动物命名的县名。
这段县名由来历史挺有趣。据说当年,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路博德伏波将*伐岭南,占领海岛,将海南收服归中原管理,史书上称武帝因得“大州”而高兴,便在岛上设珠崖与儋耳二郡。儋耳设在岛西,珠崖建在岛北,郡下设八县,而汉书中能查到的却只有玳瑁、苟中与紫贝三县。玳瑁就是后来的琼山县,苟中也演变成澄迈县名,而紫贝亦是现在的文昌。所以人们常说海南三大古邑便是依据此历史而著称。
想不到汉武帝挺有海洋意识的,身在中原从末见过海,却将海南三大古邑二个以海洋动物来命名。
据说,文昌因其境内盛产紫贝,县名得于境内有座紫贝岭。此岭,远看似一只海洋动物大贝,近视红土似紫,故取名紫贝而得县名,归属珠崖郡。当然,紫贝县县名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根据当地黎语“木棉”汉译“紫贝”而成,黎语的“木棉岭”亦是紫贝岭。
海南不产棉花,而本土黎族先民的服饰用品大都是采木棉而织成“树衣”。可以想象一下,二千多年前封闭的海岛上,当年的木棉岭,遍地开满着木棉花,不仅风光美丽而且成为黎族百姓的编织“衣服”的来源地,可见,木棉岭下黎族先民的聪明伶俐。
可惜紫贝县与珠崖郡一样寿命不长,仅有64年光景。
东汉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元帝接受贾捐之建议撤销珠崖郡后,紫贝县即废,被设在海峡对岸的朱卢县遥领。直到冼夫人上岛重置崖州,在隋朝大业三年(公元年)恢复县治,将原紫贝县管辖之地改武德县名。为何要更名武德?或许与隋炀帝有关。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他在位十三年,战争可谓是连年不断,“以武德治县”之意赐名偏远海岛一个小县,这在中国的历史中不可多见,不仅昭显隋帝以武功之德一统江山,而且,这其中也折射出,当时海岛北部这块海岸线上黎汉矛盾冲突的严重性。
当年的武德县治在何地?史上一直有争论。
有一说法,据说设在现在的翁田镇一带乡里。这一带北邻海峡,南为良田。临海盆地雄起七星岭、抱虎岭与铜鼓岭三峰对峙,又因是琼州海峡入口,战略地位险要,是海岛的北大门。加上这一带从木兰湾至月亮湾海天然良港颇多,所以一批批从福建驾舟而来“避乱”的闽南人,成群结队不断地登岸上岛定居,自然成为比较繁华及邑治选择地。
闽南人来的多了,自然就会与史上所称故守的“蛮黎”争地争水,治安环境肯定不好,以武德而命名并治理,比较实际。
隋朝短命,李渊开唐,武德县又不得不更名。
据清代所著《广东考古辑要》载:“唐武德五年分珠崖郡,置平昌县”。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武德五年(公元年)李渊还在位,为了不能跟武德皇帝年号相讳,朝廷又将武德改平昌县,表面上是以当地有条“平昌溪”而取名,实际上还是期望此地“平和昌盛”。
一个“平”其实还是彰显“武卫”。
更名后的平昌县,黎汉冲突并没有缓和什么,直至两宋后,一部分黎族汉化一部分退居进五指山,文昌才成为闽南后裔最大的聚居地。至今,黎族在文昌的记忆,只余下一个抱罗镇的地名,抱罗亦为黎语音译,是“大村”之意,唐宋时期为黎族比较大的散居地。
那谁才是真正让“文昌”这块地域天下闻名的呢??
将平昌改名文昌的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正是他将“文昌”这个名字闻名中外。史载:贞观元年平昌改名文昌,据说是以县南文昌江(今文昌河)而改名。
其实,此说法并没有道尽更名的真谛,因为许多河名也来源于地名,而地名的背后,其实就是折射本地的风水与当时更名的*治背景。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史上将这段时期李世民的执*叫做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开启了盛唐之初。
李世民为何刚上台,就要将平昌改文昌之名?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
这个奥秘,就是当地官员发现了七星岭,因为,这座七星岭有一个好似“天移北斗下南溟”的地貌地形。
其实,七星岭,只是座落在文昌北部海湾边上一座高约五百丈的山,此山由大小十余峰组成,因其中有七峰独高,连缀如北斗星列,故此山得名七星岭。
然而,七星排月,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据《洛书》记载,中国人早在五千年之前就发现了天象北斗七星星座与节气的对应关系。因此,儒、释道均有对北斗七星有了自己的文化阐述。中国神话传说中将七星处在文昌宫中,第四星文曲星喻为是主管文运的星宿;道家又将文曲星奉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尊为“文昌君”;儒家更喜欢以“文曲星”下凡表达自己不凡之才,故“文昌”就成为一种文化与文运脉派的符号。
史书上说,唐太宗李世民将海南官员上奏的折子批复时,将“平昌”改“文昌”县名时,就是希望借助此地独特的七星岭地形风水,希望“偃武修文”从此,文运昌盛。
这就是文昌更名的来历,简单中却蕴涵着中原王朝的深刻寄语。
在中国因地域文化而取县名者非常多,然而,以“文曲星”下凡之意得县名者唯有文昌。海南人民应该感谢唐太宗李世民的朱笔一改,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中国文化“文昌”命名的县邑,从此,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叫响了一千多年。
由武卫到文治,一字之改,不仅改变了一个小县的命运,而且,改变了中原王朝对海南的态度,从此,“文昌”之运为海岛带来了中原文化落地的锲机。
唐朝时,不仅有韦执谊、李德裕两位宰相贬谪海南,同时也开启了向海南岛移民的初潮。来自中原,特别是两广与福建移民,浩浩荡荡,迁居琼北各地。许多名门望族都是从中原先谪闽粤再迁崖。如海南九十一姓的吴、符、林、潘、马等迁崖始祖均是那时过琼的。
移民,为海南带来了中原文化的灿烂星光。特别是科举盛行的两宋与明朝时期,更多的闽南人从福建莆田等地迁居过来,他们当中不泛官吏有的更是进士出第,都喜欢择文昌七星岭周边的风水宝地,筑土立村。
如文昌第一大姓韩氏迁琼始祖韩显卿,曾是北宋名相韩琦第6世孙,为避“建炎之难”偕带家眷抱着族谱南迁渡琼定居于邻近七星岭十余里的锦山,死后葬在冯坡镇西山村后湸坡,至今,当地还流传韩家与许家争葬风水宝地的轶事。
当地人说,好在韩姓抢先葬在一块“五龙戏珠”的穴地,才有了韩氏八百年的子孙根深叶茂的繁衍,并孕育了宋耀如及宋氏三姐妹的光宗耀祖(宋耀如原为韩姓到美国过继舅舅后改姓宋姓)风水宝地,自然成为许多姓氏先祖立足文昌后,继承发扬“学而优则仕”中原儒家传统文化的动力。
因此,七星岭,不仅是文昌得名的“原动力”,而且,还是文昌乃至海南仕子们心中的梦想高地。从此,一代一代文昌的仕子们为了圆这个梦呓,前仆后继演绎着一代代人奋斗努力的步履,也渐渐形成了文昌这座城市的城*。
“文昌”这个美丽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文昌县,设立文昌市(县级市),其管辖范围不变,属海南省直辖县级市。
这就是我(侨乡文昌)的前世今生,一段看似波折却意义深远的故事。
来源:综合刚峰看世界
(备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