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民族考古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
TUhjnbcbe - 2021/12/27 18:14:00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www.tlmymy.com/m/

徐苹芳,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中央集权制文化地理分区

考古学分区是指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夏鼐先生说: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上的特别术语,是有它一种特定的含义。这是某一个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一群东西的总称……考古学上的文化是表示考古学遗迹(尤其是原始社会的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这是一个复杂的共同体。……这样一群特定类型的东西合在一起,我们叫它为一种‘文化’”。相同类型遗迹、遗物所构成的考古学文化,它的分布往往形成了若干考古学文化区。考古学文化分区的研究在中国史前时期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年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年苏秉琦先生将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初期诸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即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这是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分区的最重要的学术成果。

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应当如何分区?特别是在秦汉统一以后,其分区应如何分析研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的研究

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与史前考古学分区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和*治体制的变化造成的。自商周以来,中央王朝的权力逐步加强,经过东周诸侯分立的局面,最终被秦统一。*治因素起了主导作用。中央集权郡县制确立,*令所及,全国统于一尊。当时的统治者控制着文化。目前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大部分是历史上统治者的文化,这是历史事实。

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有两个特点:第一,中央集权制下的礼仪制度,有严格的、统一的等级规定,在上层社会中形成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全国各地的礼仪衣冠制度上的文化差异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强大的*治因素在文化的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同时也成了维系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支柱。但是,在全国各地民间(或民族)文化风俗方面,却保留着某些差异,这些差异便构成了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的主要内容。第二,社会的现象是复杂的,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越进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现象便愈为复杂。因此,秦汉以后考古学文化分区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墓葬、石窟寺、居住和建筑形式,以及最能反映地区特点的各种器物的制造,都有自己的分区,很难把它们完全统一起来。这两个特点构成了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与史前考古学文化分区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不同,这个不同是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过程中被逐渐认识的,它对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的分区有极重要的意义。

在秦汉以后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中,墓葬(包括葬式和葬俗)的分区占有重要位置。俞伟超先生主编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把西汉前期墓葬分为六区,即关中地区、三晋两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江汉、四川盆地、长沙和江淮)、山东北部及东部地区、北方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北中北部)和辽东地区。宿白先生在论证魏晋南北朝考古学文化分区时说:“中原和南方是两个主要地区;北方和东北、*也都各具特点;青藏高原和四川西部另分为一区”。“中原地区指南界淮河,北迄燕山,以*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南方地区即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依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不同,可分为长江中下游、闽广和川滇三区”;“东北地区指辽河以东,鸭绿江以北地区”;“北方地区指嫩江、辽河以西,长城以北,西迄*以东的广大地区”;“*地区的遗迹和遗物,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地区、若羌、民丰附近和库车、拜城、新和一带”。关于隋唐墓葬的分区,由于某些地区发表的材料不充分,年段鹏琦先生将其分为两京地区、朝阳地区、湖北地区、湖南地区和广东地区。《中国考古学·隋唐五代卷》则把唐墓分为两京地区、河西地区、河东地区、辽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地区。关于宋辽时期的墓葬分区,我曾经把宋墓分为五区:1.中原北方地区,指*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北宋疆域内的地区,即今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和河北中南部(与辽以白沟为界),相当于北宋的京畿路、京西北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路和秦凤路。靖康之变后,这些地区大部分为金所占领。2.长江中下游江、浙、皖、鄂地区,即今江苏、浙江、安徽和湖北,相当于宋代京西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3.湖广地区,即今湖南、广东和广西,相当于宋代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4.赣闽地区,即今江西和福建,相当于宋代的江南西路和福建路5.川贵地区,即今四川和贵州,相当于宋代的成都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和梓州路。辽代的考古学文化分区,根据辽墓的类型“一是契丹贵族墓,二是汉族官吏和地主墓。前者多分布在辽代的上京道和中京道内,东京道的西北部分也有发现,而且多聚族而葬;后者则多集中在辽代的南京、西京和东京附近”。辽国境内南北分治的*治体制,也充分地体现在考古学文化上。

中国石窟寺考古学是中国历史考古学新建立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石窟寺的分区不能完全等同于墓葬的分区。宿白先生认为:“根据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分为*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藏地区四大地区”。“*地区可分为二区:一是古龟兹区,在今库车、拜城一带;二是古焉耆区,在今焉耆七格星一带;三是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附近中原北方地区,指*以东、淮河流域以北,以迄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可分为四区:一是河西区:二是甘宁*河以东区;三是陕西区;四是晋豫及其以东区。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西藏地区则以摩崖龛像为主”。这“四个大地区的石窟寺,虽各具特点,但又互相影响。……可看出,五世纪晚期以前中原北方受到*的影响,这显然是和佛教艺术自西向东传播的情况有关;五世纪晚期以来,佛教窟龛在*以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后,中国各地石窟龛像的发展演变,尽管还都具有地方特征,但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全国主要的*治中心或文化中心所盛行的内容的影响。这一点与中国考古学其他方面的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是大体一致的”。宿先生对石窟寺分区的研究,可以说是为中国历史考古学的分区树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他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指出了*治影响在考古学文化分区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这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

居住建筑形式因气候、地理以及民族习俗之不同,地域差别十分明显。在西北*土高原上有窟洞居室,东南和西南有干栏式建筑,东南有客家的土楼建筑。但是,中原和北方的土木建筑,一直是中国建筑的主流,初期以夯土承重,后来发展为木结构(梁柱)承重土木建筑在以长江为界的北方和南方,其细部结构和装饰上也多有不同。宋代以后,在中央*府颁布的《营造法式》的影响下,官式建筑逐步统一。民间在营造上保存的地方特色,则成为建筑风格分区的重要标志。*治因素在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的研究上,再次显示了它的主导作用。

史前考古学文化分区的研究,是建立在不同地区出土器物的类型学研究上的。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由于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确立。全国*令一统,官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垄断地位,汉代的漆器、铜器、丝织品等皆由中央工官监制,中央在各地设立工官,如漆器制造设在广汉,它的类型和式样却皆遵中央之规定,而没有反映出当地的地方特色。器物类型学在考古学文化分区中的作用,显然在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中是不同的,这是考古类型学研究中的问题,当另文讨论。

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的研究,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考古材料发表不够,综合研究不深入。前面所说的仅是根据已有的考古材料作出的初步研究。另外,考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在当时社会中只能是局部的、零散的,它不可能反映社会的全貌。因此,在研究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分区上,我们必须注意文献上所记的当时人们对地理分区的认识。

二、汉唐人对中国人文地理的分区

(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记的地理分区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徒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关中自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那,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及秦文、德、缪居雍,……献公徒栎邑,……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巵、薑、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故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封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

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綵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於成阳,舜渔於雷泽,汤止于亳,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厂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於积聚。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徐、僮、取虑,则清刻,矜已诺。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其俗类徐、僮。朐、缯以北,俗则齐。浙江南则越。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郢之后徒寿春,亦一都会也。……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

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

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今谓之“夏人”。……

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裹?)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

以上摘引司马迁之地理分区,是他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从经济贸易的角度来区分汉域内地理之不同;他也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因素,实际上已接近于文化地理分区的标准。大体上说,司马迁分了八区:关中地区(包括天水、陇西、北地、上郡),巴蜀地区(包括滇僰、僰僮),赵、燕、代地区(包括上谷至辽东郡),齐鲁地区,豫州、兖州地区(颍川、南阳、梁、宋、郑、卫),西楚、南楚地区,东楚地区,两广、越地区。

(二)班固《汉书·地理志》所记朱赣的地理分区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於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汉承百王之末,国土变改,民人迁徒。成帝时刘向略言其地分。垂相张禹使属颍川朱赣条其风俗,犹未宣究,故辑而论之,终其本末著于篇。

秦地……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牁、越巂、益州,皆宜属焉。……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南贾滇、僰僮,西近邛、莋马旄牛。……武都地杂氏、羌,及犍为、牂牁、越巂,皆西南外夷,武帝初开置。民俗略与巴、蜀同,而武都近天水,俗颇似焉。……

魏地……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疆、新汲、西华、长平,颖川之舞阳、郾、许、傿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皆魏分也……

周地……今之河南雒阳、谷成、平阴、偃师、巩、缑氏,是其分也。……

韩地……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颖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皆韩分也……

郑国,今河南之新郑,……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皆郑分也。……

陈国,今淮阳之地。……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为楚所灭。……

赵地……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上*,本韩之别都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也。……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徒。……

燕地……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齐地……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古有分土,亡为民。太公以齐地负海舃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繍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

鲁地……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皆鲁分也。……其民有圣人之教化,……上礼仪,重廉耻。……今去圣久远,周公遗化销微,孔氏庠序衰坏。……然其好学犹愈于它俗。……

宋地……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

卫地……今之东郡及魏郡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分也。……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楚地……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信巫*,重淫祀;……

吴地……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粤既并吴,后六世为楚所灭。……本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

粤地……今之苍梧、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

班固《汉书·地理志》的分区,是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基础上,补充了朱赣对各地风俗调查的材料综合而成的。班固似乎更强调历史因素,他按照战国以来的国别加以区分,如秦地,便是司马迁所分的关中地区,包括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以及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也就是汉代的司隶、朔方、凉州。巴蜀包括广汉、犍为、牂牁、越巂,皆属益州,为汉武帝新开拓的地区。魏地、周地、韩地、郑国、陈国、宋地、卫地、颍川、南阳,皆属豫州和兖州。燕地和赵地,为并州、冀州和幽州。齐地和鲁地为青州。楚地为荆州。吴地为扬州。粤地为交趾。所以,汉代将全国分为八区的人文地理区域,是十分明确的,反映了汉武帝至汉成帝时期(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对全国地理分区的认识。当时,全国行*区划分为十三州,这八个地区则是按照历史、文化、经济和自然地理之异同而区分的。

(三)唐代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北方少数民族*权更迭频繁;南方东晋诸*权则向外开拓。经过隋的统一,到唐代初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的*治局面。贞观元年(年)全国分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年)又分为十五道。《旧唐书·地理志》云:

自隋季丧乱,郡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併省。始於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至十三年(公元年)定薄,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

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採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畿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畿(理东都城内)、关内(以京官遥领)、河南(理汴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鄯州)、山南东道(理襄州)、山南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

唐代道的划分标准,首先是“山河形便”,同时也考虑到了*事、经济和人口分布疏密等因素。如果把唐代的十五道与汉代的十三州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汉唐的全国地理分区是一脉相承的(见附表),它奠定了我国古代地理分区的基础,宋代改路,元代改行省,明清改省,只是在局部分界上有所变化,大的格局皆遵汉唐以来之区划。两千年来所形成的全国地理分区,对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的分区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们可以把西汉墓葬的分区与汉代文化地理的分区加以比较。西汉墓葬的关中地区即秦地;三晋两周地区即豫州和兖州;江汉和长沙相当于三楚,亦即荆州;四川盆地为巴蜀,亦即益州;江淮即扬州;北方地区和辽东则相当于司隶北部、并州、冀州和幽州。我们所发现的西汉墓葬的分区,基本上是与司马迁和班固的地理分区相符合的。由此可见,中国历史考古学的分区与中国古代文献上所记的人文地理分区是有极密切的关系:

综括以上所论:1.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与史前考古学文化分区,在内容和方法上皆有所不同;2.在研究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时,一定要考虑到当时人们对地理分区的意见;3.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制*治体制建立,全国一统的*治因素大大加强,它对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起了决定性作用;4.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内涵丰富,在文化分区方面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5.在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上,民族的移动,因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迁徙,都对中国不同地区文化上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中国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的研究,尚要作很多工作。我们一定要避免简单化,实事求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我想,这是我们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应负起的历史责任。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考古》年第7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编辑:高朋吴鹏贾淑凤

编辑助理:李清慧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

.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族考古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