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古有“箑”、“萐”及“翣”等称,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扇子主要分为引风纳凉的日常用扇及彰显威仪的礼仪用扇两种。日常用扇最初主要是人们生风祛暑的日常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不仅逐渐与礼仪、风俗、诗词、舞蹈、戏曲等文化艺术相关联,而且与书法、绘画、织绣工艺等有机结合,成为展示这些艺术的载体,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盈尺之间,不仅凝聚了匠师们的聪明才智,更蕴涵着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在引风纳凉的日用之外,扇子更承载着深厚的、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积淀,成为我国传统工艺艺术的一朵奇葩。
扇子的品种
随着漫长的历史岁月,扇子历经了不断的演变、创新与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扇子有不同的分类法,按形制来分,可分为不可折叠的平扇及可折叠的折扇;按材质来分,可分为纨扇(团扇)、竹扇、羽扇、蒲扇、麦秆扇、象牙扇等;按地区来分,可分为川扇、杭扇、潮州扇等。
(一)团扇
团扇,因形状多为圆形如满月,故名。其扇面以绢、罗、绩、纱等丝织物制成,于是又有“纵扇”、“罗扇”、“绢扇”等称。由于最初盛行于宫廷,故又称“宫扇”。团扇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自出现伊始历代皆沿用不衰,是中国最为传统的用扇形式。
清乾隆(~年)红色缂丝海水云龙图金漆嵌象牙柄团扇
(二)折扇
折扇,又称“折叠扇”、“聚骨扇”、“聚头扇”、“撒扇”等。起源于日本,据说日本人是受到蝙蝠双翼的启发而发明了折扇。对此,明人郑舜功《日本一鉴》记载说:“楼初无扇,因见蝙蝠之形,始作扇,称蝙蝠扇。”
目前文献对于“蝙蝠扇”的记载可追述至北宋时期。据《宋史》卷四九一《日本传》载,端拱元年(年),日本僧人奝然遣其弟子来贡,其中即有“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说明至少在北宋初期折扇就已传人中国。
清(~年)王敬铭绘山水图刘墉书乾隆帝御制诗折扇
(三)竹扇
竹扇,是中国最古老的扇种之一。春秋、战国墓葬中均有出土,为单门状的偏扇,称为“便面”。
秦汉时期,竹扇已广泛使用并深受喜爱。汉代班固《竹扇赋》即有“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沓筱丛生于水泽。疾风时纷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美,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辟暑自清凉。安体定神达消息,百王传之赖功力,寿考康宁累万亿”,之语。
唐宋时期,竹扇已然广泛流行,诗词中多有述及。如唐张枯《赋得福州白竹扇子》云:“金泥小扇谩多情,未胜南工巧织成。藤缕雪光缠柄滑,蔑铺银薄露花轻。清风坐向罗衫起,明月看从玉手生。犹赖早时君不弃,每怜初作合欢名。”,又有宋王质《竹扇》谓:“脱尽龙儿锦绣衣,一枝变化作千丝。伶然不受人间暑,谁道清风有歇时。”
明清时期,竹扇制作精益求精。清王廷鼎《杖扇新录》载:“蔑丝扇,来自岭表,削竹青细如缕,织成如布,光滑无痕,方、圆、六角均有之。积五六年,色自红润,风来倍凉,雅品也。”可见,此时竹扇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技法更加娴熟。
清咸丰至宣统(~年)竹丝编石榴花鸟图黑漆柄扇
(四)羽扇
羽扇,亦是中国最古老的扇种之一。《宋史·仪卫志》称:“古者扇翣,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故于文从羽。”
关于使用羽扇来招风取凉的记载,较早见于晋王嘉《拾遗记》卷二:“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皆脱易毛羽。聚鹊翅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仄影’。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泠然自凉。”此条记载明确地说到以鸟禽的羽毛制扇,用于取凉。
春秋直至唐宋时期,羽扇始终流传不息,为世人所钟爱,并以羽扇为题创作了诸多的诗篇,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南朝谢惠连所作《白羽扇赞》:“惟兹白羽,体此溅洁。凉齐清风,素同冰雪。其仪可贵,是用玩悦,挥之襟袖,以御炎热。”将羽扇的特点和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清时期,羽扇依然多有制作,并以湖州所产最佳,清张燕昌《羽扇谱》,“其产以湖州为盛,每岁采羽选刷,或白或染,汇合成扇。复用利刀破羽管,用鹤鹳等尾下氄毛缀之,以为美观。所用鸟羽,种类不一,而以雁鹰为多”。
清(~年)白翎骨柄羽扇
(五)象牙扇
象牙扇,以象牙制作而成。东晋神怪小说《搜神记》已见“象牙扇”之名:“鲁少千者,山阳人也。汉文帝尝微服怀金过之,欲问其道。少千拄金杖执象牙扇出应门。”
清代,象牙工艺十分发达。象牙扇的制作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编织。其制作程序复杂,要先将象牙浸泡药水使其软化,然后劈成宽不足l毫米、薄如细篦的牙丝进行编织。此牙丝编织工艺为广东工匠所擅长,雍正年间广东官员曾以象牙席进贡,后雍正皇帝以象牙席过于奢靡为由下旨禁止制作。之后,象牙扇便更加精益求精。在“宫中进单”中,经常可以看到广东官员以此进献宫廷。另一种方法是雕刻,制作时要将象牙镟削成轻薄的牙片,之后使用钻孔梭锯进行细致锼镂。
清雍正至嘉庆(?年)象牙编织嵌象牙染雕兰菊图画珐琅柄扇
(六)芭蕉扇
芭蕉扇,又称葵扇、蒲扇、蒲葵扇等,是一种用蒲葵叶制成的扇子,历史悠久。《晋书·谢安传》载:“安少有盛名……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可见,芭蕉扇在东晋时已相当普遍。
清(?年)玳瑁柄雕象牙柱芭蕉扇
芭蕉扇多产于广东、福建等地,以广东新会所产最为著名。其制作方法繁复精致,清王廷鼎《杖扇新录》中有详细描述:“古有椶扇、葵扇、蒲扇、蕉扇诸名,实即今之蒲扇,江浙呼为芭蕉扇也。椶梠一种名蒲葵。《研北杂志》称《唐韵》椶字注云:‘蒲葵也,乃椶扇耳,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产闽、广者多,叶圆大而厚,柄长尺外,色浅碧,干则白而不枯。土人采下阴干,以重物镇之使平,翦成圆形,削细篾丝杂锦线缘其边,即仍其柄以为柄,曰‘自来柄’,是为粗者。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瑇(玳)瑁为之,饰以翠蜨银花,缘以锦边,是为细者。通称之曰蒲扇,或曰芭蕉扇,实一物也。闺中及商人多用之。”
光绪二十七年(年)锦边象牙柄芭蕉扇
原包装纸套
除了上述几种最为主要的扇子,还有草编扇、藤编扇等,此不赘述。
清(?年)编草平金嵌玻璃珠花黑漆雕花柄扇
清(?年)细藤编织玳瑁柄扇
清(~年)竹编席地嵌伽楠木花鸟图象牙柄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