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中的意义生成
——都城与文学的双向建构及其文学史价值[1]
文丨康震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委员、教育部文化素质教指委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万人计划”领*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研工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各类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90余篇。多次荣获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先后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栏目文学顾问、鉴赏嘉宾。
内容提要
古代都城是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统治意志的象征,都城文化是古都传统与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都城文化包括制度思想、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三方面内涵。它推动、影响着文学观念、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生成发展,形成都城视域中的文学史;历代文学对于都城空间形象、人文内涵、文化传统的塑造、充实、传承,形成文学视域中的都城史。这对于认识地理形胜与人文养成、空间变迁与思想消长、都城形制与书写语境、都城传统与文本传承、都城形象塑造与文学意象建构等若干重大问题,对于创新文学史观、重构文学发展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
交互意义生成都城文学双向建构文学史价值
引言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城是国家首善之区,对于带动、引领全国的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研究、借鉴古代都城与文学双向建构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首都与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都城特别是大一统王朝都城,是古代国家的*治、经济、文化和*事中心。古代都城的制度规划、空间格局、文化生态以及都城的整体气象,是国家意志、制度体系、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典型象征。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古代都城因其完整的内涵、鲜明的特色、多元的形态、系统的传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都城文化系统,它汇聚物质、制度、精神等多种文化类型,对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深远。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思想文化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思想情感丰富、审美理想鲜明、形象意象饱满、体式题材多元,是中国古代又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古代作家在都城的成长、交游与创作,对都城的持续书写、记录与回忆,文学作品对都城的塑造、承载与传承,对于古代都城及其文化的生成、发展、更新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这两个文化系统彼此融通、相互渗透、交互影响,为我们开启了两个维度的考察轨迹:一是从都城文化书写史的角度重新梳理古代文学的演进规律,从而形成都城视域中的文学发展史;一是从文学史书写的角度重新审视、塑造古代都城及其文化的整体风貌,从而形成文学视域中的都城形象史。这两条轨迹、两部书写史并行不悖、交叉互动、双向建构,是研究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关系的重要基石,它引导我们从两个角度进入研究领域:一是从通代史角度,宏观概括古代文学、都城文化若干重大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些重大历史进程彼此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历时性、共时性特征;二是从专题史的角度,微观透视一朝之中、不同朝代间,具体的都城、区域,具体作家群体、书写活动以及相关文本之间,彼此作用、相互共生的多元关系,并由此形成都城书写史、都城相关文本生成史、作家都城交游史、都城专题文学史等若干研究专题。
所有这些角度、专题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古代文学的书写、文本与传统,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认知地理形胜与人文养成、空间变迁与思潮消长、都城形制与书写态度、都城传统嬗变与文学文本传承、都城形象塑造与文学意象凝练等若干重大问题。这对于重新理解、阐释、建构文学史,进一步更新、创新文学史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理论价值与深远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古代都城的类型与都城文化的内涵
据不完全统计,古代曾有二百多个不同类型的都城,其时间长短、规模大小、影响力强弱各异。总的来说,大体有五种类型:一是统一王朝、*权的都城;二是割据分裂*权的都城;三是统一王朝易代之际*权的都城;四是农民起义**权都城;五是与中原汉族*权并峙的其他各民族*权的都城等等。[2]其中,有的都城因历史久远、文献缺失,尚难确证为都城;有的时间短、规模小、影响弱,并未充分发挥都城应有作用,这一类所谓都城不在我们研究之列。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