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
本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有两大特点:
*差错大都来源于热点事件如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高考、王立*叛逃案、“棱镜门”事件等。
*频率差错比较集中如:“受权”误为“授权”、“泄密”误为“泄秘”、“服法”误为“伏法”、“蜇人”误为“蛰人”等。
差错一:王立*叛逃案中的用词错误:“服法”误为“伏法”
年,王立*、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不少媒体报道称:“王立*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薄谷开来认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
“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是一种客观事实;“服法”则指犯人服从判决,是一种主观态度。
差错二:“棱镜门”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泄密”误为“泄秘”
在“棱镜门”事件报道中,“泄密”是一个高频词汇,但多家媒体把“泄密”误为“泄秘”。
“秘”和“密”都有不为人知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秘”强调客观上不为人所知,如“秘方”“秘史”“揭秘”,而“密”则强调主观上不想让人知道,如“密谈”“机密”“泄密”。
差错三: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误用的一个词:“弑”
年10医院三名医生被患者持刀捅伤,其中一位医生不幸遇难。多家媒体在报道时称之为“弑医案”。
“弑”是古语词,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不能用“弑”字。
差错四:文化新闻报道中的称谓错误:文职干部误称“文职将*”
文化新闻报道中常出现“文职将*”一词,比如在提到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时,不少媒体就常用到这个称谓。
据悉,在我国*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享受将官相应的工资标准、生活待遇,但并没有授予相应的*衔。在我*法规条例中,也并无“文职将*”这一名称。年8月,解放*总*治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不得称将*或者文职将*”。
差错五:浙江高考作文题“摆乌龙”:“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
浙江省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里有一句名言:“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试题把英国作家戈尔丁在《蝇王》中的名言张冠李戴安放到了美国作家菲尔丁身上。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小说家、诗人,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差错六:央视比赛节目中的出题错误:将“鸡(土旁加从)菌”误为“鸡枞菌”
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争夺战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题jīcōngjūn,荧屏公布的答案为“鸡枞菌”。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土旁加从)菌”,“(土旁加从)”应读“zōng”。
鸡(土旁加从)菌是一种食用菌,由于生长的泥土中,所以字从“土”,味美如鸡。而“枞”有两读,一读“cōng”,是树木名;二读“zōng”,是地名。安徽省有“枞阳县”。
差错七:“胡蜂蜇人”事件报道中的用字错误:“蜇人”误为“蛰人”
年陕西西南秦岭等地,曾发生严重的胡蜂蜇人事件,导致数十人死亡。有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蜇人”的“蜇”误写为“蛰”。
“蜇”和“蛰”字形相近,但音、义皆不同。“蜇”读“zhē”时,指蜂等用*刺刺人或动物。“蛰”读“zhé”,是蛰伏的意思。
差错八:汉字书写中常写错的字是:“冒”
“冒”人人都认识,但很可能落笔即错,被誉为汉字中的“第一易错字”。
“冒”上部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而许多人错写成“曰”或“日”。又如“日冕”的“冕”,“玳瑁”的“瑁”等,《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在书写时都出现了错误。
差错九:律师公文中的用词错误:“受权”误为“授权”
为了解决纠纷,企业或个人有时委托律师全权处理,接受委托后,律师常为当事人发布“律师受权声明”。
“受权”即接受他人赋予的权力。而“授权”则是把权力授予他人。律师接受企业或个人委托发表声明,是“受权声明”,而非“授权声明”。
差错十: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羊蝎子”误为“羊羯子”
羊蝎子是大众美食,指羊的脊椎骨,因形状像蝎子,俗称“羊蝎子”。但因蝎、羯形似,不少街头饮食店的店招中,将“蝎”写成了“羯”。
羯”字有两个意思,一指阉割了的公羊,二指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匈奴的一个别支,与“羊羯子”毫无关系。
在手机、电脑、平板越来与普及的情况下,提笔忘字对很多人而言,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更别提语文表达中用错词、写错字了。小编看来,技术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是必要的语文素养,是保障我们沟通更加顺畅的前提。有了手机、有了电脑,咬文嚼字仍有必要。
(via腾讯教育)
﹡﹡﹡﹡﹡﹡﹡﹡﹡﹡﹡﹡﹡﹡﹡﹡﹡﹡﹡
您好,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