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故宫博物院精品陶瓷欣赏第20期
TUhjnbcbe - 2021/7/8 23:48:00
治疗白癜风时间 http://pf.39.net/bdfyy/zjdy/190717/7309729.html


  耀州窑青釉盘口瓶,宋,高19.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8厘米。
  瓶盘口,短颈,圆腹,圈足。胎体灰白。里外施青釉,釉色较浅,釉质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足边无釉。
  此瓶造型浑厚,略呈石榴形,俗称“石榴尊”。
  耀州窑瓷器中瓶式很多,瓶体或修长秀丽,或丰满端庄,但像此件石榴式样的瓶却较少见,应为北宋早期产品。这时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质感强,施釉均匀,大多开有细碎片纹,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剥釉现象。品种以日用瓷为主,造型方面与五代耀州窑瓷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宋,高24.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9厘米。
  瓶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龙耳,腹上部凸起弦纹4道,下部阴刻两朵莲花图案。灰白胎。釉色青绿。
  此造型的瓶式俗称“玉壶春瓶”。纹饰立体感强,花叶阴阳向背分明,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别具风格。
  耀州窑瓷器多为灰白胎,但多数器物透过青翠的釉层,使人感到的却是洁白、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层化妆土,此件双耳瓶即为一例。实际上这是由于胎土和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密合层所致,这种现象在河南临汝窑及钧窑产品中也可见到,这是由于它们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宋,高4.8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5厘米。
  碗呈花瓣状。口内敛,器里凸起、器外凹进10条棱线,将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体釉色为天蓝色,其上显现几块紫红斑块,上有铁质斑点结晶。
  此碗造型别致,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妩媚多姿。蓝、紫相间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飘浮的彩云。
  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琉璃厂窑黑釉凸龙盖罐,宋,高21.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9.2厘米。
  罐直口,弧腹,从上至下渐丰,圈足。颈部堆塑一条蟠曲的龙纹。器身鼓起五道弦纹,每道弦纹两侧贴饰对称的锥形尖角。通体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处及底露出赭色胎体,胎体较粗糙。
  此器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琉璃厂窑*紫釉双系壶,宋,高17.1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7.1厘米。
  壶直口,无颈,长圆腹,浅圈足,一侧置曲状流,相对称一侧为短柄,肩部饰双系。壶体外腹上部施*釉,中间施紫釉,釉面饰浅*色交叉状复线纹共四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体。
  此器造型古拙质朴,交叉的复线色彩鲜艳,与紫色的胎体及釉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格外醒目。


  琉璃厂窑弦纹加彩单耳缸,高6.9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10.2厘米。
  缸胎较厚,平口微内斜,口以下渐丰,阔底,一侧有耳。施釉至近足部,底素胎无釉呈紫红色。外壁饰褐彩花草纹三组,并饰弦纹一道。
  此器造型新颖,花纹简练,为琉璃厂窑代表之作。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2厘米。
  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褐色斑纹,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种窑变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见的一种釉,以这种釉装饰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炉、碗等。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宋,高5.9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8厘米。
  碗敞口,口沿因覆烧形成较宽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内壁六条线出筋,碗心处刻划双鱼水波纹,刀法犀利流畅。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规整,胎体轻薄,釉色光润。盘心所刻划的两条小鱼在青色的釉面衬托下仿佛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戏,形态自然逼真,艺术感染力极强。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创烧于五代,主要烧白瓷与青瓷。宋代该窑的制瓷技术更趋成熟,规模与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元明两代不断出现创新产品,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闪白,故名,是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江西九江北宋咸平三年(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釉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质感如青白玉,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照见影,故晚清以后又称之为“影青”。南宋词人李清照《醉花荫》中有“玉枕纱厨”之词句,“玉枕”即指色质如青玉一样的青白瓷枕。


  福清窑黑釉盏,宋,高6.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4.5厘米。
  盏敞口,深腹,圈足。内外施黑釉,釉色均匀,釉面呈现出细丝状条纹,仿如小兔的毫毛一般,故称“兔毫”纹。口沿处失釉呈酱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厚凝聚处呈泪痕状,近足处及足底素胎无釉。
  我国是茶的故乡,早在三国时期民间就有饮茶的习俗,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无不喜好饮茶。王安石在《议茶法》中称:“茶之为民用,等于料盐,不可一日以无。”当时斗茶之风颇盛。宋代的茶叶通常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沸水,水面会沸起一层白沫。斗茶者先要斗其茶色,以青白为胜。其次斗其水痕,以茶汤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茶痕,先退去者为负。黑釉茶盏衬托白色茶沫最适宜斗茶,因而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南、北方瓷窑大量烧制黑釉茶盏,尤以福建北部地区最为突出,福建建窑黑釉茶盏一度曾为宫廷御用。
  此器为福建福清窑烧造。福清窑黑釉茶盏釉色漆黑光亮,兔毫纹向外放射,极为美观。


  余杭窑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2.8厘米。
  盒扁圆形,分盖及身两部分。盖面隆起,中央突起圆形台阶一层,圆珠钮。盖面刻划菊花纹,圆形盖钮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浅圈足。盒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有细碎的纹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现,南宋时各地瓷窑无不烧造,造型多样,有莲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为古代妇女梳妆的用具。此器小巧精致,刻花线条纤细圆润,奔放有力,寥寥数笔即刻划出一朵盛开的菊花,使素静的釉面增添了几许雅致的情趣。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宫博物院精品陶瓷欣赏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