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听精美的银饰会唱歌
TUhjnbcbe - 2021/7/6 19:30:00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m.39.net/pf/bdfyy/

走进“如银岁月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精心布置的展厅里,一件件历经岁月打磨、依然熠熠生辉的银钗、银锁、银梳、银扣等银饰,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烧蓝银头饰

展览对世界范围内,人类用银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和回顾。随后,聚焦种类丰富、花样繁多的山西传统银饰,分头饰、耳饰、项饰、衣物装饰、手臂装饰等展示出大山西洋洋大观、流光溢彩的银饰家族!其中开辟一个单元,专门展示手镯、护甲、戒指等装点双手的银饰,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将美丽武装到手指的。

展览大篇幅展示了山西民间各类银锁,祛病辟邪的项圈锁,豪气奢华的宫锁,做工考究的蝴蝶锁,朴实本真的百家锁,洋气新潮的项链,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达。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结束。爱好者可以在此期间前往一睹风采。

银艺烁烁三晋流光

银饰,反映着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山西银饰,是中国传统银饰中的一朵奇葩,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审美价值,是山西民风民俗的直接映射。

银,因其色白,并拥有炫目耀眼的金属光泽,又称白银,与*金相对。银的化学符号是Ag,来自拉丁文Argertum,即“浅色、明亮”之意。

自古以来,白银就一直与*金一起,被作为财富的象征。它和*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功用,具有财富和审美的双重价值。

钗光鬓影扮美生活

有人说中国汉字中的“美”字,其实就是一个戴着头饰的人。从生理上讲,头部是人体中最重要部位,是视线焦距的中心。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佩戴头饰的历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我国,头饰几乎贯穿了整个历史,映射着时代的变迁。

烧蓝银头饰

清代至民国,普通妇女的簪、钗等材料,有金、银、铜、骨、木、玉、玳瑁、珊瑚等,富者为金质,一般为银质,贫者为铜质,其中银质最为普遍。晋作银质簪钗,形制大度精致。尤其装饰用短簪、四股钗与俗称“双尖”的大扁簪,特色鲜明。

银鎏金点翠蝶形簪

银鎏金点翠花卉纹头饰

烧蓝鱼形银耳饰

长锁千秋愿望寄托

带有戏曲人物图案的银锁

戴长命锁的风俗可追溯至汉代,由端午节系于手臂的彩绳“长命缕”演化而来,其形制多为银链或银项圈下缀银锁。清乾隆《大同府志》载,“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旧时民间有化“百家锁”的风俗,新生孩子的家长挨门各讨要一文钱,用讨来的钱订做一把银锁给孩子戴上,寓意百家福寿加身,禳灾祛病,故很多锁上有“百家锁”字样。

烧蓝如意形麒麟送子纹

烧蓝杂宝福寿纹鼎式

挂佩叮当别样风姿

明、清时期的汉族妇女在右衣襟处佩戴银质挂饰的风俗,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佩玉礼俗,其行走时坠饰轻轻撞击,发出细碎叮当的声音,古雅而有韵致。银挂饰在清末民初大量出现,是当时服饰中西合璧后的产物。当时正是中国传统服饰开始西化的转折点,但大部分服装仍保持一片式的平面结构,缘边装饰的带有一定实用功能的挂饰等,就成了这一时期女装的灵*。这种挂饰,又被统称为“压襟”。
  

石榴形银挂饰

山西银质挂饰中,常见的有银饰件、吊打、针筒、佛窝、香囊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带葫芦坠饰的银饰件、针筒。

牧童骑牛银鎏金吊打

指腕乾坤应手得心

手镯古称“环”或“钏”,先是男女通用,后来逐渐演变为女性独有的饰物。山西镯中,从用料奢豪的龙头镯、做工讲究的马蹄镯,到简洁明快的绞丝镯、朴素无华的泥鳅背镯,无不粗犷中有细腻,精致中见奔放,形制特有;戒指古称“约指”、“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环状饰物。戒指一词出现较晚,到明朝时名称已经改变,但“戒”字却反映了指环曾有的“避忌”之意——有孕在身的嫔妃以戴指环禁戒帝王的宠幸。戒指传到民间后,去其本意,以为美观,久之便形成风气。

银鎏金点翠蝶形簪

烧蓝狮纹戒指

花蝶纹银指甲套

沧桑变迁技艺传承

在山西这方水土,醇厚的风俗和精湛的工匠技艺,造就了享誉一时的“晋工”银饰。在每件银饰上,不但可以领略到独特的审美价值、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它们还与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微小的生命个体相识、相融、相守,承载和凝聚着制作者、佩戴者、流传者经历过的所有人间故事。

时代变迁,如今,这些饰物作为阶层、等级、富足等象征意义所需要的时代背景已不复存在,但旧有的实用价值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文化价值的消逝。往事已矣,但美好流传,技艺和文化的传承仍在继续,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银光闪烁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亘古未变……

》〉》〉延伸阅读:美饰呈祥

一个时代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

“美”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文化的价值是一种状态,人类独有的一种文化状态,不同的文化熏陶和培育,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是不一样的。汉唐的霸气,两宋的文雅,大明的粗俗,大清的繁琐……。皆因这种文化状况的结果。

我们应该尽可能去研究发掘、继承和创新。并且这其中其乐无穷。

民国小姐镯手镯银质鎏金,采用镂空模压工艺制作,有意思的“日”字采用字体,而“月”以月亮的外型来表示,纹样造型灵巧优美,是典型的小姐出嫁之物。

饰品历来为人们服饰中最画龙点睛的一笔,回望我们自己的历史,寻觅一个时代文化的轨跡,我们除了为这些精彩的古代饰品赞美之外,更多地应该为那些赋于它们生命的能工巧匠们多一份敬畏,物与人同,这些精美的饰品被文化固化,形成一种特定的时代气质,这种气质的形成源自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薰陶,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和传承,融于方寸之间,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记录在历史的遗物中,呈现出异曲同工的文化时尚。它永远值得我们珍惜和发扬光大。

作为饰品类的收藏大家,许明为本报读者精选了其银饰藏品中的一小部分,加以简单解读,既有历史及专业知识,又包含着收藏的趣味。

唐银柳叶“金二娘”手钏“钏”也称手镯,因唐代服饰之特点,手钏有固定衣袖的作用和功能。珍贵的是此钏刻有“金二娘”之名,应为物主心爱之物。

如意云头锁一组清末民国福建莆田一带长命锁,锁型优美如云,常见“老子出关”、“状元游街”及道佛题材,银工多以鎏金、烧蓝、模压为主。鼎锁“桂子兰孙”清末民初典型的晋工锁,为山西地区特有。秦以前,鼎被视为传国之宝,象征王位和帝业,传说远古时代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以九鼎比喻份量之重,一言九鼎诚实可信。桂子兰孙是对人子孙的美称,出自明·汤显祖《紫箫记·就婚》:“作夫妻天长地远,还愿取桂子兰孙满玉田。”

民国“富且贵”锁此锁通体鎏金,品相完美,链坠款银钱二枚。一面刻富祿寿喜图,一面模印“富且贵”高浮雕字,环绕松鼠葡萄纹饰,满铺珍珠底子,纹饰图案精美,典型清末民初时期长命锁。

清银烧琺瑯花果纹簪此对簪采用造型复杂的累丝烧蓝工艺,配以珍珠、琉璃、碧玺等宝石。

鼎锁“十三太保”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包括义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因皆被封为太保而得名。李氏为皇族大姓,民间取十三太保之名,意保孩子平安健康。

清人物银烧蓝针筒产地福建,通体银胎烧蓝工艺,仕女手捧爵杯,人物造型生动。内藏针筒,拉开可实用,闭合即可悬挂配带,为女红专用之物。

清代银胎点翠花卉蝴蝶簪点翠工艺,是一项产生自汉代的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翠羽的获取,据《珠翠光华》中摘录“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明代皇后的凤冠用了十万只翠鸟。虽然没有宝石的炫亮华丽,但是点翠制成的饰物,自有一种艳丽拙朴之美。”

麒麟送子挂锁“麒麟送子”是民间传说最广泛的一个题材,此锁为清代山西晋中工艺,童子头戴弱冠《礼记·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古时,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冠代表了男子成年后的责任,“弱冠”则是开始担当责任之意。踏莲执荷象征吉祥富贵,手执芦笙,寓意“生生不息长命百岁”。

▼点击下图订阅年《美术报》

编丨唐永明俞越

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

往期专题(点击标题直达)

台北故宫展出宋代李嵩《市担婴戏》,看看古代杂货铺长啥样?

兰亭春风又荡漾丨第三十七届兰亭书法节开幕暨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

赏析丨朱德润《松涧横琴图》探幽百年*史披图可鉴丨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师生积极参与“识名画学*史”活动长米、高3米的鸿篇钜制《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在国博揭幕传唱历史丨记《血肉长城——义勇*进行曲》的油画创作寻回童年记忆:“中国学派”的美术片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精美的银饰会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