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讲堂回顾美术馆大讲堂第29讲留在日
TUhjnbcbe - 2021/6/23 20:50:00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讲堂第29讲的主讲人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静老师。吕静老师在本场讲堂中向大家展示了正仓院的唐朝珍物收藏,通过这些夺目的瑰宝还原唐代社会的样貌。近万件贵重文物,历千年岁月珍藏于一仓,在收藏、保护、修复、仿制中,有颇多建树,是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佳例。吕静老师首先以研究方法为引,通过宋徽宗赵佶摹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以及唐诗《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来还原唐朝社会的景象,为我们诠释何为“透物见人见事”。传统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历史上的文字来了解这个社会,但是历史文字的记录是有选择性的,或者说这种历史记录只是冰山一角。这就需要考古出土或传世文献、器物来作为历史记录的补充。而保存在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上百件原汁原味的唐代器物,则可以带给我们一个视觉的、可感的辉煌唐朝。公元七世纪的日本贵族在制度上学到唐朝在经济*策上的赋税制度,向老百姓征收布料、谷物来作为赋税。数量庞大的赋税则需要有仓库来存放。故“正仓院”本意为保存赋税的物品仓库。同时期也是日本佛教开始盛行的时代,各个地方都建了很多佛寺,佛寺也需要存放经卷、佛具、财产等等的地方,所以佛寺当中也有正仓院。但其中有一个特例,即东大寺。东大寺仓库除了存放寺院的一些佛具、经卷之外,后来还存放了天皇和上流贵族们心爱的宝物。时过境迁,日本各地正仓院慢慢销声匿迹,到了今天,整个日本仅剩下东大寺的正仓院。而这个正仓院就从普通变成了专有名词,“正仓院”现指天皇和贵族们捐赠或者保存文物的一个仓库。

纸本墨书《东大寺献物帐》,图影源自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编:《正仓院的世界——来自皇室守护传承之美》,p34-49,读卖新闻社,年

其中以光明皇后的献纳为最,共捐献了多件的宝物,她的这些举动基本上定下了正仓院献纳的基调,也引领了贵族社会、上流社会喜舍的修行。(在《华严经》当中,修行十段之首就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捐出来供奉给佛。)从此以后,日本历代的贵族、皇族纷纷向正仓院献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正仓院收藏达多件珍品的庞大规模。

接着吕静老师从正仓院的收藏中挑选几件唐朝宝物作详细地分析:其中平螺钿背八角镜可以说是正仓院里最具华丽性和世界性意义的美术珍品,主要运用铸铜及嵌螺钿两种工艺。而铜镜本体就是铜和锡的合金,白色花纹的部分为夜光贝,夜光贝主要产自冲绳岛及印度安达曼海;红色的部分是玳瑁,玳瑁在我国南海可以获取到原料;还有产自缅甸的琥珀,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以及土耳其的绿松石。这些材料的聚集足见这面铜镜的世界意义。平螺钿背八角镜,图影源自奈良国立博物馆编:《第70回正仓院展》,p14-15,奈良国立博物馆出版平螺钿背八角镜局部图平螺钿背八角镜局部图按照“稀有性”来选择的话当推紫檀木画挟轼。“挟轼”是一种席地而坐时代的家具,用来搁手臂的矮式倚靠。“木画”则是指在紫檀和黑檀上,用象牙、犀角、鹿角、*杨木等珍材作成纹样的细工工艺。这样的一种家具在中国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唐朝历经安史之乱,国家经济基本走向崩溃,所以肃宗、代宗下了禁奢令,禁止制作生产平脱和宝钿、刺绣等奢侈品。而要论独具匠心的设计,非银熏炉莫属,其亮点在于内部的铁炉和外部的银罩之间是用三重银轮链接的同心圆,而且各自在90度的地方进行固定,可以自由转动,无论怎样反转移动,焚香炉都保持水平状态。银熏炉,图影源自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编:《正仓院的世界——来自皇室守护传承之美》,p,读卖新闻社,年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正仓院里最惊艳的一个珍宝,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的五弦琵琶。琵琶本是一种外来的乐器,增加“四弦琵琶来自波斯,五弦琵琶传自印度”。但是五弦琵琶随着佛教和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在唐代以后便消失了。这件琵琶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用料及工艺,背面一整块都是紫檀,且运用了一种“伏彩色”的美术工艺,其豪华性、规整性、对称性都是独一无二。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图影自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编:《正仓院的世界——来自皇室守护传承之美》,p--,读卖新闻社,年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局部图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局部图

正仓院里面的唐朝艺术珍品,帮助我们复原了唐皇室、唐贵族的日常生活状态,给我们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各种各个方面。正仓院是唐代艺术珍品的缩影,这些宝物得以较为完好地留存至今,与其对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分不开的,吕静老师从登录制度、收藏制度、开仓制度、曝晾制度和正仓院展、修缮和仿造等五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正仓院的文保体系。

正仓院的宝物库,从成立的第一天起,所有进入宝库的器物,都一一做了文字记录。光明皇后的五次献纳分别记录为:《东大寺献物帐》(国家珍宝帐)、《种种药帐》、《屏风花氈帐》、《大小王真迹帐》、《藤原公真迹屏风帐》。从清单上我们能获取宝物的名称、材质、数量、尺寸、包装等信息,通过这样的文字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过去的文物移用、出借等信息,及现在的保存情况。而保存这些物品的地方各有讲究,正仓院共有三个仓:北仓(圣武天皇遗爱物,唐朝、百济、新罗、波斯、印度等宝物)、中仓(奈良·平安中晚期捐献宝物)、南仓(东大寺相关文书、佛品佛具、武器武具)。每一个仓都是分上下二层6室。正仓的三个仓不通的,只有一个出口。特别是北仓的闭锁和开启,在奈良时代是要得到天皇的允许才能够开仓。到了镰仓时期,有一个天皇的敇封制度,大门锁上的时候,需要天皇签名、签日期,然后绑在上面进行封存仪式,这个制度保留至今。正仓院历经多个春秋,要保存千百年世界唯一的宝物,依靠其原本的硬件设施是不行的。所以年,日本运用钢筋水泥的材料建造了西宝库和东宝库,西宝库完全是拟造正仓院三仓而建的,东宝库则是作为一个文保作业的空间作为未经整理的文物的存放地。“正仓院布局图”,图影源自米田雄介、杉本一树编著:《正倉院美術館》,p7,讲谈社,年11月历经千年,器物的褪色、破损、宝石剥落等情况在所难免,故从江户时代开始,正仓院就招募社会的能工巧匠入库进行修缮。在正仓院事务所的领导下,所有的藏品有计划地进行检测、研究、修复、模造和仿制。在日本模仿制造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其背后独有文化性意义。因为日本想要学习中国的文化制度,所以遣唐使等人员全国性地收集唐朝的文化产品,带回日本后不断钻研、仿造,能够一下子摸索到较高层次的技术。修缮过的文物在保存途中还要防止霉变、虫蛀等生物危害,这就衍生出正仓院的曝晾制度与正仓院展。曝晾制度是指在干燥少雨的季节对佛寺和仓库的经书、农物进行清点及晾晒,在这过程中通常只有贵族或者才能够进去观摩。直至年,皇家的文物被明治*府所接收,文物、文化的展示要为大众服务,要为社会服务,所以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正仓院展”,选择一定量的宝物向公众展示。出展地既不是在老的正仓院,也不在西宝库、东宝库,而是在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

精彩回顾

扫描上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堂回顾美术馆大讲堂第29讲留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