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范粹墓出土白瓷
如今,隋白因风格“极简”而被大家熟知,但追溯其巨大转变背后的源头我们能够发现,北齐的DNA对于隋唐陶瓷均有重要的影响,不止是颜色,更包括造型、装饰手法,这些我们都能够找到对应的例子。唐巩县白釉罐
唐代河北刑窑白釉,诸窑之冠。精细者釉面均匀纯净,洁白光润,玻璃质感强,类银似雪。唐代早期白釉瓷器增加釉面白度的主要措施是采用施化妆土方法。中期以后,多数选用高质量的原料,减少或不用化妆土,使其精品达到釉面光润洁净的程度。唐代邢窑白釉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定瓷白到了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烧制的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制瓷工艺比之前更为精细,甚至一些瓷器的白度要超越在邢窑的细白瓷器,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宋代烧制白釉瓷以定窑为代表,釉色白中多泛牙*。定窑白釉板沿单柄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金定窑白瓷划花莲花纹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白中国白、猪油白、象牙白德化白瓷窑址在今福建省德化县,以烧造白瓷为主,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主烧白瓷,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有着独特的风格,纯正的釉色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象牙白”或“猪油白”之称。明德化窑莹白把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甜白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白釉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白釉温润如玉,胎体薄如卵壳。前人对这种白釉评价为“甜白”,称宣德时期的白釉为“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为一代绝品。明永乐甜白云龙纹高足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形式上借鉴于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质器皿,瓷制品始见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器厂曾大量烧造僧帽壶,其中以白釉和红釉制品最为名贵。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宋代黑釉是一种瓷产品,古籍中常称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在日本称为“天目瓷”。其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鼎盛时期为南宋时期。黑釉瓷分为青黑釉、灰黑釉、灰白釉等多个种类。南方地区的建窑、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注重釉装饰,在光亮润泽的黑釉上装饰各种结晶斑纹或把剪纸花样移植到黑釉茶盏上。玳瑁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见的一种窑变釉。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宋吉州窑玳瑁釉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木叶木叶纹黑釉茶盏,南宋吉州窑独创。木叶盏制作时,先在胎上施黑釉,将经过特殊处理后天然菩提叶或桑叶贴在盏内,通过高温烧制,天然树叶纹理直接烧在黑釉碗上,脉络生动自然,有种质朴的野趣与禅意。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茶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建盏使用含铁量高的瓷土做原料,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称,也叫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建盏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北宋建阳窑黑釉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民间盛行斗茶,宋人以白茶为上,黑色茶盏最适宜观色。南、北方瓷窑大量烧制黑釉茶盏,尤以福建北部地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生产。福建建窑黑釉茶盏受尽追捧,更是受到皇室的喜爱,一度曾为宫廷御用,进贡品底足刻印“供御”字样。东京静嘉堂曜变天目-天下第一碗年被日本*府认定为国宝建盏的迷人之处在于,釉面会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曜变”及“鹧鸪斑”等品种。有人说:“观南宋的曜变时,底座不断旋转,在一片漆黑中,一个个光圈闪耀着妖异的光芒,而且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看着就让人敬畏莫名,完全不像是人间烧出来的瓷器。”红釉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钧窑的烧制工艺还不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进其他的颜色,而景德镇人在宣德年间烧出的祭红,从颜色的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人们把它叫做"宣德祭"。红釉瓷器种类分为:豇豆红、矾红釉、酱红釉、郎窑红釉、宝石红、中国红、朱红、鸡血红、胭脂红、积红、抹红、祭红釉、枣红、粉红、钧红。从呈色成分上看,可以分成三种,即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铁红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矾红釉、珊瑚红釉等;金红釉则是以金为着色剂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胭脂红、胭脂水釉等;铜红釉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高温中焙烧,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如霁红、郎红等。霁红鲜红、宝石红、祭红、积红铜红釉的烧制极为不易,通体高温铜红釉在元代景德镇窑创烧成功,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熟练掌握了铜红釉的烧制技术,终于烧出鲜红夺目的红釉瓷器,受到世人宝爱。宣德时期的铜红釉艳丽匀润,釉层莹润透亮,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器口边均显淡青白色,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明宣德鲜红釉碗清宫旧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郎红郎窑红牛血红高温铜红釉在宣德以后开始衰落,清代康熙时期铜红釉得以恢复。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烧成的高温红釉“郎窑红”,就是效仿前代名品的成功之作,与永乐、宣德相比,达到了与真无二的境地。郎红釉色深艳,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因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清康熙窑宝石红观音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形成。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若要穷,烧郎红”,郎红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郎窑红器在当时就非常珍稀昂贵。胭脂红胭脂紫胭脂水粉红釉在烧成的薄胎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红色釉,在℃-℃的彩炉中烘烤而成。釉色匀净明亮,娇嫩欲滴,器内白釉纯净,更映衬出外釉极其美丽的粉红色。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清雍正胭脂红白里暗龙纹茶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红釉根据呈色的浓淡,有胭脂紫、胭脂红、胭脂水、粉红釉之分。金红釉的瓷器都是官窑的产品,雍正、乾隆两朝最精。底足一般用青花书写年代款识。器形多为小件碗、杯、水盂等。蓝釉蓝釉是瓷器釉色名。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
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蓝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最早见于唐三彩,宋代钧窑以天蓝釉为主色调,元代景德镇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清时又烧成了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等蓝色釉瓷。
霁蓝祭蓝霁青宝石蓝永乐霁蓝釉,蓝色纯正,釉面光润肥厚。宣德时期蓝釉烧造的工艺技术更纯熟,蓝釉质感凝厚,色泽美艳,犹如蓝色宝石,被叫做“宝石蓝”。后人品评时将其选为上品。明嘉靖霁蓝釉梅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窑霁青胆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洒蓝吹青雪花蓝青金蓝盖雪蓝采用吹釉法施釉,所以又名吹青。蓝釉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故名洒蓝,又称雪花蓝、青金蓝、盖雪蓝。洒蓝釉始创于明代宣德年间。其产品除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有出土标本外,宣德传世品不过一、二,国内首都博物馆收藏一件胎体较厚的钵。明宣德洒蓝釉钵首都博物馆藏清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大量烧造洒蓝釉器,成为当时外销瓷品种之一,标志着洒蓝釉制作水平的成熟与发展。*釉*釉瓷本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在氧化焰中烧制而成的低温釉。因而根据着色剂成分不同和烧造温度高低,颜色也有深浅、浓淡的区别。呈现出娇*、鹅*、麦芽*、淡*等多类的*色品种。“*者,中和美色,*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低温*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但传世品罕见。“*”与“皇”谐音,*色因此是皇家尊贵的象征,而里外皆全*的瓷器只限于御用,且只有皇帝及皇太后才可使用。浇*娇*鸡油*瓷器上纯正的*釉,始自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宣德*釉釉面肥厚,釉色娇嫩。弘治的*釉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釉的最高水平,这时的*釉实用浇釉的方法施在瓷胎上的,所以称为“浇*”。又因为它的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称“娇*”、“鸡油*”。嘉靖以后*釉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明弘治*釉描金双耳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明弘治窑娇*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柠檬*淡*蛋*西洋*到了清代,随着氧化锑的引入,一种新的*釉瓷器出现了,这就是创烧于雍正时期的柠檬*,清代文献也称“西洋*”“洋*”。釉色比传统娇*釉浅淡,所有又称“淡*釉”。柠檬*釉恬淡典雅,是雍正朝最为尊贵的一道釉,深得帝心宠爱。清雍正淡*釉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鳝鱼*鳝鱼*釉属于铁、镁结晶釉,是雍正时期唐英创烧的釉色品种。雍正十三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记载,景德镇御窑厂“仿厂官釉,有鳝鱼*、蛇皮绿、*斑点三种。这三种均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只是因烧成气氛的不同而呈色不同。厂官釉始烧于唐代。制作时将釉料中含铁、镁的着色剂挂于坯胎上,经一次高温烧制而成。清期厂官釉品种名目繁多,釉面呈*绿色泽,釉中散布不规则的*色星点,有的酷似茶叶末,有的颇似鳝鱼皮,有的如蟹壳色,因此又有茶叶末、鳝鱼*、蟹甲青、瓜皮绿等名称。雍正厂官釉器以瓶类琢为多见,造型既有传统造型,又有仿古青铜器。清雍正鳝鱼*釉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钵器型规整,釉色偏*,色如鳝鱼皮,釉面细腻、匀净,为典型的雍正朝制品。茶叶末釉茶叶末釉是厂官釉中的一种。厂官釉属于铁、镁结晶釉,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其色调有多种变化,有的似鳝鱼腹际色,俗称“鳝鱼*”,有的像茶叶研成的细末之色,俗称“茶叶末”。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清乾隆茶叶末釉牺耳尊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乾隆乾隆款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由素见艺术编辑整理相约素见艺术,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素见艺术欢迎您
更好的,总会在看似不经意间,出现……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