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糖尿病,中医谓之“消渴”,自古理法方药诊疗详备,民国名医陆仲安先生即以重剂*芪治愈胡适的糖尿病肾病,震惊医界,可见中医眼中的糖尿病非终身服药,本文刘希彦老师介绍古中医治疗糖尿病,破译病机,循道规律,糖尿病不是难治之病!
如果没有糖尿病,人体将会糖中*
西医是根据验血报告来诊断糖尿病的,一看数值,告诉你血糖值太高了。血糖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东西。其实“血糖”原本是胃里的养分,在被小肠吸收之前,这些养分都可以被叫作血糖,由脾脏(包括西医说的胰腺),把这些养分进行运化,用来造血,不妨说,血糖就是人身体造血的原材料。
也就是说,血糖其实原本是人体的营养物质。
七八十年代,那时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是泡杯糖水招待客人的。那时伙食差,营养不良的人很多,有人头晕面色白了,赶紧喝一杯白糖水或红糖水,一下就缓过神来。只是,当营养过剩,当血糖过多,超出了人体的运化能力,就离灾难一步之遥了。人体是聪明的,当体内淤积中多余的糖分,人体就用让肌体或内脏燥热的方式来消耗多余的糖分。而燥热又必然会伤津。伤津又必然会口渴,也就是消渴,便是所谓的糖尿病。于是,我们可以理解成,糖尿病其实是一种人体自我保护自我求救的一种方式。类似于外感病用高烧发热的形式去对抗排除表邪。
为什么三十年前少有糖尿病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近些年的“流行病”,而这背后隐含的是糖尿病的治病机理。
我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在外玩,被家人喊回家吃饭之前,基本能猜出饭菜是什么。基本就是白豆腐、豆腐干、鸡蛋、随季的瓜蔬这几样轮流转,偶尔一顿肉。我是南方人,估计那时的北方家庭的伙食更有规律:白面为主,外加粗粮,冬天大概家家都是白菜土豆。而如今,你在靠近饭桌之前,恐怕很难猜出吃的是什么。反倒是鱼、肉、鸡,经常成为饭席上没有悬念的必备。此外,从前我们开饭的时间几乎是每顿固定的。不像现在的都市生活,一不留神晚餐变成了夜宵,饥一餐饱一餐。有病人可能会说,我没有吃大鱼大肉啊,怎么也会有糖尿病。其实,不光是荤腥,任何糖分,如果超出了人体在某一个时刻的消化能力,即为过剩。
我们常有这样一种体验,曾经挺能喝酒,如果一段时间不喝,酒精的“消化”功能就会降低,也就是没从前能喝了。人体对于其他各类的食物的接纳也是一样。比如吃到久违的老家五谷食物,我们会放开肚子一顿猛吃。五谷是好东西,但我们可能很少想到,长时间没吃这类食物了,人体对它们是否还有当初的消化能力?所以,不规则的纳食,很容易引发人体运化功能的紊乱。当人体无力运化,再好的东西,再好的营养就形成了一种负担。
糖尿病人一定糖分过剩吗?
按医院通常的诊断,认定了血液中的糖分偏高,就一定能得出人体糖分偏高的结论吗?在传统中医看来,糖尿病也分实证和虚证,对于虚证来说,血糖值偏高并不等同于人体营养过剩,就好比厥阴戴阳证,脸通红的,是真的气血足吗?很可能其实他(她)的脚是冰冷的,这是所谓的真寒假热。
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如果血液中的糖分含量偏高的话,那么这些多余的糖分从何而来?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人体的糖分总共只有那么多。不可能凭空冒出吧?当然由于饮食过度,不正常大量摄入糖分的情况,有,但不是全部。那有没有可能是原本应该存在于其他肌体组织的糖分,来到了血液中,被简单地认为是“多余”呢?那如是这种情况,再进行降糖治疗和饮食控制,是否合理?在中医看来,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降不降糖,节不节食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平衡问题。人体所有的问题,无非是失衡。
中医怎么对付糖尿病
糖尿病的特征有消渴、食多、尿多等等。轻症者一般不容易感觉异常,只有时轻微疲劳,或多尿烦渴。严重点则多消瘦,疲乏,口渴,夜间常欲饮水。重症有可能突陷于昏睡。在呕吐、头痛不安、胃痛等症状之后,进入昏睡状态。有的人昏睡过去就没再醒来。医院通常的治疗方式是运用胰岛素降糖。胰岛素降糖的实质是什么,是把糖分沉淀在人体下部,因而不少长期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出现了下肢麻木,最后有人甚至需要截肢。按内经的说法是:
“糖尿病是枯伤耗损,肺热津枯,胃燥津伤、脾阴虚耗、肾阴耗损”。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多因恣食肥甘,蕴为内热,或情志失调,五志化火,或肾虚精亏,均可导致消渴发生。所以说,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果迁延日久,阴阳俱虚,会导致变证百出,如西医的病名:胃炎、胃扩张、肾炎、膀胱炎、荨麻疹、神经炎等等。经方中医怎么对付糖尿病呢?
刚才说到过,糖尿病其实是人体自我求救的功能,用燥热和消渴的方式来消耗多余的糖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只要顺应人体去办事就行了——如果是实证,就帮助人体消耗掉多余的糖分。最自然的办法是两个:
一是减少糖分的继续增加,也就是控制饮食;
二是增加运动量,消耗多余的养分。
如果是虚证,我们就设法进行调节,进行平衡,甚至还要补虚。
糖尿病的中药治疗
糖尿病在初期,实证比较多。
我们常用到像白虎加人参汤这类治阳明实证的方剂。
稍久一点,病人大都主诉容易疲劳,所以病期较长的糖尿病,一般可按虚证来处理。中药虽然没有专门降糖的药物,但我们常用来组方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大都具有补性、润性、升性的特点。这与糖尿病的燥性特征是对应的。所以,比如地*、人参、山药、知母、麦冬、葛根等等这些补性、润性的药物,如果“随证治之”,对糖尿病都有一定疗效。
医院诊治糖尿病,检查似乎并没有验水这一项。而对于糖尿病来说,水因素,不可忽略。因为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口渴症状。为什么会口渴?体内津液匮乏啊。所以像我们一些治糖尿病的常用方剂,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等,目的都是一致的:补充津液。
对于属于热证、燥证即表现为大渴引饮的糖尿病,白虎汤加人参是首选。不过,毕竟石膏湿寒泻性药,不宜长期使用此方。我们常在使用一段时间白虎加人参汤后,根据具体症状换方麦门冬汤、或炙甘草汤,或者八味肾气丸。八味肾气丸,此方为有名的消渴古方,对于下肢无力、腰痛、夜间口渴、精力减退以及畏冷等症状较适用。需要注意的是,八味丸非现今药店里同仁堂的金匮肾气丸。此金匮肾气丸为济生方,加有车前子、牛膝等下行通利之味,适用证已有所改变。麦门冬汤,用于虚热型糖尿病,或者在白虎加人参汤后血糖值得到一定程度下降,口渴有所减轻时,有时会有良效。对于营养过剩型的糖尿病病人,平常体质佳良,周身有力,无疲倦感,减轻体重通常会有助于对糖尿病症状的改善。有时会有用到大柴胡汤等泻下剂的机会。
糖尿病的针灸疗法
治疗糖尿病常用到的穴位有胰俞、肺俞、脾俞、三阴交、中脘等。胰俞又名消渴穴,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经验穴。肺俞、脾俞、肾俞三穴有调节上中下三焦的机能。三阴交为三条足阴经的交会穴,针刺可补阴液,调理肝、脾、肾三脏。中脘,是六腑的会穴。根据具体症状,有时还可能用到太溪、鱼际、命门、内庭等。内庭、鱼际,用泻法分别可清胃肺燥热,补太溪滋阴补肾,补命门温壮肾阳。留针15分钟。
艾灸可取关元、足三里、膏肓、脾俞、肾俞等穴,每日或隔日灸。
糖尿病果真是需要终身服药的“不死之癌”吗?
按汉方家桑木崇秀所说:“还未遇到非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不可的患者。”我们在运用方药及针灸治疗的同时,需要糖尿病人积极的配合,控制饮食,调节心情,原用的降糖药随着治疗见效可逐渐减量直至撤除。
本文摘自希彦馆
二胡可谓一件有“灵性”的乐器,只要用心呵护它,它就会以感人的乐音感染主人和听者。这就要求二胡演奏家(尤其是二胡爱好者)懂得使用和保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首先,挑选的二胡“天赋”一定要比较好,但并非说越贵越好,这里主要是指木质、蟒皮要有一定档次,尤其是皮张要有弹性,蒙制松紧恰到好处(新琴略紧),以拉奏起来内外弦协调,上下把位得心应手,声音顺耳为好。在此基础上,经常比较用力拉奏,一般不出一年半载便会“人琴合一”。当然,有很高演奏水平的人,买一把高档的、贵一点的二胡亦无可厚非。二泉二胡有人主张皮张厚一点的,老一点的,但我认为不能过厚过老,否则会出音迟钝,甚至僵硬,达不到应有的“二泉味”效果。有经验的制琴师傅,选用二泉琴蟒皮的厚度与普通二胡是差不多的,只是在琴筒(或形制)上做文章,力求使发音既灵敏,又不发飘,有二泉韵味。当挑选好并买回一把二泉琴时,就要上下把位经常反复拉奏,使之磨合到最佳状态。可以这样说,经常使用,就是对二胡最好的保养。
再者,二胡声音往往受气候变化而略有改变。晴热天亮一点、噪一些;阴冷天轻一点、细一些;风雨天钝一点、闷一些。我主张晴热天和风雨天更要多拉,因为这样做能让二胡随蟒皮不断震动而发生良性变化,使二胡音色完美起来,甚至能适应气候变化,即无论气候怎样变化,所受影响也不致于很大。在使用过程中,切忌过于受潮或曝晒;皮张有点受潮不能用吹风机吹,天晴时自然会好的;干燥了也不要用油或水涂,拉些时间会缓和的。不同的琴码有不同的音量,亦可调节音色。要学会调试,善于保养。
诚然,二胡保养很重要。保养得法,就能延长二胡的使用寿命。下面做法,可供二胡爱好者参考:
1、在玳瑁处贴两层无孔止痛膏(最便宜的一种)以保护玳瑁和琴筒;磨破了再更换新的。
2、每次演奏完毕,最好用软刷抹去松香粉尘;难以擦掉的松香污垢,可用核桃仁擦拭或用双面胶揉成团(带有粘度的)擦拭,然后用软布反复擦净。
3、不用时,应在弓毛上擦上松香,这样可以防蛀。
4、准备一块软布,在上面滴一两滴风油精(千万不能多),垫入琴盒放琴筒的一头,这样能有效防止蟒皮受蛀蚀。
5、必要时,可以打开琴盒晒晒太阳(取出二胡),待凉时再把二胡放进去,这样也可杀灭琴盒中的霉菌。
6、要顺其自然,不要一下子由自然环境处拿到空调间去拉奏,否则,热胀冷缩很容易使二胡出问题。
7、无论哪根弦断了,应两根弦同时换新。哪怕没断,使用最多半年应更换新的。常在耳侧头发上来回擦拭,这样既可以除去粘在琴弦上的松香使按弦顺滑,又可防止琴弦生锈。
8、为了让二胡光亮出新,可用蜂蜡(或车蜡)擦拭琴体,但蟒皮上一般还是不擦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