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保最近接触了一些新朋友,非常热衷于基金股票的买买买,但一提起保险就兴致缺缺。问及原因,说是心疼钱,觉得保险是消费,钱花出去就出去了,要是没病没灾的,保险不就白买了吗?把钱存下来,就还是自己的。如果再用点理财手段,还能复利增长,岂不美哉?今天咱们就一起探讨下这个问题,只做投资不买保险,会不会更划算。01
资产配置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生一场大病,普遍花费要30-50万元不等,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讲,扣除日常正常开销得存多少年才够?→急着交大额医疗费,是不是必须卖出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不管市场行情如何?这里想表达的是,理财理财,收益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合理的资产配置。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背后其实就是通过资产配置来平衡风险,也就是投资组合。从整个生命周期的理财规划当中,有这么一个金字塔结构:◆保险、应急的现金流是筑基的资产,用来抵御风险,是家庭理财规划的基石;◆房产、中低风险基金等则是中间层的资产,用来平衡收益和风险;◆股票、期货、期权等则是塔尖的资产,用来博取高收益。保险保障的是意外、疾病、身故这种不可预期的损失性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对于中产阶级及工薪阶层人群影响尤其大。有些朋友会说“看不起病我就不看了”。这句话说的大义凛然,却也带点无奈。如果有足够的钱,谁会选择放弃?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还是靠积蓄来治病,不忍心因为自己拖累了家人。所以,如果家庭拥有合适的保障,既是给生活做了托底,也为投资上了一道安全锁。不至于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得不抛售资产。02
用存钱对冲风险,有缺陷
??我们算一笔账,看看如果把买保险的钱拿去做投资,自己用投资的钱应对风险,效果怎么样。以某款重疾险(纯重疾,不含轻症中症)为例,30岁的男性小明,选择保额50万至终身,缴费30年,保费是元一年。把这元存起来,每年一存,存30年。专款专用,得大病时再取出来。专项资金的理财不敢太激进,否则得病要取出来时就说不好会赔多少。这里就假设它以6%的年化收益持续增长。也别太看不上这6%的收益,普通人要长期稳健地获得这个复利也不是很容易。这样一年又一年,持续存钱30年。利息滚利息,终于在第35年,蓝线与红线发生了交叉;在小明65岁时,存款超过了重疾险的约定保额—50万。再接下来,存款继续以6%往上增长,越来越多,到快80岁的时候就有多万了!显然,65岁以后,存款的方案胜出。可65岁之前呢?在40岁时,存款是6万8。在50岁时,存款也仅是18万2。我们之前算过,30岁到65岁患重疾的概率在30%左右。在前35年里,在这结婚生子、努力奋斗的关键时期,投资方案带来的保障是不够的。也许小明再努力努力,可以把年化收益率提高到8%。但那也只是把存款超越保额的时间提前到60岁,依然有30年的保障缺失,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03
保险的杠杆性
简要说,杠杆就是用小资金撬动大资金。打个比方,30岁女生买重疾险,一年缴费块,缴费30年,也就是总保费12万块,但是她却能获得50万的保额。也就是说,万一发生不幸,就可以用这12万块换取50万元。当然了,风险何时发生是很难预测的,12万元计算的只是最大支出,如果在缴费的第一年就出险了,相当于仅用了块就获得了50万元,杠杆率大约是倍!妥妥的用小资金办了件大事!在遇到变故、最需要钱的时候,保险给予了强有力的帮助。高杠杆率这一点在定寿险和意外险上更加明显,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果靠投资攒钱,不会有这样的雪中送炭的效果,而且杠杆率越大,越无法通过存钱或投资来应对同等风险。04
总结
由此可见,保险属于防御型资产,不能用投资来替代;用投资为未来的风险提前做储蓄,只在年老的阶段更划算。在人生主力阶段保障缺失,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最后,保险有杠杆性,能用小资金换取困难时候的大资金。好了,了解到保险的重要性后,就可以着手为自己筹划保障方案了。如果需要协助,可以咨询保险顾问哈~这些可能对你有帮助:投保指南,七个问答告别保险小白如何为全家人制定合理的保险方案?儿童保险要怎么买?收好这份攻略爸妈的保险,这么买就对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