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诗人吴均
与他的诗系列三
文/陈连根
吴均体
自朱东润先生《诗人吴均》一文发表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吴均。近四十年以来,学术界对吴均的研究力度加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有赵家莹的《“吴均体”简论》,发表于杭州大学学报。另有赵开泉的《论吴均和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曹道衡的《吴均评传》等发表。20世纪90年代,有*崇浩的《吴均生平与著述考索》、吴建辉的《吴均在五言诗形式上的探索及其成就》等。年以后,学界对吴均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中西北师范大学刘保*的硕士论文《吴均生平与诗歌研究》,对吴均的研究比较全面,可见,是把研究吴均当成事业来做的。最近,德清民间藏书家、学者、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陈景超先生,新著有一万多字的《吴均研究》论文,从吴均诗的格律和对仗等方面对“吴均体”作了探究。但是,时至今日,尚没有一本关于研究吴均的论文集出版,我想,这一重任,应该由吴均的家乡人民来完成,既名正言顺,又义不容辞。
研究吴均,我认为最主要是要弄清什么是“吴均体”。虽然学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吴均体”,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自建安以来,诗坛出现一种模拟前人诗体的风气,如鲍照的《学刘公干体》。但到吴均,在世时即被人号为“吴均体”,并且还有“好事者”效仿,其后又流传久远,这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吴均体”将建安风骨和永明新体结合起来,成一代诗风,开盛唐气象。本传里有关“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这样的论述我认为是妥当的,也是贴切的,代表时人对“吴均体”褒贬不一,或者毁誉并存的各种态度。
“吴均体”为诗体,非文体
根据本传里“均文体清拔有古气”这句话,很多人便推断“吴均体”是其文体,这是不正确的。现代人认识吴均,几乎都是从吴均被选入中学教科书的《与朱元思书》那篇骈体文开始的。吴均骈体文虽然写得好,但“吴均体”并非指他的文体。
“文体”的意思,不仅指文,也指诗。《南齐书·陆厥传》记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是齐梁之间形成的一种诗体,这里的文章就很明确地指诗。
吴均的诗,在他那个时代就有人效仿,东宫学士、武陵王记室参*时人纪少瑜有一首《拟吴均体应教》的诗:“庭树发春晖,游人竟下机。却匣擎歌扇,开箱择舞衣。桑萎不复惜,看花遽将夕。自有专城居,空持迷上客。”唐朝李绅也有一首《上家山》,他自注道:“余顷居梅里,常于惠山肆业。旧室犹在,垂白重游,追感多思,因效吴均体。”诗是这样的:“上家山,家山依旧好。昔去松桂长,今来容须老。上家山,临古道。高低入云树,芜没连天草。草色绿萋萋,寒蛩遍草啼。噪鸦啼树远,行雁帖云齐。岩光翻落日,僧火开经室。竹洞磬声长,松楼钟韵疾。苔阶泉溜鈌,石甃青莎密。旧径行处迷,前交坐中失。叹息整华冠,持杯强自欢。笑歌怜稚孺,弦竹纵吹弹。山明溪月上,酒满心聊放。丱发此淹留,垂丝匪闲旷。青山不可上,昔事还惆怅。况复白头人,追怀空望望。”从这两首拟吴均体的诗中,我们可以确认“吴均体”是诗体,而不是文体。本传所言吴均文集二十卷,我认为也主要包括他的诗,文集也就是他的诗文集。
有人认为诗圣杜甫所言的强效“吴体诗”,“吴体”也是指“吴均体”。也有人认为吴均书法别具一格,称“吴均体”为书法,10年前,在网络上曾流传有一幅苍劲、古朴的书法,内容为《与朱元思书》,声称是吴均的书法。书法界经常因人称体,但这仅存一说而已。
吴均的“清拔”
吴均的诗,远溯《诗三百》和楚歌,又融冶汉魏,继承了“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建安风骨,近出左思、刘琨、鲍照一脉。“清拔”的意思就是形容文辞清秀脱俗,同时又指文辞俊逸、含有豪情,充满一种阳刚之气和悲壮美。我认为“清拔”不仅指他的语言风格,也是指他的诗体。杜甫在他的《春日忆李白》中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把李白的诗比作鲍照一样“俊逸”。鲍照为南北朝刘宋时代人,字明远,大明五年(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参*,故世称“鲍参*”。沈德潜评其诗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
鲍照的诗十分有特色,他不仅将汉乐府推到了空前的境界,而且,他继承并开创出一代诗风。比如,他的诗首次出现了长短句,飘洒俊逸,篇幅宏阔,气势勃发,这为后世李白所继承。他的诗不仅使用长短句,而且还有通篇三言的,就如宋词里的三字令,流传至今的《春日行》就通篇是三言的。鲍照首开边塞、*旅诗的先河,为后世吴均所发扬光大,并成为唐诗之一派,这是不争的事实。鲍照的诗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色,那就是首联常句句押韵,且多对仗,绵丽排闼而出。如《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东门行》“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代东武吟》“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等等。他的诗还有类似于今人作回环的,如《代淮南》“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入君怀。结君佩……”等等。
鲍照的这些诗的特点,在前人或他同时期诗人中是少有的,他打破了传统整齐划一的诗歌形式,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诗人吴均就大量继承了鲍照的诗歌风格,首先他继承了两汉乐府诗歌旧题,并加以发扬光大,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吴均集题辞》赞吴均“诗什累累,乐府尤高”,吴均流传下来的乐府有38首之多。其次,吴均写了大量的边塞、*旅、游侠诗歌,鲍照流传下来的涉及*旅题材的诗歌有限,吴均共有40首左右,可见,边塞、*旅诗歌,至吴均始渐成气候。*旅、游侠诗多豪迈之气、慷慨之言,这也许是称其诗“清拔”的原故之一。吴均流传下来的长短句虽然只有三首,但吴均二十卷诗文仅存三卷,可见他的诗文遗失严重,他应该也写过很多杂言诗。从唐人李绅效“吴均体”的《上家山》看,吴均也写过包括三言在内的杂言诗,且数量也不会寥寥。
吴均诗继承了鲍照起句入韵且首联对仗的方法,起首联两句皆入韵者众多,五言的有36首,七言的只有一首不是首句入韵。吴均首联也有很多使用对仗,所以读来十分飘逸,这也许就是时人认为他“文体清拔”的最主要原因。而与他同时期的何逊首句押韵的则不多,且何逊五言八句的诗数量也不多,与吴均不可相提并论。但起句的入韵和联翩,也有拖沓和绮靡的弊端,如“仆本报恩人,走马救东秦”“咸阳春草芳,秦帝卷衣裳”等。后人对鲍照和吴均这样的起句褒贬不一。有认为鲍照就是齐梁体“绮靡清艳”滥觞的;也有认为五言律起句最难,而吴均“咸阳春草芳,秦帝卷衣裳”“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等是工于五律发端的;也有认为吴均“余章绵丽,不堪大雅”的。唐人五言律诗的起法,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起句入韵者为非正格,可见是基本上排斥了鲍照、吴均这样的用法。唐人虽然排斥了吴均的这种起法,但在当时,却受到了许多“好事者”的追捧,纪少瑜那首《拟吴均体应教》就使用的这种方法,并且四句转韵,渐入唐律。
吴均不仅学习鲍照的俊逸,也学习和继承“永明体”诗人的四声理论和诗歌形式。吴均是“永明体”后期诗人,“永明体”诗人已经辨识宫商,以平上去入四声来写诗,并且五言八句的诗歌形式逐渐普遍。“古变为律,兆于吴均、沈约诸人”(李调元《赋话》卷一)。吴均的诗歌逐渐入律,五言八句的诗歌形式有66首,并且他的《咏柳》“细柳生堂北,长风发雁门。秋霜常振叶,春露讵濡根。朝作离蝉宇,暮成宿鸟园,不为君所爱,摧折当何言”,前三联对仗工稳,比兴承转,一应俱全,已经是一首近乎完美的五律,这比唐人要早出一百多年。吴均不仅学习“永明体”的格式,他还学习谢朓等人的清新自然,如他的“鸳鸯若上天,寄声谢明月”“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白云方渺渺,*鸟尚关关”等等。吴均最终形成了其秀在骨、其清在源的独特诗歌风格,受到时人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