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学好中医,最好能拜一两个草医为师
TUhjnbcbe - 2021/4/25 20:52:00
北京皮肤科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72754.html
年出生的民间草医申进求,年轻时遍访名师,行医七十多年,湘西的大山成了他天然的草药库,每座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中医的根在基层,而不是在喧哗的都市。你到农村去打听打听,每个基层老百姓都有几招应付常见疾病的办法。要学好中医,最好能拜一两个地方的草医为师,或者交几个草医朋友,定期到他们那里坐坐,聊聊天。中医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它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个人对于这套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对中医中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有差异,结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过程,我想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学中医,这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信、求、疑、悟、行。

信,就是“信念”,也就是学习中医首先的信中医,相信中医。求,就是“求知”,有了信,就得去求,要有求知的渴望,求知的动力。

疑,就是“存疑”,求到了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中要存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悟,就是“开悟”,脑海中有了疑惑,就要想,要悟,想通了,就开悟了。

行,就是“身体力行”,也就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你所悟的结果。

1、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信”信,两个问题,信什么?为什么要信?信什么,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讲:第一、要信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讲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肺主皮毛,肾主骨”;这些基本的中医理论必须要信,因为这是中医的骨架,中医的标准。如果我们不信这些,只相信中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那是买椟还珠。临床上很多西医大夫不相信中医,首先就是不相信这些中医的基本理论,认为它是错的,认为中医水平的高低在于用药经验的积累,与这些基本理论无关。更有废医存药之说。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学习心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些基本理论非常有用,它就是我们进入中医之门的钥匙。举几个例子:

1、临床上经常遇到面部长痤疮、长*褐斑的患者,治疗时如果思路不对,效果就很差,但如果我们想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认识到面部疾病要从心入手,面部的所有问题,都与心有关,当我们把治疗的重点放在心脏的调理上,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临床上遇到湿疹、荨麻疹的患者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肺主皮毛”,而是不把目光放在是否过敏这个问题上。立足于肺,从肺求找答案,才能够治愈这些疾病。

3、当我们遇到膝关节疼痛的病人,患者膝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往往采用注射玻璃酸钠来治疗,如果你相信中医理论,相信:“肾主骨,肝主筋,膝为筋之府”,从肝肾入手,养阴柔筋来治疗,三五天往往就能解决问题。

4、对于骨折后延迟愈合的患者,我们首先用该想到“肾主骨”,从肾入手进行调理,而不是只想到接骨疗伤,活血化瘀。

大家可能都会说,我信啊!我不信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我就不会学中医了!临床上遇到面部长斑的病人时,很多中医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呢;遇到腿抽筋的病人时,告诉病人是缺钙所致,要求病人补钙。这些都是对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不够,信心不够。只有我们相信了中医基础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灵活的运用于临床,才会会发现,中医疗效确实很好。第二、要相信中医的疗效。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刘力红先生在《开启中医之门》的序言中写道:我们看到中医确实能治病,而且,不但能治疗小病,亦能治疗大病,更能治未病。举个例子,前年夏天,一个患者找到我,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因为我是采用纯中医疗法,我告诉患者,我这里不打吊瓶,并问他,“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呢?”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当然可以了!”我毫不犹豫的说。患者因为晚上睡觉时空调温度开的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生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不少紫黑色淤点,前后也就十来分钟,患者感觉好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付麻*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采用中医治疗,一天就好了。在随后的这几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中药,常常一剂就搞定,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海中“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消失了,代之的是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而且,在患者的影响下,以前一家人都不吃中药,不看中医,现在也开始看中医,尝试中医疗法。临床上经常遇到小儿饮食停滞,出现食积发热的情况,在治病八法之泻法的指导下,采用“二丑粉”内服治疗食积发热,一次就好。临床上经常遇到白睛溢血病,是指白睛血络破裂,血溢于白睛外膜之下,呈一片鲜红色,界限分明的眼疾,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下出血。患者往往一觉醒来,变成兔子眼了,通过中医辨证,“肝开窍于目”,按照五轮学说,“白睛为肺所主”,白睛溢血从肝肺入手,清肝肺之火,采用桑叶三十到五十克,煎水内服,两三天就好了,而且至于之后,不易复发。去年秋天,全国很多地方红眼病暴发流行,给这些患者切脉时,发现肺金过亢,克制肝木太过,重用桑叶清肝肺之火,同时配伍生大*、*芩泻肺,薄荷疏肝,蒲公英清热解*,许多患者三剂而愈,病情重的,五剂而愈。我将此方公布于药房宣传栏,很多患者照方抓药,三剂药,十块钱,三天治愈流行性结膜炎。当时我自己感到双眼干涩、发痒,服用此方预防,虽然每天接触不少患者,但我并未感染发病。当时我将典型案例发在丁香园眼科版,大家可以看看。在针灸学里面,有个《四总穴歌》,即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临床遇到痄腮,也就是西医虽说的流行性腮腺炎。借用“面口合谷收”,针刺合谷穴,留针十五分钟,每日两次,一次见效,三天就好,快的两天就好。学习中医,一定要相信中医的疗效,这很关键。因为疗效就是你处方的信心,没有这个信心,你就无法开出自信的处方来!第三、要相信中医的思维方式。提到中医的思维方式,谈到取象类比,天人相应,很多人常常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荒谬的逻辑,须不知现代很多的科研成果,仿生技术,都是利用了这种思维模式,他不是落后,是人类向自然界学习的一种本能。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这种本能在逐步退化,人的取象类比思维能力在不断进减弱,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对学好中医非常重要。相信这种思维模式,并熟练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将会大大的拓宽你的思维空间,让你的思想时刻充满灵感。举个例子来看看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将鲜竹竿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架起后,中部用火烤,两端就会有汁液流出,汁液呈青*色或*棕色液汁,透明,具有焦香的气味。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丹溪心法》中描述:竹沥能滑痰。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我们思考一下,凡植物之浆液,汁水,其性多粘稠,性滑利者少,竹沥何以能滑痰?有位老中医给我讲,观竹之形态,中空而直,从头至根,看似节节受阻,气机实属相通,就好比人之体腔,被隔膜分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节,看似不通,其实经三焦上下贯穿,内外相连,竹之内质为竹茹,清热化痰,贯通竹之全身,借用于人,实能贯通人之三焦。竹茹非简单的化痰之品,实为清化痰热自三焦水道而出。竹沥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热最速。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凡心包受痰热所困,心神不宁者,用竹沥皆有捷效。这位老中医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竹之一物,看似普通,实禀天地之造化,具有神奇的功效,其竹茹、竹沥、竹*,均有通利之性,凡热痰、顽痰阻滞三焦、六腑,均可配伍使用。几月前,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感冒后咳嗽咳痰,家人自购咳嗽药。治疗一周无效,患者出现胸闷不舒。医院住院,抗生素治疗月余,病情未能缓解,出院后寻求中医治疗。老年患者,年事已高,原本就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囊息肉等宿疾,每餐服用西药一大把,现在胸腹胀满,出气困难,每日咳吐大量粘稠*痰。三焦六腑不同,大便一周未行。我建议患者服用中药治疗。但患者惧怕中药汤剂之味,加之食欲不佳,不敢服用汤剂。思虑再三后,告知家人,可以到山中伐竹,置于炉火之上,烤竹取沥,每次30ml,每日两次。因竹沥清香,清新爽口,无异味,具有清热化痰,具有通利三焦六腑之功,与病机丝丝入扣,理当有效。患者家属按照吩咐,上山伐竹,烤竹取沥。服用两天后,矢气连连,解不少粘腻大便,咳嗽胸闷大减,胃口已开,连续服用一周后,诸证平息。相信中医的思维,就会给你开启一扇灵感的大门,让你在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有很多好的治疗思路,而不是死守教科书,按图索骥。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求”求,就是“求知”的意思。求什么?向谁求?既然我们相信中医基础理论;相信中医的疗效;相信中医的思维方式!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中医,在杏林中求索。将求知的欲望,建立在信心之上,我们才会有求知的动力。这个动力,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消磨大学的几年光阴。这个动力是发自内心的,对你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求。在探求过程中,你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而不是枯燥和乏味。具体而言,向谁求呢?第一、向书本求。《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向书本学习,是最直接也是最方便的求知途径!1、学好现有教材:教材上的东西,是很多老师的心血的总结,是对中医经典的总结和阐释。有的人对教材不屑一顾,认为没有经典有价值,其实教材是带你入门最好的资料。如果你将教材读透了,你的理论知识就丰富了。2、学好经典:对于经典的理解,的确有很多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这并不能否认经典的重要性。对于经典,该背的条文一定要背,这些条文将是你在临床工作中智慧的源泉,没有他们作为支持,你会发现思维容易枯竭的,没有灵性。四大经典需要多背多记,另外我建议大家看看《道德经》、《易经》和《金刚经》,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学习好这些经典,你会发现中医越学越有味道。临床上很多病人,他们身体的疾病,远远小于精神上的疾病,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你解决了他身体上的疼痛,而不去解决它心灵上的创伤,疾病很快就会再次复发,当你用你的思想去开导他,让他被囚困的心灵得到释放,疾病不用药就会好很多了。而如何去开导他们,就需要我们自身先要看透很多道理,我们自己都看不透,你又如何来帮别人呢?所以在学习之余,《道德经》、《易经》和《金刚经》这类书籍多看看,是大有好处的。第二、向老师求。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成熟的世界观,这是多年培养起来的。同样,对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而言,他们也有一套对付疾病的办法,这套经验有的总结成为一个理论体系,有的没有总结。但运用得比较娴熟,向老师求,临床跟师,就是要学习他如何同疾病打仗,学习他的那一套作战方法,这个东西学到手了,也就算求到了,跟师跟的有价值了。第三、向基层求。中医的根在基层,而不是在喧哗的都市。基层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多病在没办法的时候,不得不采用中医疗法,这是环境逼出来的,你到农村去打听打听,每个基层老百姓都有几招应付常见疾病的办法,这些大多是他们自身的体验,是他们在自己身上试验出来的。基层的草医、乡村医生,掌握的土办法更多,也许一个疾病你搓手无策,在他那里,随便几样草药就搞定了,医院要住半个月的院,到他那里几副草药就搞定了。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他医院高呢?也不能这么说,只能说他们在某些疾病的临床实践上,很有经验。实习的时候,有个糖尿病足的患者,住院治疗月余,未能控制病情,医院多次建议病人截肢,病人是农村的,截肢之后下半辈子就没有劳动能力了,病人反复思考,拒绝截肢,最后不得已出院,回到农村。经过当地的草医治疗,一个月后伤口长好了,只在脚掌留了个小疤,医院的医生非常吃惊,没有想到有如此好的结局。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民间常常是创造奇迹的地方。要学好中医,最好能拜一两个地方的草医为师,或者交几个草医朋友,定期到他们那里坐坐,聊聊天,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疾病,治疗疾病的,历史上“赵学敏”就是榜样,一部《串雅》就是他向草医学习的明证。第四、向自然求。艺术家搞创作,要下基层,体验生活。画家搞创作,也要“策杖于山林,扁舟于江湖”。医生要学好中医,最好多接触大自然,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百味药都长在大自然中,他们就是我们同疾病作战的士兵,如果你是将*,如果由你指挥打一场战役,你会在不了解下士兵的状况下盲目作战?你肯定得去了解。作为一名中医,如果你对你经常使用的药物一无所知,他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的颜色如何?气味如何?味道如何?这些都不了解,那你如何相信这些药能帮你战胜疾病呢?春天,万物都没有发芽的时候,当你看到柴胡已经绿叶葱葱,你自然会联想到柴胡归肝经,具有升发肝气的作用。如果你看到附子长在阴冷的地方,你自然想到它的大热之性。如果炎热的夏天,你看到西瓜长得非常旺盛,自然会想到西瓜解暑生津。如果你看到鸡血藤藤茎部多孔,你自然会想到他能够疏通经络……前一段时间有辽宁的、上海、北京的学生到我那里学习中医,我多次给他们讲,要向大自然学习,平时要到郊区,到深山去看看,熟悉熟悉常用药物,看看它们长的是啥样?尝尝它们的味道?与你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它们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功效,掌握了这些,当你在下笔开方时,这些药材的样子就会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你就会更有信心组织他们去同疾病作战。第五、向生活求。中医的很多理论来源于生活,我们用心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很多看似复杂的中医道理,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理解了。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寒性收引”为寒邪的特性,这句话学中基时都学过,但临床上遇到相关疾病的时候,常常想不起来,也运用得少。寒邪对人体的损害究竟有多大呢?寒性收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有年冬天,气温特低,周围邻居的水管都被冻坏了,我家厨房的水管也不例外,早上起来,发现厨房的水管被冻得严严实实的,我提来一瓶开水,慢慢的浇在冻住的水管上,几分钟后,水开始慢慢的往外流,一滴一滴的,随后是成一条细线,然后慢慢通畅起来,但却发现水管被冻破了,水不停地往外漏。没办法,只好换一节水管。于是请来了水电工,工人一边换水管,我一边同其搭讪。没想到上冻如此厉害,好生生的水管都给冻裂了。这算啥,很多施工工地,因为没考虑到热胀冷缩,有些工程建筑可以被冻得坏,这个问题不考虑好,甚至桥梁都可以被冻断……修理好水管,送走管道修理工,我开始思考同工人的聊天内容,国家每年因寒冷造成的损失都不少,寒邪既然对大自然有如此大的破坏力,那么对于我们人体有多大的破坏力呢?管道被冻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寒性收引”所致。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袭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在自然界中,寒性收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不通,出现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如上面所说的“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临床上常常遇到病人说,“医生啊,我这背部肌肉收缩,发凉,感到很不舒服”!这其实就是寒邪收引的结果,治疗时“寒者热之”,就能解决问题。将中医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向生活学习,这样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想通了这些基本理论,将它们与临床结合起来,就能够指导临床工作了。3、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疑”疑,就是疑惑的意思,学习中医要学会“存疑”,也就是说,脑海中永远要有疑惑。为什么“湿性趋下”?为什么“湿阻气机”?为什么“湿性重浊”?在“求”的过程中,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有许多问题教科书上没有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想。当你的脑海中有很多疑惑的时候,你就会想方设法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你会继续求,求到更多的知识。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总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疑问,这些疑问常常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当我们长大以后,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世界,于是我们的疑惑越来越少。疑惑少,不代表我们长大了,成熟了,代表我们老了!学习中医的过程,就好比我们成长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应该有很多疑惑,如果没有疑惑,就说明你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进入角色,疑惑会促进我们学习,疑惑会帮助我们成长。如果一个问题想不明白,查找资料也没有满意结果,那就将这个问题放到天地之间,放到大自然中来寻找答案。举个例子来说明“存疑”的妙处。在学习《内经》时侯,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夏天炎热,需要养阳,秋冬寒凉,却需要养阴,这里的养是什么意思?看了很多资料,从历代大家,到各门各派,有很多解释方式,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并将其指导于临床呢。我一直心存疑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答案。在老家的屋后山有一个很大的山洞,当地老人们都称之为“鸡蛋洞”,为什么称为“鸡蛋洞”呢?据说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夏天天气炎热,当时没有冰箱,镇上收购的鸡蛋过不了夏天,容易变质,无法保存,后来他们发现夏天山洞里很冷,于是,修了一条山路,直通山洞,在洞内放了很多大缸,专门为鸡蛋过夏天准备,后来大家都称山洞为“鸡蛋洞”。大学期间有年放暑假,我去山洞玩,虽然山洞外面天气炎热,气温三十多度,但只要进入山洞,立即感到凉簌簌的。洞很深,站在洞中回头望,可以看到洞口的丝丝缕缕雾气。洞顶水汽凝结成水珠,不时滴答滴答的向下滴,地面显得非常潮湿。小时候经常到山洞玩,也知道山洞冬暖夏凉,但从来没在意,学了《内经》,知道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后,再切身体会山洞冬暖夏凉,我立即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脑海中长久的疑惑,立即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山洞内很冷,里面很潮湿;冬天虽然大雪纷纷,但山洞内很热燥。我们人体呢?借用“天人相应”,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身体和山洞一样,夏天我们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消耗阴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既然春夏养阳,为什么夏天人们爱吃冰糕,而且吃后感到很舒服呢,吃寒凉的食物是否与春夏养阳相违背呢?太阳就好似人体的心脏,大气就好似我们的肺,而土地就好似人的脾胃,土地之下就好似我们的肾脏。夏天地面以上空气炎热,而山洞内却非常阴冷,类比如我们的身体,春夏我们心肺阳气旺盛,而脾肾阳气却亏虚。春夏养阳,养的不是心肺之阳,而是脾肾之阳,秋冬养阴,养的是五脏之阴。没有游玩过山洞的朋友,你们可以试试井水,井水也是冬暖夏凉啊!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看临床上风湿病的患者,春天夏天发病率较高,还有胃肠道疾病夏天发病率也很高。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就需要用温性的药,每年春夏两季,我用附子、乌头上百公斤,而秋冬两季,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多数患者体内阴分亏虚,试用附子的机会就少多了,总用量还没有春夏两季的三分之一。学习中医需要存疑,脑海中永远要有疑惑,当有一天这些疑惑突然被你解开之后,你会体会到开悟时的快乐,往往一个结打开之后,后面一连串的疑惑都得到了解决。由“存疑”到“开悟”是一件令人非常兴奋地事情!4、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悟”悟,就是想,用心去想,去体会。当我们脑海中的疑惑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想,去思考,去感受。学习中医必须要经历“悟”这个阶段,很多东西悟透了,在临床上运用就会得心应手,想不通,就只会邯郸学步。多悟,开悟!可以帮助我们攻克很多疑难杂症。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举个例子: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他们清晨5-6点左右出现腰痛,疼痛难忍,无法继续入睡,起床后稍活动即可缓解,每天如此。以前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通常按照“通则不痛”的指导思想。采用“补肾强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办法,有的有效,有的没效,有效的患者,过不几天又复发了,这个问题如何来解决呢?一次的感悟,让我彻底想通了这个疾病的病机以及治疗思路。那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洗完脸后,我习惯性地将毛巾挂在阳台上。晚上再用时,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而且下端居然还结了冰!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当时妻子说:“还不快点洗脸,在想啥?”是的!看着这一半干一半湿的毛巾,我当时的确想了很多,也明白了一些病的病机,同时也想通了治疗方案……毛巾湿透后挂起来,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上半部分先干了,下半部反而更湿,加上天气冷的原因,时间长点,下半部分就会慢慢结冰了……这不正是我们中医里面的“湿性趋下”?作为一名中医,“湿性趋下”这句话,我们记得熟,临证时常常容易忘记!常有病人说:“医生啊!我每天上楼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这是咋回事啊?”听到这样的主诉,西医大夫往往会考虑是不是存在电解质平衡紊乱?会不会是脑血管意外?有没有神经病变?常常开出一大堆检查来,而结果多半没有什么问题。刚上临床的中医大夫,往往会一头雾水,一片茫然,认为是什么疑难杂症,不知道从哪里辨证入手。其实,只要想到“湿性趋下”,这种症状就不难理解了。人体就像这毛巾一样,白天站立时间多,按湿性趋下的特点,水湿自然下移于腿部,所以下肢的湿邪就会偏重。“湿性重浊”,当人体内湿邪稍重,就会感觉双腿很累,湿邪严重时自然感觉“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毛巾只有在冬天才会出现下端结冰的情况呢?当外界气温较高时,水湿也会下移,但因为温度高,水分会很快蒸发,毛巾会干燥,不会出现前面的情况。同样的道理,在人体如果肾火旺,不亏虚,或亏虚不严重,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如果肾阳虚衰时,就好比冬天挂湿毛巾一样,湿邪不能及时被蒸腾化气,盘踞下焦,患者就会感到双腿沉重!回到最初的案例,患者为什么后半夜慢慢开始出现腰痛、背痛,有时甚至会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疼痛就好了呢?其实仍然可以用“湿性趋下”来解释,夜晚卧床休息,处于人体最下端的,应该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湿邪由双下肢向接触床面的部位转移,自然会是与床接触的部位不舒服啊!看到“湿毛巾”,想到“湿性趋下”,想到“正气不足”,想到“脾肾阳虚”……想通了这些再来治疗这类疾病,就很轻松了!“湿性趋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患者,范某,女40岁,酒店配菜员。自觉双下肢沉重1周,患者1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沉重感,以上午病情轻,下午较重,每晚下班回家,上楼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沉重异常,休息一晚后病情减轻,不伴双下肢水肿。就诊时病舌根白厚,右尺沉迟,左尺部沉滑。我就把湿毛巾的感悟讲给患者听,并按照病机,开出药方:乌附片20克(先煎1小时)、炒白术20、克茯苓30克、干姜20克、黑豆30克、甘草10克,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患者服用两天后,双腿的沉重明显消失,随后我让病人再继续服用三天,巩固疗效,平时间断性服用桂附地*丸,半年来,患者继续从事以前工作,未再发病。再来看看下一个案例:网上有个病号找到我,将腰痛的资料发给我看,希望我能帮助解决多年的痛苦。其实病情和前面的案例一样,就是早上腰会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每天如此,几年来不得不每天早上4、5点起床,最近发现疼痛时间提前了,医院治疗无效,不得已进行网络求诊。看完病人上千字的求助信,我实在不忍心让其继续痛苦下去由于网络会诊收集资料不全,只好推荐最安全的办法,于是我开如下处方:壮腰健肾丸一瓶,黑豆半斤。要求患者每晚用黑豆50克煎水后,送服20粒壮腰健肾丸,每天只用药一次。第二天患者急切的给我留言,昨晚服药后,早上腰不痛了,一觉睡到早上7点,感觉太棒了!我建议他继续服用五天。五天后留言告之,清晨腰痛好了,这几天没有再出现过了。患者感慨道:患了几年的病,花费了几千上万元钱没解决的问题,没想到就这么几块钱给解决了……看似很神奇的效果,其实主要是了解了疾病的病机所在——湿性趋下,从这个角度入手,这类疾病都是很容易解决的。学会感悟生活,感悟医学理论,你会发现学习中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工作!我们再来谈一个感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句话源自清朝李用粹的《证治汇补:痰证》。临床上对于那些长期咳嗽,咳吐粘痰的患者,我们在治疗时很容易想到从脾入手,调理脾脏。有些患者不咳嗽,但睡觉经常打呼噜,形体肥胖,我们也容易想到胖人多痰湿,考虑患者体内有痰,通过调理脾脏来治疗。上面这些都是以痰测脾,知道了体内存在痰邪,来推测脾脏的状态,然后通过治脾来治痰,这很容易理解,也很好运用,“脾为生痰之源”,有痰治脾,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如果患者表现的主要是脾虚,我们是否想到“脾为生痰之源”呢?有一个浙江的患者,20岁,男性,长期身体消瘦,溏便,齿痕舌,在当地治疗多年,每次就诊医生都告知脾虚,服用健脾的药物无数。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食欲好转,舌苔好转,但过不了多久,依然恢复到未服药前的状态,去年不远千里,从浙江义乌来到湖北十堰来就诊。观其形,切其脉,患者脾虚无疑,翻看以前处方,多以健脾为主,有的配以补益气血,有的配以温补肾阳,方都没错,但为什么不能治愈此疾呢?脾虚身体消瘦的病人很多,有几岁的,也有十几岁的,也有二三十岁的,也有四五十岁的,可以说每个年龄段都有这样的患者,脾虚,肠道吸收差,便溏,头昏,乏力,长期伴随着他们。患者从几岁开始就脾虚,一直脾虚到四五十岁,还是脾虚,服用调脾的药可真是不少,为什么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痰”的问题,脾既然为生痰之源,当脾虚运化失司之后,食物精微在人体的运化就会失常,就会转变成痰,脾被湿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脾被痰所困,被顽痰所困。也就是说长期脾虚的病人,健脾的同时,要考虑痰湿为患,解除痰邪对脾脏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愈脾虚。这个义乌的患者,在健脾利湿、补养气血的同时,我配以海浮石这味药,患者服用十天后,舌苔恢复正常,食量大增,一月后电话随访,体重增加不少,未再出现齿痕舌,大便也很规律,不再溏便。化痰的药物很多啊!为什么选用海浮石这味药呢?虽然患者只有20来岁,但脾虚的病史有十余年,这十余年来,体内的痰湿一直存在,病史较长,可谓“顽痰”,能化顽痰的药物可就不多了。海浮石具有“化老痰”,“软坚散结”的作用,所以我习惯选用此药。“脾为生痰之源!”通过前面的讲述,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如果我们站在痰的角度,治疗痰证,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意调脾。如果我们站在脾的角度,治疗脾虚,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重视逐痰。这就是我学习中医,感悟中医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帮我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通过解决这些难题,让我更加对中医充满了信心。5、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行”行,就是实践的意思。前面谈了信、求、疑、悟,中医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一个“行”上。只有通过实践,切身体会中医的疗效,才会进一步“信”。很多同学也许会说,我现在是学生,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即使以后工作了,短期内也很难被患者认同。是的,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直到今天,许多人看中医还习惯性地要找老中医?为什么呢?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老中医等于经验丰富。那么作为年轻的中医,是否就没有实践的机会呢?不是这样的。这里,我想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感悟!读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喜欢玩台球。时常在周末,邀上几个朋友,跑到台球场,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午,不玩出胜负,总不甘心。玩台球,除了角度、力度的考虑外,还有很多技巧在里面,玩伴中有个同学玩得很好,每次与他对局,总是输两三个球,有一次玩到天黑,大家一起吃夜宵,让他谈谈玩台球的经验,这位高手说了一句:“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大家被他的话吸引住了,于是请他继续说下去。他继续说:“很多时候,球的角度不好,的确很难打进去,这个时候,人就会有些心浮气躁,随便出上一杆,进不进算了,等下一次机会再说。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打不进的时候,也有打不进的打法,可以控制住白球,给对手制造困难,也可以慢慢运球,将难打的球运到好进洞的地方。如果看到球不好进,管它三七二十一,就使劲戳上一杆,这样只能给对手制造更多的机会……”“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多年后这位朋友的话,仍然记忆犹新。人生,如同一场台球赛,有很多次出杆的机会,机会好的时候,轻轻一送,一个漂亮的进球。机会不好时候,就看你如何去面对。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可能最初,我们的机会不多,但并不等于没有机会。首先,我们自己会生病。其实人体的每一次生病,都是对身体的一次考验,生病不是坏事,对于学医的我们而言,它就是一次亲身实践的机会。记得三年前,有一次我连续熬了几夜,早上起床后,感到精力不支,眼睛模糊,总感到有眼屎,但用手擦时,却又没有。肝开窍于目,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让我立即想到熬夜伤肝,于是,用枸杞子一小把,加菊花七八朵,开水泡后当茶饮,边饮边感到眼睛舒服了,真可谓立竿见影。后来每当病人描述眼睛不舒服的时候,我就习惯的问上一句,“是不是总感觉有眼屎,用手擦时却又没有啊?”很多病人就会点头称是,于是在下药时,就习惯用上菊花配枸杞子,疗效自然很好。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潮湿,又连着吃了几天的面食,大便时感觉很不爽,不是便秘,解不出来,也不是拉不干净,而是感觉大便好像粘在肠壁上一样,解大便时很费力,擦时很费纸,这是典型的肠道湿热所致。我用苦参、茯苓配少许艾叶,煎水服用后,很快就好了,但那种大便粘肠的感觉却是终身难忘。后来遇到肠道不好的病人,切脉时发现肠道有湿热,但问病人大便如何时,他们常常回答还好,再继续询问大便是否发粘,擦的时候是否费纸,患者常常点头称是。在很多病人的思维中,大便不干结,不拉肚子,就属于正常,他们从不认为大便发粘是异常情况。如果不是自身体验,我可能会接受问诊结果,认为患者大便正常,排除肠道湿热的情况,这样就容易贻误病情,错失治疗机会。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珍惜自己每一次生病机会,细心体会疾病的表现,充分理解其中的病机,并尝试使用中医治疗,感受治疗过程中疾病变化,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对中医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其次是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接触患者的机会。当我最初开始开药房时,患者非常少,每天只有十几个人过来买药,基本没有专门过来看病抓药的。我要求自己:凡是进店买药的,都得让病人服药后有效!对每一个哪怕只是买感冒药物的患者,我也认真地望闻问切。虽然看上去很麻烦,但是这样做,使我得到了很多机会,不光提高了我的技术,也增加了患者对我的信任。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珍惜我们每一次与患者接触的机会,珍惜问诊的机会,珍惜切脉的机会,珍惜辨证以及处方的机会。最后,经验是靠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如果你不去实践,不去思考,又不擅于总结,哪怕活到一百岁,可能也没有一点经验,更谈不上成为一个好中医。就好比打台球一样,“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医术一定会不断提升,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进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6、最后我想同大家交流:什么是理想?而当有一天你做了什么之后,未必这件事情也真的就是你的理想。而其实理想是有一天你做了这件事情之后,你开始重新定义你的人生,也愿意你为了这件事情你去受苦、你去受累、你去受委屈、你去受质疑、你去受诽谤,你还愿意坚持,那你才有资格说那件事情才是你的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偶然才能够来到这个世界,那既然来了,你就得做点什么吧?你要找一个理由,一个更有价值存在的理由,其实那才是理想。如果你将学习中医,作为你人生的理想,我相信,你已经找到了学习的办法!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医之路崎岖而又漫长,让我们永远保留一颗求知的心,在中医之路上探索、前进……

——·常见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

痛风

关节炎

白癜风

白血病

急腹症

感冒

毛囊炎

口腔疾病

足癣

疱疹

鼻炎

红眼病

手足口病

胃炎

偏头痛

肩周炎

卒中

房颤

——·最美村医·——

王万鑫

顾运霞

贺菊荣

张素鸽

罗建证

李爱武

李建华

徐景福

刘娟

张成刚

*林会

王红利

王广波

郑敏

史月胜

谭丙华

李亚敏

戈立涛

李瑞鹏

林武

光辉

张飞

覃艾平

专注·传承·普惠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好中医,最好能拜一两个草医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