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正月十五
TUhjnbcbe - 2021/4/9 16:30:00

????????

????????元夜阑珊灯火处

????????宵月绮彩白云间

正月十五的习俗

???我国的节日习俗究其根源,都源于祭祀,而敬天则是祭祀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有什么文化内涵呢?

???祭祀与中华神系文化密切相关,说起元宵节的起源则不得不提上古神话至高天神——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简称太一,又称太乙,有些文献中写作泰一。亦有称天君、天帝、昊天上帝,是先秦楚国神话中的最高位大神,是屈原《九歌》文学体系中所祭祀的天帝至高神。汉代之后的文献里记载“泰一”、“泰皇”、“泰壹氏”。《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春祭太一神的时间,在汉武帝时,便已经固定在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

??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就将正月十五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正月十五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元宵节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则另称灯节。正月十五为何叫元宵节,普遍的说法是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而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其形成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称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普遍认为是道教初创,是最早的道教派别(也叫正一道、天师道、五斗米道),道书《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道家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

???上元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

1、燃灯祈福

???元宵节有燃灯祈福的古俗。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传入,汉明帝永平年间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灯与丁谐音,因此民间又有了迎花灯会求子添丁的美好寓意。唐以后,花灯不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花灯的全盛期,宋代花灯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极力渲染了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便是正月十五上元节,此夜称为元夕或元夜。花千树、星如雨、香满路、一夜舞都说明宋代元宵节会彻夜庆祝。

2、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面茧”)和烤饼(“圆不落角”)。

???汤圆的原始形态普遍考证认为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小吃“元(圆)子”。宋钦宗靖康年间孟元老的描绘居住在东京开封的王公贵族、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了圆子。?

???北宋号称“幽栖居士”的女诗人朱淑真有《圆子》诗:“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十分明确,描写的就是今天的汤圆。后来南宋大臣周必大又有《煮浮圆子》诗,诗前记“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闲成四韵”,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宋代的明州(今天的宁波),当地人用白糖、黑芝麻和猪油做成馅芯,再用水磨糯米面,包制成直径2至3厘米的圆形生品,开水下锅,煮熟后食用。由于下锅时先沉后浮,所以最初叫“浮元子”,煞是好看。?

???在古汉语里“汤”是开水的意思,浮元子逐渐叫汤团、汤圆。人们认为,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食,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

3、迎紫姑

??

???关于紫姑神的信仰,六朝已有,唐、宋两代盛行,至清不衰。

???紫姑的记载目前首见于南朝刘敬叔《异苑》卷五,曰:“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道家古籍《显异录》中,“紫姑,莱阳人,姓何名楣,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一:“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

???清*斐默《集说诠真》:“今俗每届上元节,居民妇女迎请厕神。设供案,点烛焚香,小儿辈对之行礼。”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家中女性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占卜今年年景好坏,甚至问自己婚配恰当与否。紫姑的职责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厕,而是占卜人事的吉凶和蚕桑农事。

4、祭门户

????古代五祭,祭门祭户便属于此。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元宵节要祭门祭户的习俗。《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郑玄注:“五祀,户、灶、中溜、门、行也。”民间祭门祭户是将杨柳树枝插在院门的上方,并在盛满豆粥的碗中插入筷子,放在门口的一侧,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出门办事会顺风顺水。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不少地方还有猜灯谜、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