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在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因隋至宋时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又因地处吉安县永和镇,又名永和窑。吉州窑始烧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衰于元末,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吉州窑产品种类丰富,主要有碗、盏、盘、罐、盒等日用瓷,瓶、炉等陈设瓷和佛道供器,以及多种多样的雕塑瓷。海交馆馆藏的吉州窑瓷器标本主要为盏,另有一件人物瓷塑,一件瓷球。
吉州窑以黑釉、褐釉为主要色调,除单色釉面外,玳瑁斑、剪纸贴花、木叶纹、油滴斑、兔毫斑等最富特色。
宋吉州窑黑釉碗宋吉州窑黑釉盏玳瑁斑:在黑色底釉上洒上一种掺灰的含铁量较少的玻璃釉,烧成后,黑釉处混有*褐色斑。因类似爬行动物“玳瑁”背甲上的花纹,故将其称为玳瑁盏。宋吉州窑玳瑁釉盏兔毫斑,是在黑色釉上施一层不同金属原料作呈色剂的釉,在高温下,产生物理化学反应,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宋吉州窑黑釉兔毫盏残片宋吉州窑兔毫盏残片剪纸贴花:吉州窑剪纸贴花装饰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色黑釉的剪纸贴花,一种是窑变黑釉的剪纸贴花。单色黑釉剪纸贴花,是把剪好了的图案直接贴于胎上后施一层黑釉,然后揭掉剪纸就得出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宋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盘残片窑变黑釉的剪纸贴花,是将剪纸图案进一步运用在黑釉窑变的丰富釉色之中,主要是茶盏的生产。先在碗里表面施一层黑釉,然后将剪纸样贴于其上,再罩上一层较浅的褐*色釉,而后揭去剪纸,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利用纹样显示的地釉和表面釉色的差异来突出装饰效果。宋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梅纹碗残片油滴斑,同兔毫斑,也是高温把铁质元素带到了釉层表面,流动中铁结晶变化的结果,只是兔毫斑呈细小条状,油滴斑呈点状。宋吉州窑黑釉油滴盏宋吉州窑褐釉油滴盏宋代黑釉瓷的另一个代表是建窑,但两者由于原料的不同,在胎体与釉色方面是决然不同的。从胎体上看,吉州窑黑釉产品大部分呈现*褐色,而建窑的黑釉盏大部分呈现出深黑色或者紫红色。在釉色方面,吉州窑黑釉产品的釉色绝大多数是黑中带褐,建窑黑釉则多为匀润深沉的黑漆色。此外,建窑黑釉的釉层要明显厚于吉州窑。宋建窑黑釉盏馆藏吉州窑瓷器除黑釉瓷外,另有青白釉瓷,属于吉州窑仿烧定窑瓷。定窑是宋代五大民窑之一,属于白瓷,呈奶白色,白中泛*。烧造方法是覆烧,因此有芒口。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下图所示的馆藏吉州窑青白釉碗,足浅,碗心刻划有折枝花卉,芒口,应为吉州窑仿烧定窑瓷。宋吉州窑青白釉印花碗残件吉州窑白釉褐彩瓷,是直接在胎坯上以绘画的手法,彩绘出各种纹样,然后再薄薄的施上一层白釉,故彩绘多呈红褐色及白地带灰*色,白褐相衬显得特别美观。较磁州窑减少了在坯胎上先施一层白化妆土的程序。吉州窑彩绘瓷的纹饰多取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纹作画面,如鸳鸯戏水、跃鹿、飞蝶、喜上梅梢、折枝花卉、海水波涛及成组粗细的弦纹、回纹等,充分体现了民间朴素的艺术风格,是吉州窑彩绘纹饰的一大特色。宋吉州窑白釉褐彩罐残片吉州窑的一大亮点是雕塑瓷,其瓷塑造型醇厚质朴,朴拙中见精巧是吉州窑瓷塑造型艺术手法最显著的特点。吉州窑的瓷塑按题材形象可以大致分动物、人物两大类;按用途可以分玩具、陈设器和殉葬品。宋吉州窑青白釉立像宋吉州窑酱釉瓷球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吉州窑集南北瓷窑之大成,并不断创新,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间艺术色彩,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参考文献:*年凤《从吉州窑瓷看南北陶瓷文化交流》;唐纬《吉州窑与建窑黑釉产品的比较——兼论两者在宋代的社会地位》余家栋《试论吉州窑》宋良璧《广东省博物馆藏吉州窑瓷器》王琼《江西吉安市博物馆馆藏吉州窑瓷塑赏析》*翯《宋元时期耀州窑与吉州窑瓷器的民俗性对比研究》文字:安静编辑:孙婉琳二审:胡晓伟三审:林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