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南京海德國際乾坤長物文房佛具部分
TUhjnbcbe - 2021/4/1 0:20:00

南京海德國際精品藝術品拍賣會

預展時間:9月22日 9:00-18:00


  
   9月23日 9:00-18:00

拍賣時間:9月24日 

傳承文脈—中國書畫專場 10:00

乾坤長物—文房佛具專場 (順延)

閬苑仙葩—中國玉器專場 (順延)

展拍地點:南京丁山花園大酒店(南京市鼓樓區察哈爾路90號)

乾坤長物—文房佛具部分拍品賞析

LOT.

松下弈棋竹雕筆筒

年代:清

尺寸:直徑5釐米高12.5釐米

賞析:筆筒圓口,鑲紫檀木底,下承三矮足,外壁雕蒼松掩映,兩老者在松下弈棋,旁有侍者相伴,後有小童伏地煮茶。此器採用浮雕和鏤雕技法,刀法靈透,構圖緊湊,層次分明,刻工圓潤平滑,人物面目神情生動如真,樹石皺法皆富畫意。

LOT.

梅樁形沉香木花插

年代:清

尺寸:高10釐米

賞析:以整段沉香木樹瘤挖腔而成。器身呈梅樁式,瘦骨嶙峋的原始狀態,其上生梅枝和梅花,葉片自然舒展,色澤棕黃,溫潤厚重。設計獨特,自然天成。

LOT.

深山訪友沉香木筆筒

年代:清

尺寸:高9.8釐米

賞析:沉香木制,圓筒形,以高浮雕技法作深山訪友圖,遠處山巒起伏,岩壁高聳,雲霧縈繞,古木參天;近處亭台閣榭,掩映其中,一人信步於橋,徐徐前行,橋面之下,流水潺潺,直達澗底。色澤幽黃,古樸蒼勁。選材精良,構圖合理,意境空靈,引人入勝。

LOT.

乾隆禦銘烏木臂擱

年代:清

尺寸:長16.5釐米寬5釐米

賞析:以烏木為材,作一臂擱,呈瓦片狀,上刻楷書禦題詩“幾輔居官為最久,棆開棨戟俾仔肩。由來吏治能誰隱,所重民艱在汝宣。莫以己知自矜也,常如不足尚勤旃。三年方伯凡三易,摛句翻因意慽然”。詩後署“賜直隸總督劉峨,御筆”。下鈐朱文:“乾隆御筆”、“長誼明道”二印。劉峨(-),字先資號宣杆,山東單縣人,官至兵部尚書。乾隆四十八年()至乾隆五十五年()任直隸總督。在乾隆朝直隸總督中,他是任期最長的一位,故詩有“幾輔居官為最久”之句。在劉峨任職時,三年內更換了三個直隸總督,即袁守侗、鄭磊進和劉峨,故詩有“三年方伯凡三易”之句。乾隆帝在詩中告誡劉峨“莫以己知自矜也,常如不足尚勤旃”。讓他不要驕傲自滿,應謙虛謹慎,繼續努力,勤*親民。

LOT.

沉香木山水人物腰牌

年代:清

尺寸:長5.8釐米寬4.5釐米

賞析:沉香木為材雕琢而成。牌呈長方形,四委角。兩面淺浮雕山水人物圖,崇山峻嶺間臥有樓閣,數人於山澗中,頌詠山水,寄吟情懷。遠處山峰高聳,近處蒼松橫斜,溪水潺潺,構思巧妙,雕刻細膩,佈局合理,遠山近水,曲徑回環,景物若隱若現,觀之若世外桃源,讓人淨心斂神,心曠神怡。中貫圓孔,原配珠鏈和流蘇。

LOT.

盛丙雲制紫檀山水書鎮

年代:民國

尺寸:長31.5釐米

賞析:紫檀為材,扁平長方體,正面浮雕山水圖,坡岸之間,蹊徑蜿蜒,山勢漸起,村舍列列映帶于喬木茂樹之間。小道之上,人騎往來,碧溪盡頭,歸鴉翔集。晚靄生處,崗嶺遂峻,疊壑層岩,逶迤有磅礴之勢。其間喬松積翠,山寺藏幽,其下芰荷送香,平疇交遠,大江與青山,遠而不見盡頭矣。上刻“倩庵先生大鑒,盛丙雲制”,並鈐印。盛丙雲(~)原名松,號秉筠。原籍浙江嘉善,現代竹刻名家。早年在上海張石園家中刻竹,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滬結識了吳湖帆、江寒汀、唐雲等國畫大師,曾拜吳湖帆為師。吳湖帆,字倩庵,江蘇蘇州人,其梅景書屋培養了眾多名家,其畫以雅腴靈秀享譽畫壇,為海上重要名家。

LOT.

“乾隆年制”松石綠料鎮尺

年代:清

尺寸:長20.5釐米

賞析:料制,松石綠色,扁平長方體,上刻銘“乾隆年制”,規整素雅。色彩溫潤可人,與官窯瓷器之松石綠釉可相互參照。應為造辦處玻璃廠所制。陰刻底款,字體硬勁,恰是乾隆宮廷料器真品款識的特點。

LOT.

榮寶齋螭龍書鎮一對

年代:光緒三年

尺寸:長24.5釐米

賞析:精銅制,長方體,上起螭龍,其上一側刻篆書“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另一側刻李商隱詩句“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落款“榮寶齋”,“光緒三年”。

LOT.

竹根雕觀音

年代:明

尺寸:高7.2釐米

賞析:竹根雕,表面髹漆,呈紫紅色。觀音呈立姿,法相莊嚴,髮髻高束,大耳下垂,開臉圓潤飽滿,五官表現傳神,細眉如弓,杏目微啟,似在俯瞰芸芸眾生。左手下垂,右手撫於胸前。身披天衣,胸飾纓絡,衣飾刻畫輕柔得體,身前及袖口曲卷自然流暢。此類以竹為材的觀音造像極為少見,觀音立像更是少之又少,氣息濃郁,雖無款識,但符合《竹人錄》中所載“刻竹木為古仙佛像,鑒者比之于吳道子所繪。”故疑出自朱小松之手,為表對觀音的虔誠之心而未署名。

LOT.

香樟木麒麟

年代:清早期

尺寸:長34釐米高26釐米

賞析:香樟木制,髹紅、黑漆。呈行走狀,雙目圓瞪,炯炯有神,角後伸,口微張,鬚髮飄揚,顯得活靈活現,身間鱗甲雕琢細緻,尾上揚,鬃毛畢現。下琢海浪紋,與之配搭,十分古樸。造型英姿挺拔,神態威猛。工藝精湛,包漿自然,為難得的收藏佳品。

LOT.

雲龍紋椰殼香盒一對

年代:清

尺寸:直徑11.5釐米高6釐米

賞析:椰殼制,圓形,蓋與盒大小形制幾乎相同,子母口合蓋。盒壁圓弧,盒腹圜收,矮直圈足。盒蓋頂部微弧。蓋面淺浮雕雲龍紋,一龍在祥雲之間圍繞或追逐寶珠飛舞,五爪騰空,身體扭曲,龍嘴大張,龍鬚細長,側首回望,蓋沿作回紋,環器一周,盒身作八寶紋和螭龍紋。香盒,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用來盛放香的小容器,也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古代文人講究雅趣,在書房讀書寫字、彈琴撫箏、品茗弈棋之時,焚香一柱,平添幾分風雅意趣。

LOT.

楠木戧金三龍戲珠

年代:清早期

尺寸:寬13釐米高38.5釐米

賞析:楠木價格昂貴,為軟木之首,且木性溫和,體輕,不伸不脹,不翹不裂,紋理清晰細膩。長方形,表面陰刻三龍戲珠圖,並戧金,一大兩小,戲一火珠,龍眼突出,閃閃有光。龍嘴微張,吐舌露齒,鱗甲歷歷,背鰭醒目,尾部和龍頭上的毛髮清晰鮮明,根根可數,龍角粗壯,有叉。上頜長於下唇,比目眼,眼睫眉毛有如雜草。此三龍戲珠的表現形式,起源於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工藝精湛,氣勢磅礴,應為宮廷造辦處所制。

LOT.

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拓片

年代:清

尺寸:長釐米寬77釐米

賞析:南宋紹興十三年(年),溧水縣尉喻仲遠在固城湖(今南京市高淳區境內)獲得江南地區唯一的漢代石刻《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碑主潘乾,字元卓,陳國長平(今河南西華縣東北)人。此碑刻于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年),主要記載潘乾在興辦教育方面的功績,以表達對潘乾的紀念和感恩。此碑是南京和江蘇地區發現的最早碑刻,同時又是江蘇發現的唯一一塊漢碑,被譽為“江蘇第一碑”,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此拓片為清拓本,上蓋“瞑琴飼鶴齋存金石記”收藏印,題跋為“民國十九年得于大樑孫氏,思安記”。

LOT.

乾隆禦題詩瓦形歙硯

年代:清乾隆

尺寸:長15.5釐米寬8釐米

賞析:歙石琢制而成,石質細膩勻淨。硯作板瓦形,圓形硯池較淺,邊緣起棱,形制俊巧,製作規整。硯上題刻乾隆禦題詩,曰:“其制維何,致之石渠。其用維何,承以方諸。研朱滴露潤有餘,文津閣監四庫書。乾隆禦銘。”字體端莊公正,刻法婉轉流暢,雕刻規範,並鈐刻“禦觀”長方形款,額首側面刻“仿漢石渠閣瓦硯”為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品。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不少硯石帶有各色自然紋理,其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此硯為乾隆仿古石渠閣瓦硯,製作精巧。仿漢石渠閣瓦硯形制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品(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寶、紙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年第一版,第頁)及臺北故宮清宮舊藏品(參見《西清硯譜古硯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年第一版,第頁,圖90)類似,硯面及硯蓋詩文出自清乾隆《禦制文二集》卷三十九。

LOT.

尹秉綬款澄泥硯

年代:清

尺寸:長16.5釐米寬11.8釐米

賞析:澄泥,鱔魚黃,方形,正面作瓶形,瓶身為硯膛,瓶口作硯池,規整素雅,色澤凝潤。配紫檀盒,盒面隸書刻《尹宙碑》中“吉甫相周,文則作頌,武襄獫狁”的字句,落款“嘉慶十七年五月,臨尹宙碑為蓮舫先生是正。汀州伊秉綬”,鈐印“墨卿”。伊秉綬(-5),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故人又稱“伊汀州”。伊秉綬喜繪畫、治印,亦有詩集傳世。工書,尤精篆隸,精秀古媚。其書超絕古格,使清季書法,放一異彩。隸書尤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並稱大家。

LOT.

紫檀雲龍紋屏心

年代:清乾隆

尺寸:邊長34釐米

賞析:紫檀為材,木質堅密細膩。方形,框架用格肩榫卯相接,攢板而成。以鏤雕和浮雕技法製成,四邊起燈草線,外區為卷草紋和流雲紋,內區圓形開光,鏤雕雲龍紋,下方波濤洶湧,一條蛟龍騰雲駕霧於此升起,磅礴欲出,龍頭飽滿、雙角上揚,鬚髮飛揚、身軀婉轉、鱗片服帖及龍爪張弩,皆用威嚴神武,英氣勃發,昂首瞪目,張牙舞爪,翻騰于仙氣雲海之中,矯健強勁。其身龍鱗畢現,四肢有力,五指勁張,腦後鬃鬣飛揚,其特有的霸氣在此盡顯無遺,但盤起的龍身在朵朵祥雲之間若隱若現,由此也散發出一種難以言表的神秘感來。雕工運刀自如,線條流暢,層次感極強,帶來立體的視覺效果,佈局繁簡有序有理,整體上給人以氣度威嚴的震撼力。用料極盡奢華,彰顯出盛清藝術品的富麗堂皇,應為造辦處所制。

LOT.

黃花梨草龍紋插屏

年代:明末清初

尺寸:長52釐米高43釐米

賞析:此插屏以黃花梨制,色澤黃褐,微泛紅。兩側以站牙抵夾,絛環板鏤空作長橢圓形,底棖下設壼門式披水牙子,屏心長方委角式,鏟地浮雕六組草龍紋,有大有小,寓意蒼龍教子,構圖有致,型態生動,線條運轉流暢,龍身俢長靈活,軀身自如,在扭轉的體態中表現出傳神的動感,厚重中見靈巧,更增添其立體之感。

LOT.

“壽平”款枯木孤亭圖掛屏

年代:清

尺寸:長65釐米高32釐米

賞析:長方形,木制,以陰刻技法作枯木孤亭圖,遠處山巒起伏,近處樹下一片平地中添一四角涼亭於溪岸邊,岸邊畫一叢小竹于臨水處,隔岸群山連綿,把整個距離推遠,給人以遐想無限。落款“枯木孤亭,臨川王孟端,壽平”。鈐印:壽平(朱白)。惲壽平(-),初名格,字壽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別號南田,一號白雲外史、雲溪史、東園客、巢楓客、草衣生、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畫家。創“常州派”,為清朝“一代之冠”。特點是以瀟灑秀逸的用筆直接點蘸顏色敷染成畫,講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為滿足,有文人畫的情調、韻味。其山水畫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韻、情趣取勝,與“四王”、吳曆並稱“清初六大家”。王孟端即王紱(—年)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後以字行。號友石,別號鼇裡、又號九龍山人、青城山人,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少為弟子員,永樂初以善畫蔫,供事文淵閣,拜中書舍人。以墨竹聞名天下,為明朝第一。長江遠山,叢篁怪石,有意所適,無不妙絕。作家士氣皆備,然其人品特高,能不為藝事所役,雖片紙尺縑,苟非其人不可得也。

LOT.

周梅谷仿青銅木範掛屏

年代:晚清民國

尺寸:長22釐米寬27釐米

賞析:這件木範上,可看出常出現于商末周初青銅鼎上紋飾的龍紋,繪畫、雕刻深得商周古韻。文獻記載,周梅穀仿作春秋時期的金銀嵌銅器、戰國之鎏金獸件,尤為精緻。即使擅長鑒定古銅器的人,也難辨真贗。他曾先後東遊七次售其所制,吳啟周、盧芹齋經營的大名鼎鼎的‘吳盧公司’,爭相羅致所作,遠銷歐美。其技之高可見一斑。周梅穀(~),原名周容,別號百陶室主。能書善畫,博覽金石篆刻書畫無一不精,在蘇州護龍街嘉餘坊口設壽石齋,其印法自商周秦漢古印,以鬻印刻碑為業者數十年。四十以後,問道于吳昌碩,因與同門趙古泥交最相得,治印佈局刀法,特與古泥為近。有《壽石齋印存》,《廣印人轉》其所刻碑版遍及吳中地為近代吳門篆刻名家,亦善竹刻。

LOT.

太湖供石

年代:清

尺寸:高28釐米

賞析:太湖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有詩曰:「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此太湖石通靈剔透,色如鑌鐵,玲瓏剔透,體現了太湖石的「皺、漏、瘦、透」之美,受風雨、泥土之侵蝕,外觀斑駁,石筋暴露,質地細密,包漿滋潤。石面參差皺嵯,其形遠觀,若橫列峰巒,既有坑凹、溝壑,又有懸崖、凸隆,表面褶皺,紋理豐富,咫尺間卻頗有磅礴之氣。原配紅木座,線條柔美,與賞石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該石雖造型粗朴,平淡素雅,可意蘊宏大,其石性恬淡無欲,警示世人行為應當光明磊落、心境應該平和穩健,氣度要寬宏大量。置之案間,朝夕相伴,足以修身養德,延年益壽。

LOT.

“嘉慶年制”礬紅描金鼻煙壺

年代:清嘉慶

尺寸:高5釐米

賞析:鼻煙壺扁瓶形,撇口鼓腹,橢圓形圈足,承襲乾隆時期制樣。壺身礬紅纏枝花卉為飾,兩側開光,內繪海水江崖,福慶有餘紋。壺身雙面圓形開光,內以墨彩隸書乾隆禦制詩兩首,並落“乾隆”礬紅陰陽文篆書款。一側是乾隆詠芍藥禦制詩:“繁紅豔紫殿春餘,第壹揚州種色殊,逞畫風流還直恨,被人強喚是花奴”。此詩被收錄于《樂善堂全集定本》,是乾隆登基前身為皇子時所作,是《題鄒一桂花卉十二幅》中的一首(參閱《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八)。相同詩見《懷抱古今》圖九十三,北京故宮藏粉彩煙壺。另一側是乾隆詠虞美人詩:“一曲虞兮愴別神,徘徊猶憶楚江濱。那知愛玉憐香者,不是當年姓項人。”臺北故宮博物院有相同題詩的乾隆鼻煙壺。本品整體色調柔麗,筆觸細膩,底部為“嘉慶年制”礬紅款,書法古樸遒勁,器形飽滿雍容,工藝考究,蓋內、壺口、圈足皆塗金,甚為精緻,為嘉慶禦制煙壺之精品佳作。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鼻煙壺》,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年,頁,圖《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年,圖IV-59

LOT.

湖田窯青白釉花式盞(八隻)

尺寸:口徑9.8釐米

賞析:湖田窯為景德鎮著名窯場,《陶記》、《南窯筆記》、《景德鎮陶錄》均有記載,始燒於五代,終於明。湖田窯燒制的青白釉,釉汁在焙燒時粘度小而使薄處泛白,積釉處帶水綠色,釉面的光澤度強。此盞造型為花式,曲口,花瓣狀,內凹,通體施青白釉,釉水青中閃白,細潤柔和,光澤內斂。胎質細膩潔白,底部露胎處可見深褐色墊餅墊燒痕,輕盈小巧,具宋代風格。

LOT.

吉州窯玳瑁秞梅瓶

尺寸:高17.5釐米

賞析:唇口,卷沿,直頸,豐肩,斜弧壁。施黑釉,釉面有玳瑁斑紋,色彩斑斕。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裝飾豐富多彩,尤以黑釉瓷器最為有名,包括虎皮斑、玳瑁、油滴、鷓鴣斑和剪紙、木葉貼花等。玳瑁斑器物的坯體用含鐵量較低的瓷土做成,生坯掛釉,入窯燒後再掛一次膨脹係數不同的釉,二次燒成,由於釉層的龜裂流動密集,填縫,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由於工藝難度極高,故而傳世成品非常稀少。此件玳瑁秞梅瓶造型別致,製作規整,釉色絢爛,堪稱精品。

LOT.

青花釉裡紅梅瓶一對

年代:明

尺寸:高25.5釐米

賞析:唇口、束頸、溜肩、鼓腹漸收,通體施白釉,腹部作折枝碩果圖,青花為枝葉,釉裡紅為碩果。造型端莊古樸,器物胎骨堅硬,釉面光亮潤澤,色彩對比強烈,層次分明,發色明媚豔麗。青花釉裡紅是我國的傳統釉下彩裝飾之一,它是用銅作著色劑的色料在坯體上描繪各種紋樣,然後施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燒成,在釉裡透出紅色的紋樣,故稱“釉裡紅”。因燒成合格品很困難,故其產品極為名貴。釉裡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與青花相結合在一起進行裝飾而稱為“青花釉裡紅”。其特點既有青花的“幽靚雅到致,沉靜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裡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因此,青花釉裡紅瓷成為我國珍貴的品種之一。

LOT.

青花龍紋梅瓶

年代:元

尺寸:高21釐米

賞析:唇口出棱,短頸,豐肩,鼓腹漸斂,圈足微撇,整體飽滿度俱佳。白地細膩光潔,器身紋飾的繪製含蘇麻離青料,莊重濃麗,有鐵銹斑。主題圖案為三爪龍一條,奔騰曲前,龍首作直前鳴嘯狀,龍頭有後掠的披髮,神情威武;龍身飄逸矯健,四肢賁張,龍爪孔武有力,動感極強,氣勢撼人。五層紋樣依次卷草紋、纏枝扁菊紋,龍紋,卷草紋,仰覆紋。施乳濁釉,底足露麻倉土胎,陳舊火石紅明顯。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

LOT.

“大清乾隆年制”款青花纏枝蓮紋鋪首尊

年代:清乾隆

尺寸:耳徑32釐米高33釐米

賞析:敞口,粗頸,豐肩,鼓腹漸斂,外撇圈足。白釉底,器身滿繪青花紋飾,主體紋飾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飾。乾隆朝器常以八吉祥紋和蓮花相配合作為紋飾圖案,具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這種八吉祥紋系西藏喇嘛教傳入,始見於元代,流行於明清兩代,其排列有一定規律,清代八吉祥紋按輪、螺、傘、蓋、花、瓶、魚、腸順序排列。尊造型源自上古青銅器,裝飾雜糅傳統鋪首銜環和佛教蓮托八寶。整器恢巨雄偉,古雅端莊,通體青花裝飾繁而不亂,口沿和近足處皆為海水紋,頸部為纏枝蓮紋,肩部繪巴羅克式紋樣,兩側貼塑二鋪首銜環。腹部為蓮托八寶紋,下陪襯一周仰蓮紋。主題鮮明,上下呼應,彰顯出威嚴的皇家氣度。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工整端莊。

LOT.

“大清乾隆年制”款青花高足供盤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13釐米

賞析:敞口,束頸,溜肩,肩部以下收束,下托高圓足,上託盤淺且無孔洞。整器以青花繪飾,釉質細膩緻密,青花發色純正沉穩,端莊典雅。紋飾採用了乾隆時期盛行的組合形式,口沿處以一圈纏枝靈芝紋,頸部變體蕉葉紋,其下分別繪連珠紋,纏枝寶相紋。自上而下共有七層紋飾,令人嘆服,底部為橫寫“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且這些花草藤蔓紋飾又深具西洋畫法的影響,十分特殊。整器紋飾繁縟,線條流暢,富有韻律,工藝精湛,此件供盤器型線條起伏收放得體,使器物極富韻律節奏之美。是一件精心設計、工藝考究的官窯力作,堪稱乾隆時期珍貴佛供之器。乾隆皇帝熱心參與禮佛瓷器製作,多次下旨燒造禮佛用瓷,如乾隆二十四年閏六月十八日,傳旨做五供器、同時對五供養、七供、七珍、八寶亦畫樣呈覽,準時交舒善做木樣帶往江西燒造瓷器。可知,此一時期的禮佛用瓷,其造型及紋樣多有借鑒銅掐絲琺瑯、金、銀等工藝技術,結合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裝飾風格,超越前朝,傾向追求製作工藝精細,紋飾繁縟華麗的瓷器。其繁迭的裝飾工藝均體現了皇帝本人藝術品位。參閱:香港佳士得,年4月27日lot50

LOT.

銅象一對

年代:明

尺寸:高6.8釐米

賞析:精銅所制。自古至今象都是瑞獸,性柔順。“象”又與“祥”同音,故大象代表吉祥,好景象的意思。中國人把其視為吉祥、太平的象徵,象細目大耳,兩眼炯炯有神,長鼻捲曲,鼻尖呈祥雲狀,短腿垂腹,神情安然,憨態可掬。身體健碩厚重,四足粗壯,象首張望狀,鼻子盤至嘴邊,象牙向前攏合,尾巴呈擺動狀,展現性靈和順之感。象身飾以綬帶、瓔珞及寶珠,寓意為「財豐物博」,造型寫實,比例協調,製作細節逼真,各個部位皆精描細繪,表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且成對傳世,頗為難得。

LOT.

銅胎畫琺瑯西洋人物

年代:清

尺寸:長31釐米寬22.5釐米

賞析:琺瑯是一種西方傳入的彩繪料,色澤分明,描繪精准。明清宮廷據此生產出銅胎掐絲琺瑯、銅胎畫琺瑯以及瓷胎畫琺瑯、料胎畫琺瑯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成為後世鑒賞界追慕的名品。以琺瑯料作西洋人物母子圖,金髮女子眉清目秀,顧盼生輝,正欲撫摸膝上小孩,神情閒適自若,身後同樣繪綠樹及建築,是為前後呼應。畫面設色明麗,繪製線條流暢,人物刻畫傳神,將西洋油畫與中國工筆完美結合。色彩柔和淡雅,方寸之間準確描繪人物形象和西洋建築,體現了宮廷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和扎實的藝術功底。

LOT.

白度母唐卡

年代:18世紀

尺寸:長66釐米寬46釐米

賞析:棉布礦物顏料,中央主尊為白度母,又稱七眼佛母,她以婉約的身姿端坐於蓮座之上,神態和煦,氣質雍雅。佛母身後的多重背光和蓮座的分染手法具有明顯的噶智畫派特征,尤其蓮座大膽採用漸變的橙色,這種跳動的暖色調既有視覺的衝擊力,又為主尊增添了許多活力。本幅唐卡意境深遠,於細節之處可洞見作者非凡的創造力,堪稱為18世紀噶瑪噶智畫派的上乘之作。

LOT.

石雕佛首

尺寸:高9.5釐米

賞析:佛首相面相清秀俊雅,細眉大眼,高鼻小口,嘴角含笑,表情生動,開朗清秀,帶有童稚之氣,親切自然,栩栩如生,為典型北齊時期天龍山石窟類型之造像。此佛首高度漢化的面相代表著中國佛教美術本土化的最高願景,至此時期,佛教這種外來宗教已被中國社會接納並吸收,形成了符合中原審美心理的造像語言,對後世佛教美術發展影響深遠。

LOT.

青銅鎏金佛首

尺寸:高11釐米

賞析:青銅制,鎏金,佛像螺發,面目豐潤方正,柳眉垂目,雙耳垂肩,似是俯視眾生。造型比例精准,熔鑄工藝精絕,五官流暢飽滿,刻畫到位,面容慈祥和藹,具有宋代造像風格特點。

LOT.

白釉自在觀音像

尺寸:高22釐米

賞析:宋代白釉觀音像,面膜慈祥善,祥和,恬靜,若有所思。上身半裸豐滿,手臂圓潤。柔若無骨,胸佩簡潔的如意瓔珞。肩披帛帶,衣紋線條簡潔明快。下身著裙,雙腿呈半跏跌端坐獅身上。左手撐於體側,重心落在左膀,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右手擱在膝上,食指微翹,似乎在為如何拔除眾生苦楚而靜靜思索。造像風格清新明朗,凸顯了觀音流暢的線條和優美的身段。此像寬胸,面部豐潤,尚有唐代觀音菩薩像之遺風。宋代的觀音菩薩像開始呈世俗的審美情趣,注重寫實,觀音菩薩像如同現實生活中的貴婦。宋代的雕塑佛像。基本上都能做到精細入微,工匠雕塑作品的工藝性達到啦從未有的高度。

LOT.

青銅觀音菩薩(攜帶式佛像)

尺寸:高10.5釐米

賞析:青銅制,扁平體,佛龕狀,內浮雕觀音菩薩,頭戴高冠,冠上有化佛、卷草紋,精麗華美;寬額豐頤,面相沉靜,眼光俯視,笑意含蓄,神態優雅,頸下為單層項飾;雙手姿勢柔軟,於胸前持花蕊;體態豐腴,身姿修長,衣紋簡潔,線條流暢,坐於仰蓮圓座之上。遼代由北方契丹人建國,從遼太宗開始就廣泛信仰佛教,特別是聖宗、興宗、道宗時期,大興佛教,廣為造像。所以遼代佛教造像遺存十分豐富,但這些遺存絕大部分為石窟、佛塔、經幢等建築上,以及泥塑、彩陶、木雕造像,相對而言銅佛造像傳世較少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觀音造像是遼代極為重要的造像題材。《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曾奉觀音菩薩為家神,並請入木葉山家廟供奉,由此觀音崇拜成了遼代佛教信仰的一大特色,觀音造像也成了遼代造像中的佼佼者。

LOT.

銅阿彌陀佛

年代:元

尺寸:高53釐米

賞析:阿彌陀佛為五方佛之一,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主五智中之妙觀察智。此尊以法身形象顯現,螺發肉髻,以寶珠作頂嚴。額際寬平,高鼻薄唇,眼瞼曲線優美。內著漢式及胸內坎,外披袈裟,衣紋刻畫頗為厚重。背後衣紋鏨刻三世佛(釋迦牟尼佛,文殊和普賢)雙手於臍前結禪定印。跏趺端坐,造型端莊。阿彌陀,意譯為無量壽、無量光,故阿彌陀佛亦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惟密教則以阿彌陀佛之應化身為無量光佛,其報身為無量壽佛。無量壽經卷上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觀無量壽經亦謂,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LOT.

銅文殊菩薩

年代:明永宣

尺寸:高30釐米

賞析: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所以班禪喇嘛和宗喀巴乃至乾隆皇帝都被認定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還有多位班第達(學者之意)喇嘛也宣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的顯著標誌即是兩肩上的寶劍和經書,象徵著智慧和摧破煩惱。此尊文殊菩薩頭戴彎月形寶冠,裝飾華美,袒上身,腰部細瘦極有力度,小腹富有彈性感,肩搭帔帛,質地輕薄,衣紋流暢,下著裙,下為仰覆蓮束腰蓮座,蓮瓣細瘦,挺拔有力。雙手置胸前,挽蓮莖,具永宣風格。

LOT.

銅碧霞元君

年代:明

尺寸:高29釐米

賞析:碧霞元君,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是坐鎮泰山,能為百姓賜福,消災去難,保佑生育的道教女神,在明清時期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此像正襟危坐,頭戴鳳冠,是其身份顯著標識,身披長裙,手捧笏板,身著圓領長袍,衣褶自然流暢。整體造型大方,做工精細,形象生動。

LOT.

銅文殊菩薩

年代:明

尺寸:高32釐米

賞析:此文殊菩薩頭戴花冠,身披帔帛,下著長裙,全身瓔珞、珠寶嚴飾,為全跏趺坐於仰式蓮座之上,雙手當胸作說法印,肩花上有經與劍,以示其身份。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此造像工藝精美,體量頗大,為明代晚期典型內地造像佳作。

LOT.

紫檀上師像

年代:清早期

尺寸:高15釐米

賞析:上師佛以紫檀整雕漆金而制。呈坐姿,比丘相。低眉含目,面目豐潤,身著法衣袈裟,右手結禪定印,右臂上仰至胸前,右手施說法印,雙腿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整尊佛像包漿渾厚,造型比例準確,形神生動逼真,神情靜穆,鎏金雖因年代久遠大部分已脫落,但所剩之處依然金燦奪目。可見匠師之工藝精湛。紫檀為材,已屬罕珍,而雕刻精工,兼加漆金為飾,誠佛教造像佳作也。

LOT.

銅鎏金白度母

年代:18世紀

尺寸:通高30釐米

賞析:白度母是觀音菩薩代身的二十一度母之一,因其身色潔白,故稱白度母,其面部掌心和腳心共有七目,又稱“七眼佛母”。修習可除一切罪業,消滅魔障,能救一切災難。此尊佛像頭戴五葉冠,葫蘆形髮髻高聳,繒帶飄於耳際。面龐圓潤飽滿,唇角含笑,身著天衣貼體薄裙,兩臂各搭著折枝花。左手至胸前結說法印,右手置右膝施與願印,全跏趺坐於蓮臺上,蓮瓣呈長扁狀整齊排列。頭微側,身略扭,整體造像優美,比例精准,通體鎏金,手腳等細節部位刻劃細膩寫實。

LOT.

銅鎏金大威德金剛

年代:清

尺寸:高17釐米

賞析:銅鎏金,此尊為九頭三十四臂,九頭分三層排列,正面為牛頭,牛角粗大,血盆大口,頭戴五骷髏冠;最上一頭,為如來相,象徵著他是阿彌陀佛化身而來。最下麵七頭,頭頂紅發上豎,象徵忿怒。上身飾瓔珞,下身圍虎皮,頂掛五十人頭骨串。主二臂抱明妃,其餘手伸向兩邊,諸手皆持法器,鈴、杵、刀、劍、弓、箭、瓶、索子、鉤、戟、傘、蓋、骷髏等兵器,各有寓意。有十六條腿,皆左展姿站立,左右腳分別踩八種人、獸和禽。明妃羅浪雜娃坐在主尊懷中,右手持月刀,左手持人心,左腿勾在主尊腰間,右腳踩飛禽。下為單層覆蓮座。此尊形象複雜,面目手足眾多,但佈局簡潔明瞭,線條一絲不苟,金水保存完好,尤為難得。

LOT.

銅鎏金四臂觀音

年代:清中期

尺寸:高25釐米

賞析:四臂觀音又名六字觀音。因其著名真言(咒)“嗡嘛呢叭咪吽(Ompadmehum)”在梵文中是六個音節,故名。真言在西藏和整個藏傳佛教地區廣為傳播,因此獲得了崇高的地位,被譽為“雪域西藏的守護神”。觀音全跏趺於蓮花寶座之上,正二手於胸前合十,施禮敬印,後二手各持禪定印。髮髻高聳。面容安靜,耳飾圓璫。項鍊、臂釧、瓔珞精緻細膩,繒帶從身後飄於兩側。蓮座為上下仰覆蓮瓣,規整修長。整尊造像,鎏金純厚,珠光寶氣,工藝考究,具有清中期風格。

LOT.

龍龜銅香薰

年代:清

尺寸:高9.5釐米

賞析:精銅所制,局部鎏金。熏身為一大龍龜,龍首龜身,蓋為一小龍龜,可開合。器型端莊,線條流暢,銅色純正,燦爛自然,可謂乾隆朝時銅香薰之典型。舉凡書齋清宮、神案祭祀及廳堂陳設等處均十分適宜。頂部生出香氣一縷,彌于眉目之高,使人心無旁騖,盡脫凡俗之氣。

LOT.

“大清乾隆年制”醬釉描金夔龍紋蚰耳爐

年代:清

尺寸:耳徑12釐米高11釐米

賞析:此爐撇口束頸,腹部渾圓,底部圈足向外微撇,雙蚰耳於頸腹間對稱分佈,通體施醬釉,並以金彩繪紋飾,口部及頸下端飾金彩回紋一周,頸部描金勾蓮紋,腹部繪一周夔龍紋,間飾團壽紋,下繪一周卷草紋。底滿釉,中心陽文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爐配有鏤雕黃花梨蓋,鈕為瑪瑙制,下承紫檀座,座雙弦紋束腰,爐與座相輔相成,當屬文房玩賞焚香之佳器,反映了當時文人于書齋焚香、清玩雅敘之趣。醬色釉又名紫金釉,起源于宋代,流行於清順治、康熙時期,乾隆時在醬釉地上描金,形成仿古銅器的釉色,又稱仿古銅釉,可謂將醬釉的美發揮到極至。優雅的器型在古銅釉的襯托之下,顯得既古樸大方又富麗堂皇,有類似銅器錯金銀的藝術效果,常給人以銅器的錯覺,一眼望去,幾可亂真,是乾隆時期瓷器仿製其它工藝的優秀代表。

LOT.

銅鎏金獸面紋簋式爐

年代:明晚期

尺寸:耳徑15.5釐米高6.5釐米

賞析:簋式爐為銅質,通體鎏金。整體呈圓形,圓口,口沿略外撇,內膛打磨精細光滑。束頸,兩側附龍形耳,龍卷鼻上翹,雙目圓睜,龍耳附于兩側,勾卷有力,耳下半部延伸至腹下,其上以陽線飾為龍身,龍耳下方各有一凸脊,為模仿商周青銅簋,細節處理十分巧妙。頸部略束,通體以方折雷紋為地,兩側各以一獸面紋為中心,中心獸面紋雙目圓睜,雙耳上翹,頗為可愛。兩側各有兩隻夔鳥紋,均朝向中心獸面紋,夔鳥勾喙大目,長尾上卷,身上滿飾勾連紋飾,夔鳥紋生動活潑,排列齊整。腹部略鼓起,在與龍形耳呈九十度的部位,置一對凸起的扉棱。兩側均以此扉棱為中心,飾一獸面紋飾。扉棱高高凸起,其兩側陰線裝飾扉棱紋飾,獸面紋以此為中心,在方折雷紋的地紋上,獸面紋依此有序展開。獸面紋兩隻眼睛高高凸起,中心為一凹點,細節生動。獸面張嘴大開,長耳勾卷,獸面紋內為陽線勾畫出紋飾,效果頗為顯著。高圈足,圈足置四個短扉棱,每區內亦為方折雷紋上飾兩隻夔鳥紋。簋式爐通體紋飾精細如畫,滿飾鎏金,雍容華貴。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朝冠耳銅爐

年代:清

尺寸:耳徑21.5釐米高21釐米

賞析:朝冠耳又稱官帽耳,取官帽之形而來。據《爐譜》所載,乃敕賜予翰林院、國子祭酒等官員。此爐形制典雅,線條優美,皮殼溫和細糯,蠟茶古色。平口略向外傾,雙耳上揚,線條舒展優美,剛柔並濟,嚴謹而不失法度,腹部渾圓豐腴,向下收為圜底,四足粗壯有力,與爐身搭配和諧。包漿皮殼潤澤,含蓄,其色為棗泥紅。雙耳線條優美流暢,一波三折,剛柔並濟。底部為六字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字體古樸優美,配紫檀嵌銀絲蓋,下為紫檀底座,搭配奇巧,實為爐中菁華妙品。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灑金蚰耳銅爐

年代:清中期

尺寸:耳徑25釐米高9釐米

賞析:此爐精銅所制,局部灑金,敞口、溜肩、鼓腹、圈足、雙蚰耳,爐口沿兩側飾雙蛐耳,雙環起自頸部,收於腹鼓處。整器質地精良,造型洗煉古樸,線條柔美,光素無紋,圓渾端莊,器表瑩潤,皮色深邃迷人,底款清晰,方框內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順合清代文人審美觀“淳樸率真,天然雕飾”的風格。其焚香一柱,清香浮散,令人觀而忘俗,撫之則心怡。輕輕叩響銅爐,其音色亮麗,若黃鐘大呂,餘音嫋嫋,可知其銅質之佳,錘煉之精。

LOT.

“宣德”款蚰耳銅爐

年代:清

尺寸:耳徑17.5釐米高6釐米

賞析:此爐造型規整、線條順暢,小中見大。銅質精純,古拙的雙耳,樸素無紋的器表,均使得此物古意盎然,充滿渾穆之感。叩之,其聲清越。器底陽刻“宣德”篆書款,款識間有邊飾,舒展大氣,筆道遒勁有力。爐之雖小,但用料甚精,有壓手之感,且爐表年久滄桑之感曆現,寶光內蘊,包漿自然,實乃書房雅室中的佳器。蚰耳又稱蚰龍耳,《三卷譜》曾讚美此爐是“款制大雅,為諸爐之冠”,當時於宣德年間奉旨監駐的各部大臣,都頗為賞識這款仿宋定窯的作品,並且大膽地推薦給皇上,皇帝亦十分青睞,於是此爐便成為皇帝書房內的御用爐品。蚰耳爐除了以樸素的圓弧握把象徵龍身外,爐身簡潔俐落的線條,沉穩大氣的造型都是足以讓人久視不厭,可以說是歷久彌新。

LOT.

“古式”款蚰耳銅爐

年代:清

尺寸:耳徑12.6釐米高4釐米

賞析:蚰耳爐為宣爐中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宣德鼎彝譜》記“款制大雅,為諸爐之冠”。其器形仿宋代定窯瓷器,耳為龍身,曲彎如蚰蜓,所以稱蚰龍耳。此款爐雖多,然器佳款妙者鮮見。此品爐形飽滿,腹圓得體,口薄而平實,爐口外撇微收,頸略收束,爐腹圓潤下垂,內膛鑄修平整,腹中左右雙耳比例和諧,圈足外撇厚拙,身足均衡,雙蚰龍耳略作彎曲,順滑無棱角。銅質細膩緊致,皮色紅潤油光,長期的炭火烘焙更顯溫潤,銅質精良。爐底方框為“古式”篆書款。

南京海德国际本场拍卖会文房佛具部分共计拍品件,如需图录请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京海德國際乾坤長物文房佛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