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故宫,至少会想到两个名字,一个是北京故宫,另一个是台北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65万件传世珍宝,绝大多数来自北京故宫;这背后是一场因战乱而起、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迁徙。那么,在这场文物大迁徙中,有哪些奇珍异宝远走他乡了呢?今天就来细数一下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中的珠宝珍品。
蒋介石与故宫说到台北故宫就不得不提蒋介石。这些传世珍宝的南下,与他有着极大渊源。
北伐完成后,蒋介石先后担任了故宫博物院第一届理事以及故宫博物院的直属长官。当时日寇侵占东三省,为避免战火及侵略者铁蹄蹂躏,存放在北平故宫的文物国宝,次第迁至南京。因此,在后来的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战役中,这批文物国宝也的确躲过一劫。(蒋公很有先见之明嘛)
▲蒋介石晚年在台湾参加中央研究院第2次院士会议留影
由于担心文物国宝被日本人劫掠与偷盗,蒋介石批准把南京的国宝迁至大后方。要知道,在抗战爆发初期,*用物资都很难找到交通工具运输,而蒋公亲自拨调了火车、货车皮,才把这大批古文物,通过铁路、陆路、水路运往四川、贵州等地。
抗战胜利还都后,大部份故宫文物自大后方陆续运回南京。年秋,一人身兼三职的杭立武(国府教育部次长、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兼秘书及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警觉到战火可能朝南方漫延,主张文物应迁运到远离战火的台湾。两院故宫文物数量过于庞大,文物分三批才运送到台湾。
故宫文物辗转运到台湾台中雾峰暂存,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经常利用从台北前往日月潭之便,中途到雾峰北沟库房,观赏故宫收藏的极品字画文物。
▲蒋介石与宋美龄晚年照
年,台北故宫的新院区落成,文物陆续自台中搬迁至台北。新址距蒋介石的士林官邸更近,两夫妻时常在傍晚兜风时间,乘车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这么壕的兜风请带上我)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那么,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到底有怎样的珍宝,能够让蒋公夫妇流连忘返,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味吧。
饰品类头饰簪子簪子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古代头饰,它是用来挽髻或戴在发间作点缀之物的。通常分为实用和装饰两种,实用的自然比较光素无华,装饰的则常以金、银、玉、翡翠等制成凤凰及各种花型,表达的题材内容也多代表了吉祥如意。▲金累丝嵌珠宝蝴蝶簪
蝴蝶簪金工精细,双层翅翼,上层点翠,下层嵌红、蓝宝石;蝶身金累丝镶松石,嵌珍珠为眼睛和胡须。
▲珊瑚珠翠花卉簪
▲缉珍珠蔷薇簪
此簪以有色玻璃为叶片和花蕾。乾隆朝荣宪公主墓也出土类似的茉莉花发簪,珍珠颗粒则较大。
▲银镀金嵌碧玺珠翠簪
▲点翠嵌珠宝花蝶簪
▲松石菊花簪
▲金镶珠宝如意簪
金镶珍珠、红色琥珀及宝石、点翠叶片。光绪选后时,慈禧太后以金如意簪插在雀中者的双鬓。
▲银镀金点翠镶珠宝翔凤步摇
点翠嵌米珠翔凤,口衔由珍珠、翠玉和蓝宝石串成的流苏。簪发时除了摇曳生姿,倍增美观外,还有规范妇女行动举止的功用。
▲孔雀石龙首簪
▲金累丝点翠镶珠宝双龙戏珠簪首
乾隆朝簪钗的金工较后朝精美,常以龙为装饰的主题,点翠施用较后朝少是其另一特色。
▲银镀金点翠嵌珠宝葡萄松鼠簪
累丝松鼠嬉戏于葡萄枝叶间,以红、蓝宝石、*碧玺和翠玉为葡萄,施蓝、紫双色点翠装饰。
扁方扁方出现于清代,是满族妇女头发完全上梳后的支撑物,是最具满族民族特点的饰品之一。宫中的扁方有白玉、珊瑚、翡翠、玳瑁等材质,扁长方形条状,长约30厘米,一端呈卷轴形,一端呈半圆形。▲白玉嵌珠翠碧玺扁方这种大型的扁方,应是道光开始妇女梳大型的如意头(也称一字头或两把头)时饰用。
钿子钿子也是根据满族的梳妆特点创立的首饰。清宫满族妇女平日梳旗头,穿吉服时戴吉服冠或钿子。钿子上饰钿花的多少,决定钿子的等级,有凤钿、满钿和半钿之分。凤钿为最高级别,是皇后、皇太后及新婚妇女所戴,满钿为年轻女子所戴,半钿应为孀妇及年长妇人所戴。▲珍珠珊瑚喜字点翠凤钿
钿子为满清妇女的礼冠,上饰八片以上钿花者称为满钿,饰五片为半钿;满钿周垂流苏者称之为凤钿。
▲点翠嵌珠宝菊花钿花
▲点翠嵌珠宝番莲花钿花
此为典型乾隆朝珐琅器物上常出现的番莲花纹饰,施深浅双色点翠。
金约金约是清代后妃在穿着朝服时,戴在额部起到束发作用的首饰,由金箍、金云和串珠组成,金箍、金云的节数和串珠的行数越多,佩戴的人的地位就越高。▲皇贵妃金约
金约作为清代后妃戴在额部的饰物,类似一般妇女平日系在额头御寒兼装饰的勒子。皇贵妃金约,镂金云镶东珠12颗,间以青金石;后垂珍珠粒,三行三就,间镶青金石和东珠的结子,垂珊瑚坠。
耳饰耳饰的佩戴自古有之,早期的耳饰有玦、瑱、珰、环,后发展成耳环、耳坠、耳钉等形式。清代满族女性的耳饰较前期的佩戴有很大不同,“一耳三钳”是主要特点。钳是指穿耳孔式的耳环,也就是两耳各戴三件耳饰。
从老照片中能看到,后妃日常着装中,三钳中前面的耳坠或耳环奢华漂亮,后两个耳饰简洁素雅,这种华丽与简洁的搭配,是后妃戴耳饰的另一特点。
▲嵌珠翠碧玺耳环
▲银镀金点翠镶红料耳坠
明代称玻璃为硝石或海水晶,民初国人称之为料;烧红石即红色玻璃。
▲点翠嵌红*米珠平安如意耳环
*米珠禾穗与点翠萱草、如意,插在嵌有红米珠“安”字瓶内,穗与岁、瓶与平谐音,寓意岁岁平安如意。
颈饰朝珠清廷自皇帝到文五品、武四品以上的大臣和命妇,以及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等处执事和内廷行走人员都可垂挂朝珠。按照当时的制度,由产自东北地区的珍珠制成的“东珠朝珠”,只有帝王、帝后和皇太后可以饰用。▲雍正皇帝御用朝珠
▲金珀朝珠
透明纯净金珀颗,每27颗间一翠玉佛头;以珊瑚珠为记捻;用碧玺嵌背云及大小坠角。该朝珠是皇帝礼地时,皇太子所挂的三种朝珠之一,(另两种为松石和青金石),皇贵妃和皇太子妃穿朝服时挂在中间的朝珠,(左右为珊瑚朝珠)。
▲绿松石朝珠
按清代制度,皇帝祭天挂青金石朝珠;礼地挂蜜蜡(即不透明琥珀)朝珠;朝日挂珊瑚朝珠;夕月挂绿松石朝珠。松石朝珠除了是皇帝祭月时必挂之外,也是制度中皇太子悬挂的三种朝珠之一(另两种是珊瑚和青金石朝珠)。
领约领约是清廷后妃穿朝服时所戴的项圈。以镶嵌东珠数量的多少,以及绦带的颜色,来区分、辨别后妃品秩。▲皇贵妃领约
该皇贵妃领约,在镂金云片上镶东珠九颗,间以珊瑚,后垂明*条二,贯珊瑚结子、垂珊瑚坠角。
手饰手串手镯手串是念珠的一种,适宜握在手中或套在腕上,故称为手串:由于佛家有十八罗汉和十八界之说,通常多由十八粒珠子串成,故又名为十八子。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手串成为装饰品,故备有供悬挂的环纽;通常穿对襟衣服时,挂在胸前第二颗纽扣上,穿大襟衣时,则挂在襟嘴的纽扣上。▲青金石手串
手串是念珠的一种,供拿在手中念佛计数之用。该手串上没有供悬挂的纽环,应属清朝大约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文物。
▲双龙戏珠纹珊瑚手镯
▲双龙戏珠翠玉镯
▲翠玉竹节式镯
指甲套古人有蓄指甲的习惯,所以需要戴指甲套保护。《礼记》“大丧记”记载,君与大夫生前剪下的爪发,死后塞在棺木四角,一般人士埋在坑内。年北洋*阀孙殿英,将座落在唐山的慈禧定东陵炸开,内有其生前剪下的指甲一袋陪葬。▲玳瑁点翠嵌珠宝葵花指甲套
▲玳瑁嵌米珠团寿指甲套
戒指古人同样有佩戴戒指的习惯,是修饰纤纤素手的重要饰物。清宫旧藏的戒指,从造型上分为两种,一种圆润拙朴,多选用白玉、珊瑚、翡翠、*金等珠宝玉石,在外壁雕刻图案;另一种造型纤细,多选用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镶嵌,式样简洁大方。清宫旧藏的戒指不论何种造型,所用珠宝玉石材质均为上选。▲珊瑚戒指
该枚珊瑚戒指用整枝珊瑚挖空雕成。
▲镶尖晶石K金戒指及象牙盒
▲金嵌钻石和红宝石戒指
钻石的切割,从十四世纪开始的Pointcut,仅将钻石晶体的八个晶面施以抛光;后来又发展出Tablcut、Oldsinglcut、Mazarincut、Pruzzicut;直到前后才发展成现代的Brilliantcut。中国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在上海出现磨钻工业,比世界上进步地区晚三十年左右。
佩饰玉佩佩原本挂在女子腰间裙上,但满族女子服饰不像汉族女子服饰分上衣下裙,而是袍服样式,所以佩的悬挂位置从腰际,上移到袍服的扣绊。在古代文化中,女子的佩饰悬挂于裙上,起到束缚步幅的作用。到了清代,佩的禁步作用退化,汉族女子的步幅通过缠足约束,满足女子的步幅因穿花盆底鞋被限制。此时玉佩多为单纯的装饰品悬挂在衣襟上。▲碧玺巧雕双狮珮
利用粉红及*之内外双色碧玺巧雕,一面高浮雕双狮戏球纹;另一面浅浮雕双桃实及云蝠纹。
▲翠玉豆荚珮
▲翡翠松鼠珮
翠玉若杂入较多的三价铁离子的成分,则呈现*褐、褐绿不匀称的色调,成为巧雕的好材质。
▲金嵌松石珮
▲檀香木瓜瓞绵绵珮
镂雕蝴蝶和南瓜茎叶,示意瓜瓞绵绵的纹饰(蝶与瓞谐音,所以用蝴蝶代替瓞),寓意子孙万代。
钮子精致的钮子能看出古人对于细节的用心,珊瑚、珍珠、碧玺等都是制作钮子常用的材质。▲缉珍珠卐(万)寿钮子
▲缉珊瑚珍珠米珠纽子
▲碧玺钮子
▲雕古镂空云龙纹钮子
钮子由两个半球黏合而成,其一染成绿色。
用品类器皿▲珊瑚竹节式鼻烟壶
▲金珀佛手鼻烟壶
国人将佛手柑(或蝙蝠)、桃实和石榴组合的图案名之为“三多”,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孙。该壶翠盖骨匙。国人习惯上将色浅而透明的琥珀称为金珀,不透明的称为蜜蜡或腊珀,大红色称为血珀,内含动植物的称为物象珀或灵珀,黑色的称瑿珀,通称为琥珀。
▲金珀瓜式鼻烟壶
瓜式壶面雕小瓜(即瓞)与藤蔓,寓意子孙绵延万代。
▲叶仲三琥珀内绘博古图鼻烟壶
▲玛瑙巧雕狮戏球鼻烟壶
▲通心粉玛瑙鼻烟壶
▲(左)松石雕葡萄松鼠鼻烟壶
(中)松石雕榴开见子鼻烟壶
(右)松石雕双狮鼻烟壶
▲绿地金星玻璃鼻烟壶
▲柏枝玛瑙盒
▲景致玛瑙盒
▲嵌红宝石与祖母绿水晶罐
鹤血红的红宝石和翠绿色的祖母绿,主要都是由于晶石内含有铬成分而显色。
▲金嵌松石珊瑚坛城
此为顺治九年()达赖五世带来供于西*寺内。坛城中央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四周镶嵌的各组松石,象征四大部洲;边缘镶纯净松石和色泽一致的大珊瑚珠各一圈。
▲嵌金星玻璃镶盒
▲葵花式玛瑙盏
葵花式的小杯,琢磨得正如雍正帝所讲究的壁薄而口缘圆滑,形制肃静文雅中又透露出无比的大气与自然的华丽。
▲玛瑙杯与托
此组落“雍正年制”篆款的玛瑙杯和托,质地温润。半透明的*褐色中含黑色斑点,天然的颜色和纹饰有如泼墨的莲塘景色。
▲石青石绿共生的石青孔雀石瓶
▲苔玛瑙佛手洗
苔玛瑙是半透明的玛瑙中含有苔藓植物状的绿泥石结晶(Chlorit)。
文房▲狮纽墨晶印
▲碧玺巧雕印石
▲玛瑙巧雕梅枝书镇
西方将黑白双色的玛瑙称为Onyx,若为棕红和白两色称Sard-onyx。这件书镇就是利用Sard-onyx的色层剔刻而成,称为“camo浮雕”,类似国人“阳文”的印玺;若将这种结构的玛瑙,或染色的有间层原石直接雕刻,露出下层颜色的纹饰者,称为“intaglio”,类似国人的“阴雕”印玺。
▲红玛瑙巧雕福寿笔洗
把玩▲镶珠宝九如如意
以珍珠串成大灵芝三本,分别插置在如意首、腹及趾部位,柄上有小芝六本,构成吉祥的九字阳数,寓意九如。大小灵芝以点翠缘边,间饰宝石。
▲珊瑚灵芝如意
如意首由整片珊瑚雕刻而成,柄由数节珊瑚枝衔接而成。如意首浮雕三夔龙,背面雕祥云;柄上遍饰灵芝;首与柄借钉接合。
▲三多珊瑚如意
如意首由数段珊瑚枝围成,上面镶桃实枝叶和蝙蝠;整枝珊瑚柄上高浮雕佛手、石榴果实枝叶及蝙蝠三多纹饰,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孙。
▲红木镶宝石如意
如意首、柄及趾上镶嵌粉红碧玺原石、佛手与大桃实,搭配翠玉叶片;柄上的深红色祥云、趾的小桃实与穗上的三颗红珠均为尖晶石,*色者包括碧玺和*晶。
▲青白玉填金万寿无疆如意
▲碧玉普天同庆如意
▲桦木天然灵芝形如意
▲茶晶围棋子
▲象牙扇
用象牙丝编扇面,周施玳瑁框,上下用内填珐琅金属嵌件将其固持在湘妃竹的扇柱上,金属握柄亦施珐琅釉;扇面嵌深蓝、绿茜牙牡丹和寿菊花朵、蓓蕾和枝叶,枝头栖翠鸟一只。
摆件类▲翠玉白菜
台北故宫有三件镇馆之宝,其中一件就是这尊翠玉白菜。它是利用巧色翡翠雕成翠叶白梗的白菜及翠绿螽(zhōng)斯。白菜象征清清白白;螽斯比喻多子多孙。
▲肉形石
肉形石是第二件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这绝不是一块“东坡肉”,而是一块玛瑙石。制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现的作品。
▲毛公鼎
毛公鼎是中国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上面有个字,在商周时代算是超长篇的文章了。以前的青铜器都是论字卖价,一个字多少两银子,字多了单算,像毛公鼎这样的就是无价之宝了。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盆景
由整段珊瑚雕成手拿北斗星座的魁星,立在以翠玉琢成的鳌龙头上,寓意独占鳌头。
▲雕山林景致琥珀山子
就颜色判断,该琥珀的原材,应产自云南或缅甸一带;与一块产自缅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透明琥珀之颜色极为近似,后者重达33.5磅,现由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
▲琥珀双鸳
高浮雕相依偎的双鸳鸯,浪花式座是染色的象牙。
▲玛瑙佛手
▲掐丝珐琅夔龙纹轿瓶内插青金石碧玺花
骄瓶是专供挂在墙壁上的花瓶,靠墙的一面平直。瓶内插有青金石、碧玺与碧玉制成的花枝。
▲雕象牙山水人物小景
▲雕象牙叶形陈设器
立雕大小重叠叶片,页面浮雕螳螂、蝉、甲虫和蜘蛛等,并染成深浅各种颜色。
华夏大地浓缩几千年的艺术文化精髓,汇聚在这一南一北两座故宫中。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珍品无论质和量都让人咋舌,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那里不仅为退居台岛的蒋介石、宋美龄在思念故国时提供了精神慰藉,也是蒋宋二人源源不绝的精神食粮。
如果有机会去台湾,不妨亲自去细细品味那些有故事的馆藏。
流连忘返,我的观后感就只有这四个字了。
以上内容为AiaiLu整理编辑,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转载须获得AiaiLu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