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定期体检。很多人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时非常紧张,专程来我院肝胆胰外科门诊咨询。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名称,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可为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多由彩超检查发现并描述,其特点是胆囊壁上的强回声的隆起性病变,不随病人的体位转动而移动,并且缺少结石的特征。
胆囊息肉一般没有症状,当息肉位于胆囊颈部或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时才出现腹部症状。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病变性质,只能由术后病理来明确,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
1.年龄:研究发现,胆囊息肉的患病率最高是40~50岁左右。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往往伴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排空功能,使胆汁排泄不畅,胆盐浓度增高,刺激胆囊壁引起病变。
2.乙肝病*感染:我国是乙肝感染大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占总人口的10%。乙肝病*感染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可能是因为在急性肝炎期,胆囊壁增厚、体积变化和胆汁成分异常均可发生,使得胆囊的正常舒缩功能被破坏。
3.胆囊结石及胆囊炎:胆囊息肉虽然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胆囊息肉往往合并有胆囊结石,分析原因可能与胆囊炎导致的胆汁合成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4.吸烟:吸烟能激活体内神经末端尼古丁受体,通过尼古丁受体导致胆囊排空延缓,使得胆汁潴留并刺激黏膜上皮增生及肌层增厚,进而可促进胆囊息肉的生长。
5.不规律饮食及作息:禁食、挑食致维生素C缺乏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胆囊内胆汁不能及时、有效排空,反复浓缩易形成胆囊息肉。胆囊壁血管如受到情绪及刺激性食物等刺激时可引起胆囊壁充血,进一步引起囊壁血管炎症,造成毛细血管充血水肿、阻塞,从而促进胆囊息肉的生长。
胆囊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两大类:
⑴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厘米。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癌变倾向,随着体积增大癌变风险增大,癌变率约10-20%。此外,其他相对少见的肿瘤性息肉还有胆囊肌腺症、血管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⑵非肿瘤性息肉:①胆固醇息肉:最常见,又称假性息肉。此类息肉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②炎性息肉:此类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③增生性息肉:它是胆囊壁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多见于中年妇女,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厘米,约60%的患者同时伴有胆囊结石。④其他少见类型如腺瘤样增生、*色肉芽肿、异位胃黏膜或胰腺组织等。
胆囊息肉一般指良性病变,但是有癌变的风险,其中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50岁、硬化性胆管炎、无蒂息肉、连续彩超检查发现增大于2mm、腺瘤样息肉或无蒂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厚度大于4cm等。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对于无腹部症状者且直径小于6mm者,建议6个月后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无需服用药物。但有以下情况者需考虑手术:一、直径超过1.0cm:或者直径小于1.0cm,但是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者应积极手术治疗。二、直径小于1.0cm胆囊息肉位于胆囊颈部,有腹部症状者,症状不能由其他疾病来解释者建议手术治疗。三、直径在6-9mm合并有风险因素者建议手术治疗,如不能接受手术建议密切随诊,每6个月复查彩超一次。患者随访期间增加大于2mm建议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腹腔镜胆囊切除为首选手术。
供稿:肝胆胰外科陈立坤
编发:宣传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肝胆相照,这个成语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出自《侯鲭录》中的“照心照胆寿千春”。它表示以真心相见,常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交情深厚,亲密无间,互相扶持。每当提到这个词就不免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的赞叹。从医学角度讲,肝与胆确实是一对“相依相偎”,有着密切关系的器官!
肝是“化工厂”,胆就是“仓库”
肝,也叫肝脏,处在腹腔内右上部,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储藏动物淀粉,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还有解*、造血和凝血作用,相当于“化工厂”。
胆,是胆囊的通称。胆囊位于肝下胆囊窝内,依附于肝,是胆汁的“仓库”,具有储存、浓缩、排放胆汁和直接参与调节肝内外胆道压力的作用,并把那些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
“一衣带水”,肝、胆相互影响和依存
肝和胆在解剖上紧密相连,生理功能也息息相关。
胆汁的形成与分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胆汁由肝脏制造→分泌后进入胆道系统→未进食时,在胆囊中浓缩储存→进餐后,胆囊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如果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另外,在精神情志方面,肝调畅情志,胆主决断,都与人之勇怯相关。肝胆之间彼此协调,我们的“胆色”才会“壮”,正如中医典籍《类经》所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所以,肝胆相照的内涵,也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临床上也有“肝胆同病”的说法。
肝、胆出毛病,千万不要轻易言“切”
肝脏、胆囊,与生俱来,受之于父母,必有其用。看过上文中对它们的生理功能介绍后,相信你也知道这不仅仅是直觉和信念。
有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就“一切了之”?其实,现在部分人群不用切除胆囊,只要经影响学检查明确胆囊有功能,完全可以采用微创保胆手术,它具有手术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和复发率低等优点。
这样也可避免,胆囊被切除后,胆汁不能储存,会出现进食含脂肪的食物后消化不良,甚至腹泻,久了人就消瘦、体质下降等继发症状。
肝胆疾病,重在预防
首先,要保持心情的舒畅,肝气通达,胆汁输送才能通畅,利于脂肪的转化和全身代谢的调整。
其次,平时多注意饮食,限制烟酒,减少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也不仅是在预防脂肪肝,同时也能预防胆结石。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图文来源于网络,更多推荐:这两味来自民间的草药是肾结石的克星,天然的抗结石良药!结石多半是“吃”出来的,别不当回事!这4类食物尽量少吃最快排出肾结石有多快,4小时?内含排石方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