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人都是热爱生活的,大家都同意不?热爱生活的人兴趣爱好也不会太单一,有人喜欢美食,有人喜欢花草,有人喜欢宠物!有多少人能把爱好玩儿出花儿呢?
咱来看看下面这位大哥养的鸟,
比狗还听话,
如此有灵性的宠物,
花多少钱也买不到!
花鸟鱼虫跟文玩密不可分,早年间管这些都叫“玩意儿”!文玩人中养虫儿的不在少数。
养蝈蝈
明清时期蝈蝈一度是皇帝的玩物,不传民间。供皇帝赏玩的蝈蝈葫芦(或各种材料制作精美的小笼)上刻有“密玩”二字。
老年间有钱人玩儿蝈蝈,
那可是一掷千金的!
▼
什么样蝈蝈能让人甘愿倾家荡产呢?
▼
蓝脸、红牙、*头、*脖、*肚、*腿、*须,*金翅!
叫声宽厚低沉、苍劲有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种养花鸟鱼虫发展极快,蝈蝈等鸣虫爱好者广布社会各阶层,不仅老年人喜欢,而且也受到年青人的爱好,仅北京地区就有20多万人玩赏蝈蝈,每年蝈蝈的成交量达25万只,特别是蝈蝈养的得法,可鸣唱至来年清明前后,试想在寂寞的秋冬,万虫俱寂,这时能听听它那清脆动听的鸣唱,别有一方情趣,另有一种愉悦。养虫和养花、鸟、鱼一样,也成了人们点缀生活,陶冶情操的高雅休闲活动。
玩儿蝈蝈的讲究很多,尤其是养蝈蝈用的葫芦更是高深。
按形成方式分
有本长,勒扎和范制
本长的有京式(鸡心等),鲁式(扁圆)
勒扎有普通(不改变形态),强力(改变形态)
范制有素模(押花,火绘,针刻,雕刻),花模(官模子,三河刘,安肃模,京模子,津门模子,河北模)
按使用分
蝈蝈葫芦(棒子,鸡心,棠梨肚,和尚头,鱼篓)
蛐蛐葫芦(小和尚头,小酒坛,小荸荠扁)
油葫芦葫芦(荸荠扁,鲁班槌,花瓶,烧酒壶)
铃虫葫芦(小鸡心,小鱼篓,小灯泡)
其实主要就两种,一种是底是平的,放黑虫的,主要是要砸底,一种是不平的,放蝈蝈的。
图中标注的“蒙芯”“盖”“口”材质很有讲究,郭德纲相声里曾经这样形容一把好葫芦:玳瑁的蒙芯,象牙的盖儿,*花梨的口!
图中一把清代老虫器就是象牙口,象牙盖,象牙蒙芯和玳瑁蒙芯(可互换)
各种雕刻蒙芯
而“翻”“脖”“腰”“肚”等位置则是有着特点比例,这样做出来的葫芦才漂亮!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把牛x的蝈蝈葫芦
如果说养蝈蝈是陶冶情操,那么玩儿下面这种虫就是追求快感了!
斗蛐蛐
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至今的观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至于斗蛐蛐这一活动起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但宋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已有史料证明。
在山东的宁阳,是蟋蟀的生产基地,出售蟋蟀做为当地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每年蟋蟀的交易额高达亿元。在当地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斗蟋蟀”。而“斗蟋蟀”不仅以闲情逸致的游戏存在,更是人们*博取乐牟利利益的工具。每年的八月,都是蟋蟀交易的旺季,也是农民最赚钱的一个月。
图中的这位农民捉蟋蟀已经有20余年了,每年旺季,这名农民辛苦一个月就能赚到一万多块钱。图为农民在夜晚拿着手电筒在玉米地里找蟋蟀。
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捉虫和卖虫在这里也形成明显分工:男人晚上捉虫,女人白天卖虫。图为几名中年女性争相向来自外地的买家推销自己的蟋蟀。
蟋蟀的价格要看其个头和品质,一只蟋蟀售价从几元到几万元不等,甚至曾有传言称当地成交过30万的蟋蟀买卖。
中国各地,都存在“斗蟋蟀”的需求,宁阳蟋蟀通过市场几乎被贩卖到了每个有需求的地方。
图为一场蟋蟀大赛中,两名参赛选手用逗棒刺激蟋蟀的触角,让两支蟋蟀开始打斗。
斗蛐蛐的器具
养蛐蛐的器具
除了上面简单介绍的蝈蝈和蛐蛐,还有蝴蝶、油葫芦,金钟儿、竹蛉等。
总结:玩儿就要钻研,文玩如此,养活物儿如此,其实生活也是如此!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文玩方面的问题
可以给我留言
或者直接添加大磊子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