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黛拉和吉姆是一对恩爱无比的夫妻,圣诞节快要到了,黛拉满心踌躇,想要给丈夫吉姆买一件称心的礼物,可是身上只有省吃俭用下来的一块八毛七,黛拉知道,依靠这点钱根本没有办法为吉姆买一件像样的礼物,于是伤心的回了家。
黛拉是位家庭主妇,和吉姆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房租每个星期八块钱,再除去日常开销,吉姆每周二十块钱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两件东西就是吉姆祖传的金表和黛拉秀丽的长发,吉姆对它爱不释手。黛拉呆呆地望着镜子,忽然灵光一闪,似乎找到了赚钱的方法。
黛拉戴上帽子,一口气奔到布朗尼夫人的头发用品店,在店门口,她来回踱步,犹豫不决,最后,她眼含泪花,攥紧小拳头走进了店里。黛拉轻轻地把帽子拿下来,小心翼翼地询问了一番,以20块钱的价格把头发卖给了用品店。
黛拉拿着钱几乎跑遍了整个市,最后终于在一家店里为吉姆挑到了满意的礼物:一条白金表链,黛拉觉得这个表链低调尊贵,配上吉姆再合适不过了,这下吉姆再也不用为手上那条旧的皮带表链发愁,可以毫无顾忌地拿出来看钟点了,她带着身上仅剩的八毛七开心的回家了。
回到家中,黛拉把头发弄成了小卷,她听到了吉姆回家的脚步声,吉姆回到家中,他表情严肃,目光犀利,围绕着黛拉转了几圈,黛拉变得忐忑起来,她以为吉姆生气了,甚至想到因为她剪了头发而不爱她。吉姆见黛拉伤心,连忙解释,并递过来的纸包。原来纸包里面是黛拉心怡很久的纯玳瑁全套发梳,因为价格太昂贵,每次路过只能站在橱窗前凝望。
黛拉开心地把发梳搂在怀里,并拿出送给吉姆的礼物,吉姆打开后当场就愣住了,他为了给黛拉买发梳,当掉了那只金表,夫妻俩面面相觑,他们费尽心思为对方准备的礼物,最后却都派不上用场。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他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短篇小说大多以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人们称这种结局为“欧?亨利式结尾”。该书以苦难生活中的爱情为主题,小说里并没有麦琪这个人物,作者却把书名取作《麦琪的礼物》,据我了解,麦琪是指耶稣出生时,从东方前去送礼的三位贤人,分别给耶稣送去了*金、乳香和没药,麦琪的礼物代表了尊贵和圣洁。作者在结尾中写道:
“普天之下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还得数此二人最为聪明。在所有送礼与收礼的芸芸众生里,还是这两位最最明智呀。不论天涯何处,最聪明的还是他们,他们即是贤人麦琪了。”
“麦琪的礼物”固然可贵,但对于刚出生的耶稣而言,这些东西好像都是没有用处的。黛拉和吉姆送给对方的礼物也是如此,当头发和金表在被选择放弃的时候,金表链子和玳瑁发梳也同时失去了相应的作用。但是,正是在这种“得与失,舍与取”之间,让我们看到了比礼物本身更加弥足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他们对彼此之间无私的爱。
黛拉和吉姆夫妻二人可谓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周只有二十块钱的花销,在解决住房和温饱问题之后便捉襟见肘,但他们的生活过得并不敷衍,为了送对方心仪的礼物,他们不约而同的做出了选择,当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可见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之中,也是把对方放在第一位的。而“留到以后使用的表链和玳瑁发梳”,正是黛拉和吉姆不忘初心的爱的延续。
现实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夫妻,也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面临像黛拉和吉姆一样的生活困境。但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人都没有从柴米油盐中脱离出来,再多的爱都在生活日复一日的琐碎和物质中消磨殆尽,对婚姻的经营不善导致两人分道扬镳,最后总结出一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围城》中说:"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想进去说明人对婚姻还是很向往的,或许是期望着能在婚姻中获得更多的爱和温暖。然而,在踏进婚姻这个门槛之后,才发现柴米油盐酱才是婚姻的真相和常态,于是便萌生了“想出来”的想法。
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尤以抽噎占统治地位。
有时候婚姻的不幸,往往只是认知上的错误,人们把贫穷当成了苦难,贫穷能通过努力消除,而苦难却会变成人心中的一座大山,让你意志消沉,心烦意乱,对婚姻不厌其烦,无尽抱怨。然而,生活的本质就是在玻璃渣里找糖,艰难的日子里,任何一点温情都能成为绝望生活中的希望。所以现实中如果两个人真的将生活过成了一地鸡毛,那一定是他们之间早已就没了宽容和理解,也没有为对方付出的决心。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为了物质丢失了爱情,这其实是非常不幸的,面包比较容易获取,而爱情一旦错过可能就很难再有了。财富所能给予人的永远只是生存下去的手段,而生活的至高目的是让我们自己和所爱的人生活圆满。有情饮水饱,无情金屋寒,这大概正是《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所要向我们昭示的东西。《麦琪的礼物》以喜剧的方式开头,再以悲剧的收尾,这正是欧亨利式小说的特点,虽然结局不尽如人意,但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悲剧。
只要付出足够的爱,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但真正的爱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个标准答案:无条件的爱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爱都是无条件的,但是记得他们常说的什么话么?“我都这么爱你,付出这么多了,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实际上这都不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丝毫不去计较自己的得失
————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