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胆囊息肉
怎么办?
肚子不舒服,息肉在作怪!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都会选择定期体检。3年前刘女士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最大的直径有0.5cm,小的也有0.2cm。自己平时没什么感觉,就没太在意。最近老是感觉肚子不舒服,胃口也没以前好,以为是工作压力大,老胃病犯了,估摸着吃了半个月的药,没见什么效果。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一直未放在心上的胆囊息肉在作怪,最大的息肉已经长到快1cm了,这可急坏了刘女士。刘女士赶忙请了假,医院胰腺肝胆外科门诊咨询。
像刘女士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在门诊碰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常常把胆囊息肉这种“小病”给忽略了。等把“小病”一步步拖成“大病”,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现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跟着王医生去一起揭开胆囊息肉的神秘面纱。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名称,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可为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的分类
根据病理类型,胆囊息肉可分为两大类:⑴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厘米。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腺癌。事实上,广义的胆囊息肉包括胆囊恶性肿瘤。此外,其他相对少见的肿瘤性息肉还有血管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⑵非肿瘤性息肉:①胆固醇息肉:最常见,为假性息肉。此类息肉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②炎性息肉:此类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③增生性息肉:它是胆囊壁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多见于中年妇女,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厘米,约60%的患者同时伴有胆囊结石。④其他少见类型如腺瘤样增生、*色肉芽肿、异位胃黏膜或胰腺组织等。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体检发现的胆囊息肉多为无症状者,一般每6个月复查一次B超即可,无需服用药物。但有以下情况者需考虑手术:直径超过1厘米的单个病变,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
来源:医院胰腺肝胆外科
延伸阅读:
PD-1抑制剂用于晚期肝癌——医学动态
癌前病变的早期干预,需要观念的改变(上)
肝癌肝移植进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gallbladderpolyps)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因在临床上和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等非肿瘤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
声像图特点
其声像图总体表现为胆囊内附壁高回声小结节,直径一般<2cm,图像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晰,后方无声影。好发于胆囊颈部或底部,单发或多发,可有蒂,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其中胆固醇息肉最多见,常多发,基底窄,有蒂,直径一般<1cm。胆囊腺瘤直径稍大,1cm左右,常单发,好发于胆囊颈部或底部。
注意与小胆囊癌的鉴别,小胆囊癌常单发,体积较上述两种更大,直径1.5cm左右,基底较宽,内回声较杂乱,外形不规整。好发于胆囊颈部,内部可检测到彩色血流信号。
胆囊腺肌增生病
胆囊腺肌增生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为胆囊壁增生性疾病,女性多见。病理改变为黏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窄。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根据病变范围不同可分为三型: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其中以局限型较多,常发生于胆囊底部,呈肿块样增生。胆囊腺肌症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超声图像特征
1、胆囊壁弥漫性、节段性或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
2、增厚囊壁内有类圆形无回声小囊腔样结构。
3、囊壁内有结石强回声改变,后方有彗星尾征。
4、脂餐实验,胆囊收缩功能亢进。
增厚囊壁内有类圆形无回声小囊腔样结构,是区别于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的重要特征。
弥漫型胆囊腺肌症可通过脂餐实验与厚壁型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鉴别。前者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后二者收缩功能减低或丧失。
局限型胆囊腺肌症超声难以与腺瘤或息肉鉴别。
宿一超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