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常常伴随着惊喜、激动与欢乐。
礼物,是岁月缓慢的年代,远行人寄来的迢迢思念。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出自《古诗十九首》
礼物,是想象的魔法世界中,多比亲自编织的那双袜子。
“多比自己织的,先生!”小精灵开心地说,“他用自己的工钱买了毛线,先生!”
左脚的袜子是鲜红色的,上面有飞天扫帚的图案,右脚则是绿色的,上面的图案是金色飞贼。
“真是……真是……太好了,谢谢你,多比。”哈利说着就把袜子穿上了,这使多比又一次高兴得热泪盈眶。
选自《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马爱新译)
▲图源/电影《哈利·波特与密室》
礼物,在欧·亨利的笔下,是《麦琪的礼物》中吉姆、德拉夫妇悄悄卖掉自己珍贵之物所换来的惊喜。
摆在眼前的是那套插在头发上的梳子——全套的发梳,两鬓用的,后面用的,应有尽有;那原是百老汇路上一个橱窗里德拉渴望了好久的东西。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美丽的发梳——来配那已经失去的美发,颜色真是再合适也没有了。她知道这套发梳是很贵重的,心向神往了好久,但从来没有存过占有它的希望。现在居然为她所有了,可是佩带这些渴望已久的装饰品的头发却没有了。
但她还是把这套发梳搂在怀里不放,过了好久,她才能抬起迷濛的泪眼,含笑对吉姆说:“我的头发长得很快,吉姆!”
选自《麦琪的礼物》
(王永年译)
▲图源/电影《麦琪的礼物》
头发剪下,金表被卖,但夫妇间满满的爱让“失去”变得无比动人;头发能够再长,金表可以赎回,如此无私的爱却难以找寻。
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礼物更为频繁地出没于我们的日常。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接触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动一动手指,就能将礼物寄往心念的远方。
然而,在每一种优质商品的介绍中,都显示着被千千万万个人购买的痕迹,或许,当你收到与无数个陌生人相同的礼物时,总不免怀疑它的意义所在。毕竟,人们喜爱礼物,更多是因为看重礼物背后的心意。
而今,物流的速度越来越快,收到礼物的惊喜之余,似乎少了一丝苦苦等待之后的感动。当鸿雁传书成为过去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只能留存于历史的凝眸。
礼物的本质是给予。一直被人们念叨的“礼尚往来”,固然是注重回报他人、维系情感的好传统,但若只是为送礼而送,便失去“礼物”的价值。
或许你在平时收礼、送礼时,也会产生对礼物之意义的疑惑。不妨想开一点,即使无法做到每次赠送都是纯粹的给予,但在漫漫人生中,你总有单纯、真心的时刻。
艾伦·麦克法兰(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曾给外孙女写过一封关于礼物的信。他以理性而睿智的笔调写下自己精辟的见解。读一读他的感悟,我们会明白,礼物不仅仅局限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它可以有更广阔的社会关怀。
我们为什么要给予?
(英)艾伦·麦克法兰
想一想我们不仅在收礼、而且在送礼时感到的喜悦,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礼物的理念在于我们免费地把它献给别人,然而实际情况经常是,受礼人随后必须报答对方的这番恭维。论及更宽泛的意义,礼物不限于一个赠品,也可以是你做来取悦或震撼别人的多种事情。
不论定义如何,总之礼物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有外在的“物质”要素,从食物到诗篇,从一场胜仗到一个数学新理论,俱为物质。其次,物质背后又有礼物的“精神”,即礼物所代表的象征性社会关系。人们赠送礼物并让对方接受,人们送礼和收礼的方式,人们以回礼表达谢意,在在表现了一种社会关系。礼物使个人有机会表示敬意、展示人格、获得尊重。
知识的探求可以看作一张赠礼的巨网。在这个网络里赠送给他人的东西,意义不止于物质。一位女科学家可能发现了一个新的事实或新的理论,随后把它赠与同事们,此时她的一部分精神也注入了这条新知。而且礼物会生成回报义务,故而每一个科学发现都有累积性,不仅因为开拓了更多的新知,也因为向他人施加了投桃报李的义务。
礼物不应太精确、太算计、太“理性”。如果科学家一心想着什么东西“回报”得快,绝不会有人从事需要担当巨大风险、需要长期奋斗的基础科学。大多数辉煌的科学研究非常疯狂——经年累月追随预感,苦苦奋斗而报酬甚少,放弃捷径坦途,牺牲短期收获。科学家这么做是为了谁?为了别人,为了一小群朋友和同事、老师和学生,为了一个将要敬仰其英名的社会,为了上帝的子孙,但这永远是送给他人的礼物。
(管可秾,严潇潇译)
END
你喜欢小精灵多比吗?当两个女孩与小精灵相遇,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精灵的生活》
Laviedeselfes
妙莉叶·芭贝里著
赵苓岑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7---3
南京大学出版社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