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多样之美绚丽背甲害死它玳瑁离ld
TUhjnbcbe - 2020/11/5 18:27: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4.html

今年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3月3日)聚焦海洋生物的非凡多样性,国际非营利组织“野生救援”公益大使*拍摄了一个公益宣传片。他说:“当你漫步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为家人和朋友挑选礼物时,千万千万不要被玳瑁的精美外表所迷惑。”很多网友纷纷发问:“玳瑁”是什么?

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年创作的7种海龟插图,玳瑁在右上角。

十三块背甲如瓦片覆盖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对女主角刘兰芝的外貌这么描写道:“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诗词中常以“玳瑁筵”(简称“玳筵”)一词来描述筵席的精美与豪华。“玳瑁”是一种海龟的名字,也指这种海龟的背甲及其制品。它还有瑇瑁、蝳蝐、瑇玳等别名。

世界上现存的海龟有7种,分别为蠵(xī)龟、绿海龟、棱皮龟、玳瑁、太平洋丽龟(简称丽龟)、平背海龟和肯普氏丽龟。我国发现了除肯普氏丽龟和平背海龟之外的5种。其中,玳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是玳瑁属下唯一的一种,在我国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

世界上现存的海龟有7种,玳瑁就是其中之一。

玳瑁体长通常不到1米,重约40~60千克。独特的鳞片呈半透明咖啡色,光滑而坚韧,深褐色和淡*色的美丽斑纹相间交错,这是玳瑁背甲给人的第一印象。其甲片长10~20厘米,厚约3毫米,比普通乌龟壳要薄许多,且边缘较薄,中间较厚。背甲共有13块,质地非常紧密,在玳瑁幼时呈覆瓦状排列,像瓦片一样,一片盖过一片,又似一片片鱼鳞,所以又名“十三鳞”“十三鲮龟”“十三棱龟”等。随着年龄增长,背甲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有些年老的玳瑁“被岁月磨平了棱角”,背甲已经看不出“覆瓦”的状态。背甲被制成工艺品后价格昂贵,所以被称为“海金”。背甲边缘是尖锐的锯齿状“缘盾”,但随着年龄增长,锯齿的锋利度会锐减。

玳瑁独特的鳞片呈半透明咖啡色,光滑而坚韧,深褐色和淡*色的美丽斑纹相间交错。

俺不是缩头乌龟

玳瑁的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有两对眼前鳞;颈部及四肢的背面为灰黑色,腹面是白色。其实在学术领域,严格来说任何海龟的背甲都不应称为“壳”,因为龟类的背甲连接着脊椎与骨板,肺脏与肾脏紧贴在背甲内侧,无法像某些动画片中描绘的龟那样可以脱去“外壳”。

海龟为了减少身体空间,降低阻力,发展出流线形的外型,头、尾、四肢也不像陆龟一样可以缩进背甲内。

四肢如桨嘴似鹰钩

玳瑁的四肢为适应海中生活而演化成桨状,前后爪明显退化。其学名为Eretmochelysimbricata,Eretmochelys源自希腊语词根“eretmo”和“chelys”,分别意为“桨”和“龟”,描述了玳瑁桨橹般扁平的鳍足,适于划水;而imbricata是拉丁语,意为“覆瓦状重叠的”,诠释了玳瑁的背甲特征。

玳瑁的四肢为适应海中生活而演化成桨状

玳瑁为了啃食珊瑚礁里的海绵,演化出又长又尖的脸以及鹰隼一般的嘴喙,因而其英文俗名“Hawksbill”即意指有着类似老鹰嘴巴的海龟,它也被称为“鹰嘴海龟”。别看玳瑁长着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但咬合力惊人,平常啃啃贝壳都像嗑瓜子一般。

不怕剧*可消化玻璃

玳瑁分为太平洋玳瑁和大西洋玳瑁两个亚种。前者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后者分布于大西洋中。

温暖的浅水和潟湖(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是玳瑁钟意的生活环境。它们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有时会栖息在红树林环绕的岛屿或海滩中。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玳瑁提供了休息的地方,以及最主要的食物“海绵”。在加勒比海地区,海绵占玳瑁种群膳食总量的70%~95%。玳瑁只觅食几类特定的海绵物种,如星骨海绵目、螺旋海绵目和韧海绵目。不过吃多了海绵的玳瑁身上往往会有些异味。

玳瑁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

有意思的是,玳瑁猎食的海绵中,有些种类对其他生物体来说有致命剧*,如暗红色肉球状肌酐海绵、寄居蟹皮海绵等。玳瑁还会选择富含硅质骨针的海绵为食,如钵海绵。这种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

除了海绵,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就连剧*的僧帽水母也在它们的食谱中。僧帽水母*性虽强,但触手上用来释放*素的刺细胞无法穿透玳瑁长有鳞甲的头部,如果在海中相遇,僧帽水母也只能沦为玳瑁的开胃菜。此外,玳瑁的鹰钩嘴对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非常有利,可以轻易将猎物勾出。

像其他海龟一样,玳瑁是迁徙的,可以在繁殖地和觅食地之间长距离游泳。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里度过,只是上岸产蛋。它们在陆地上爬行时笨拙迟缓,这和在海里如飞鸟一般灵活迅捷的游泳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玳瑁留在沙滩上的足迹是不对称的,因为它们在陆上步行时是“左前足+右后足”和“右前足+左后足”交替行动,这与绿海龟和棱皮龟对称的步态不同。

只管生不管养

雌玳瑁每2~3年交配一次,它们会在出生地附近偏僻岛屿上的荫蔽礁湖中进行交配。交配后,雄龟抬脚就走了,雌龟则会拖着它们沉重的躯体单独上岸产卵。首先它们会选择一片区域并清理干净,然后花1~3个小时,用后足挖个直径20厘米左右、深度30~60厘米的坑,作为自己的巢穴。之后雌龟会产下一窝卵,再用沙子埋好抹平并做好伪装后返回大海。每个繁殖期,雌龟每隔14~16日产一次卵,能产下3~6窝。玳瑁的卵为白色球形,外壳革质,直径约3~4.5厘米,重20~31.6克,比鸡蛋还小。一般来说,玳瑁一次产卵~枚,而加勒比地区和佛罗里达州的玳瑁巢穴每窝通常包含枚左右的卵,更有甚者多达枚卵。

刚出壳的玳瑁稚龟体色灰暗,背甲呈心形,甲片呈覆瓦状排列。

由于玳瑁的身体过于沉重,即使它们用鳍足尽力抹平自己的足迹,沙滩上还是会留下明显的行踪,这样人类和其他动物就能轻而易举地偷走它们的卵。

过两个月左右,卵会在某个夜里孵化,刚出壳的玳瑁稚龟体重通常为8~19.5克,体长2.5~4.6厘米,体色灰暗,背甲呈心形,不如成年玳瑁的那么坚硬,但是甲片已呈覆瓦状排列。

成长之路九死一生

出壳后,稚龟没有父母庇佑,只是本能地奔向大海,这是由于它们被映在海面上的月光所吸引。但在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这种本能行为会被路灯等人为光源扰乱,导致它们迷失方向。由于稚龟灰暗的体色在白天非常显眼,如果没能在黎明前到达海中,它们要么沦为水鸟和方蟹(Grapsidae)等天敌的早餐,要么因干燥脱水而死。即使成功下海,在鲨鱼、八爪鱼等众多食物链“高层”面前,初生玳瑁仍是唾手可得的猎物。它们能长大成年的几率极低,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也只有约千分之一。可以说,玳瑁宝宝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处于九死一生的状态。至今,人们仍无法确切了解小玳瑁的成长经过。但当它们长到大概35厘米长时,就会结束海上浮游的生活方式,固定在一个有珊瑚礁的近海岸生活。

稚龟灰暗的体色在白天非常显眼,它们必须在黎明前到达海中,否则会沦为水鸟等天敌的早餐。

玳瑁一般需要20~30年才会完全成熟,在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里,它们总是孤独地游荡在海中,只有交配的时候才会相聚。唐代诗人李白的《去妇词》中就写到:“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就反映了玳瑁的这种特点。

由于数据缺乏,人们对玳瑁的寿命尚无共识,但一般认为大多数野生玳瑁能活50~70年。

龟甲漂亮盗猎猖獗

不过,即使躲过了天敌幸运长大,活过了数十个春秋,玳瑁也不能安安稳稳地寿终正寝。

因为长着一身漂亮的背甲,加上能辟邪的传说,玳瑁被人大肆捕杀,制成标本和工艺品进行交易。

过去大多数人认为,玳瑁等海龟物种不会有灭绝危险,因为它们成熟晚、繁殖率较高、生长缓慢、寿命长。实际上,玳瑁虽然产蛋量大,但与大多数海龟一样,稚龟的成活率相当低。更有很多成年玳瑁被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杀死,如误入渔网被困,或是被鱼钩钩住,抑或是与大型船只相撞……它们在海岸边的巢位也会被人类和动物侵占。

玳瑁常被非法捕猎,它们瑰丽的背甲被制成珠宝和饰品。

海龟蛋在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加勒比地区被普遍视为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因此,除了有小型哺乳动物偶尔偷吃之外,人类盗猎海龟蛋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肯尼亚,甚至催生了海龟蛋走私等非法交易产业链。本来玳瑁的孵化率和存活率相对较低,猖獗的盗猎和走私行为对玳瑁的数量和种族的前途无疑是沉痛的打击。

成年玳瑁同样是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中备受追捧的对象,和象牙类似,它们瑰丽的背甲可以制成珠宝和饰品。一般情况下,偷猎者在捕获玳瑁后会将其倒挂,用煮沸的醋浇在背甲上,净制,去除残肉,干燥。而且,这个处理过程还必须在玳瑁活着的前提下进行,才能保持甲片完整,看起来十分残忍。

肉含剧*吃死人

在有些国家,玳瑁肉也颇有市场。殊不知,玳瑁肉是有*的,甚至可以吃死人。文献显示,在日本、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印度、斯里兰卡、西印度群岛、台湾、菲律宾、波利尼西亚、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吉尔伯特群岛、斐济以及墨西哥等地,都有因食用玳瑁肉而中*或致死的案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消化道溃疡、局部麻痹、抽搐、躁动、昏迷、多器官衰竭等,而且目前没有解*剂。

在有些国家,玳瑁肉颇有市场。而其实玳瑁肉有*,甚至可以吃死人。

离“灭绝”仅一步之遥

尽管玳瑁以及整个海龟科物种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Ⅰ中,进出口玳瑁产品,杀害、猎捕或侵扰玳瑁均是非法行为,许多国家也纷纷出台相关保护性法律,但非法贸易仍然屡禁不止。美国非营利组织“保育海龟(SeaTurtleConservancy)”的负责人大卫·戈弗瑞表示,估计全球的雌玳瑁总数仅约1.5万只,当务之急是要让民众和观光客知道这种动物的生存危机,拒绝购买相关制品。

玳瑁遇到的威胁还有沿海开发,包括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旅游业开发造成的栖息地丧失或变化。

科研人员对玳瑁进行研究

年,玳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而从年起,IUCN将其升级到“极危”等级,下一级就是“野外灭绝”了。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将玳瑁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今玳瑁在我国近海几乎绝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也将它列入“极危”状态。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在世界各地建立海洋保护区(MPA),以确保玳瑁和其他海龟有安全的地方可以自由筑巢、觅食和迁徙,还支持在各地监测和巡逻龟巢,并为当地的海龟保护者提供装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让玳瑁得到保护,还会带来生态旅游机会,给当地居民提供替代生计。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样之美绚丽背甲害死它玳瑁离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