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环式的臂环是臂饰中最常见的一类形制。从材质上看,玉、牙、骨、竹、木、陶等制成的臂环多为封闭型,不可调节大小;而金属制成的臂环有封闭的,也有开口的,便于调节及佩戴。
臂环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出土。如陶环在*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遗存中出土量最多,仅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就出土多达件,约占全部装饰品的六成以上。李永宪等学者对半坡几处遗址出土的陶环直径做了统计,判断半坡的大多数环饰应该主要用于装饰手臂和腕部。玉石质臂环在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等遗址中出土数量都很多,式样也非常精美,是新石器时代臂环中制作最为精良的一类。先秦时期,出土最多的还是玉臂环,其中有一种内缘向外起凸棱,截面为“T”形的玉瑗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在其他时代比较少见,此类器形,在妇好墓中曾见,四川广汉县有出土,在陕西扶风县陈村西周晚期遗址中也有发现,甚至香港的东湾亦有出土,而云南出土最多,此器型可能发源于中原,其后在南方特别是滇人上层社会中延续使用很久。
金臂环在商代便已出现,以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的一对金镯为代表。铜镯则主要出土于云南地区,如云南曲靖八塔台墓地出土有9件铜镯,横大路墓地出土有7件铜镯,云南剑川沙溪战国墓、云南李家山和剑川海门口商周墓中也都有出土。汉魏时期,臂环出土量不多,且多为光素无纹或略饰以绞线纹的封闭式环形,比较素朴。隋唐五代则主要流行可调节的柳叶式钏以及可以开合的多节式“金粟装臂环”。宋元时期流行连珠镯,湖南出土的元代窖藏中的金银手镯,几乎都是连珠镯,明本《碎金》“首饰”条记有“连珠镯”,点明其属于北方的样式。明代贵妇中则以双龙(兽)头手镯为经典样式,此类手镯又可分为两款,一款是龙头连珠镯,一款是龙头圈镯。在明代后妃的“纳征礼物”中,皇后有“金连珠镯一双”,皇太子妃、亲王妃各有“金龙头连珠镯一双”。皇太子妃、亲王妃的“纳征礼物”里还有“金八宝镯一双(八两重、外宝石一十四块)”,也是典型的明款。“八宝镯”以外镶宝石而得名,与其他手镯相比最为华丽贵重,明梁庄王墓中便曾出土一对金八宝镯,都由两个半圆形金片合成,其中一端作“活页式”连接,另一端用一根插销连接,可自由开合,方便佩戴。清代满族贵族中,连珠镯不再盛行,转而以整块金属、宝石、玉石或木石制成,材质变得日益丰富,有金、银、翠玉、白玉、珊瑚、玳瑁,还有藤、伽楠木等等。
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金镯
铜镯
连珠镯
金八宝镯
、螺旋式更精致的臂饰,则是在单环的基础形态上进行纵向叠加,数环连为螺旋式一体,便是上文介绍的“跳脱”和“缠臂金”一类。这类臂饰一般较宽,在先秦时期便已有之,如陕西韩城梁代村芮国国君墓M7出土的一对金镯便是此类形制。其在汉魏墓葬中并不多见,只有少量银质件出土。到了唐代,随着整个社会风气追求富贵开放,胡风盛行,且上装流行薄可透体,这类夸张的螺旋式臂钏便开始大放异彩,由长长的金银细条缠绕而成,环数可达八九圈,其在湖南保靖四方城唐墓、江苏扬州唐墓中均有出土,《簪花仕女图》中还可看到其佩戴的具体效果。螺旋式臂饰在宋元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和窖藏,但出土实物以银制居多,有的环身上錾刻有花卉纹样,环数少的有7、8圈,多的有16圈,甚至0多圈,且粗细不同,有的环身很粗,有的细如铁丝。明代的螺旋式臂钏与宋元时期相比形制区别不大,主要分为“金钑花钏”与“金光素钏”两种。《大明会典》记载了皇家婚礼中给后妃的“纳征礼物”,皇后有“金钑花钏一双、金素钏一双”,皇太子妃、亲王妃亦有“金钑花钏一双、金光素钏一双”,各为二十两重。梁庄王墓出土过一对比较典型的金钑花钏实物,相似款式的金钑花钏还见于北京右安门外明墓,同墓另出土了一件金光素钏。
辽、金和满清贵族都不喜爱佩戴此物,或许因常年骑射,嫌其累赘之故。
3、五色缕
五色缕,又名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缯、朱索等。原是一种五色丝绳,由汉代朱索演变而来,最初在端午节时饰于门上,借五色之力辟除虫蛇*物、消灾延年,后转而缠于臂上,用以辟邪。“旧传三闾大夫语人:‘五色丝,蚊龙所畏。’故是日长幼悉以五色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父老相传可以辟蛇,至七夕始解弃之”。其风俗自汉代开始流行,延续至今,五色缕也成为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民俗臂饰。
端午节配五色缕的孩子
五色与汉代流行的五行思想密切相关,为青、赤、*、白、黑五色,亦即所谓的五方、五行之色。人们将五色丝线系于臂上,以期达到续命、辟兵、驱邪、防止疾病的目的。《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曰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又“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令人不病瘟”。此俗盛行之后,似长命缕也不仅限于五月五日佩戴,而成为人们常用的、蕴含着吉祥寓意的臂饰。如《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绶。”即汉高祖时的宫人们,编结五色丝缕来作为装饰;同书卷一《身*国宝镜》亦云:“宣帝被收系郡邸狱,臂上犹带史良娣合采婉转丝绳”。汉宣帝刘询尚为婴儿时,受巫蛊之祸牵连,无辜入狱,臂上尚系着其祖母史良娣的长命缕。这应当也是寄托着祖母希望他能安全长大成人的祝愿。五色缕所寄托的吉祥寓意自汉朝始,历经唐宋,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五色缕,红色的腕绳亦为人们所喜爱。古乐府中便有《双行缠》诗云:“双行纒云朱丝系,腕绳真如白雪凝”。以红丝线系腕的风俗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红色可以辟邪,其功能和五色缕类似;一说认为其源于唐人“月老”的传说,也有姻缘丝(丝者,思也)之称。
4、串珠类
还有一类臂饰由各类珠玉串制而成,称为“臂串”,“腕串”或“手串”。此类臂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出土,如北京市东胡林遗址少女腕部的由7块牛肋骨制成的臂饰即属于此类腕串;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在M4人骨的左、右前臂骨上则分别有由7颗和11颗玉珠串成的腕串;良渚晚期遗址浙江省桐乡新地里遗址死者手腕部位出土有0颗玉珠,也应是腕串。商代臂饰是以环类为主,而周代臂饰则多为腕串。如三门峡虢国墓地、陕西韩城芮国墓地出土了由玛瑙、绿松石、美玉等组成的极其精美的珠玉腕串;陕西宝鸡茹家庄墓地则出土了青玉贝腕串;山西侯马上马墓地一中年女性人骨腕部出土3组珠环串饰。从出土情况来看,当时腕串的佩戴并不分男女,虢国墓地国君夫人和国君太子都双手佩戴珠玉腕串;芮国墓地国君佩戴金臂镯,正夫人和侧夫人则都带有珠玉腕串;茹家庄墓地M1男性墓腕饰由13件青玉贝组成,其殉葬妾属墓中也出土同类腕饰。
到了汉代,汉人将此类臂串称为“系臂珠”。《太平御览》卷八〇三所引谢承《后汉书》载:“汝南李敬,少时迁赵相。奴于鼠穴中得系臂珠及珰,悬珥相连。”西汉时代,系臂珠是以各类雕琢过的宝石串成的,且多呈寓意吉祥的动物形态,起着“射魃辟邪除群凶”的作用。考古发现中所多见的,为蹲伏的狮形辟邪瑞兽。史游《急就篇》有:“系臂琅玕虎魄龙”,可知制作臂珠的常用宝石材料是虎魄与琅玕。虎魄,即琥珀;琅玕乃某种珍贵的宝石饰物,考古发现中,可见玛瑙、煤精、水晶、绿松石等材质的串饰。汉代系臂珠最明确的实物,见于西安凤栖原西汉张安世家族墓1号墓。考古人员在女性墓主人的左手腕处发现一串饰件,包括件琥珀辟邪、1件绿松石鸟、1件珠饰及1件三角形饰。东汉时出现的系臂珠,又有了以金珠穿成的实例。如年湖南长沙五一路延长线9号东汉墓出土的一组系臂珠,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右手臂中部,共11件金珠,由四种不同式样的珠饰组成。还有一类系臂珠是以白珠制成,如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妄稽》中描写美女虞士的装饰,有“篡齐白珠,穿以系臂”之语;南朝陶弘景所著《真诰》描写仙女首饰为“指着金环,白珠约臂”,这里的白珠或是指珍珠一类。手串中国古代最流行的时期当属满清时期,满清贵族不论男女都喜爱戴手串,当时出于避暑驱邪的功能,所选材料主要是香木,用细绳将一个个用香木镟好的数珠子串起来,并在打结处加饰“佛塔”。到了清中后期,手串逐渐脱离其避暑驱邪的功能性,向纯粹的臂饰发展,其象征即是手串的材质从伽楠木等香木,逐渐改为金属、宝石、玉石等珠宝。其后,在基础的仅加饰佛塔的手串之上,又加入其它固定装饰,便形成了清中后期在旗人中所流行的“十八子”。
此外,古人还有在臂上系铃铛的风俗。如梁简文帝《怨诗》中有“*金肘后铃,白玉案前盘”,即在肘部系有*金铃铛。《幽明录》中也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义煕三年,山阴,徐琦每出门,见一女子貌极艶丽,琦便解臂上银铃赠之,女曰感君佳,贶以青铜镜与琦,便结为伉俪。”《祖台之志怪》中还记载有一神怪故事:“有人于曲阿见塘上一女子貌端正,呼之即来,便留宿,乃解金铃系其臂,至明日更求,女却无人,忽过母猪牢边,见猪臂上有金铃。”从故事中可知,臂部系铃似乎男子更为普遍。
5、大臂饰大臂饰相对比较少见,因手臂被衣服所遮掩,因此大多数臂饰是戴于人的手腕处。其在史前时代服饰制度尚不完备的时期出土过一些,如新石器时代浙江省安溪镇瑶山七号墓中共出土有1件玉镯,其中一件出土时位于右上肢,可以确认为大臂环。牛河梁第三地点9号墓人骨大臂处也出土有一件臂饰,淡绿色玉,体扁薄,呈半圆弧状,正面磨有数道凹槽,下端左右两侧凸出部位各钻-3孔,近顶端钻单孔,背面无光泽,上有土渍。类似臂饰在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号墓也出土过,在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造型都差不多,均为一墓一件,出土于墓主手臂旁边。哈佛的这件呈弧形半圆筒形,两侧各有3个穿孔,应是用于穿绳索或皮带系于臂上的,跟华北一带的架鹰猎手传统使用的护臂很是相似。
随着服饰制度的建立,大臂饰在汉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经很少见到。但随着佛教的传入,有一种特殊的宗教臂环值得一提,其在法门寺地宫衣物帐中被称为“随求”,其中羯摩三钴杵纹银臂钏件,三钴杵纹银臂钏4件。据学者研究,“随求”,即佛教密宗崇信的随求菩萨,是观音菩萨之变身,系密宗菩萨之一。此菩萨能随众生之祈求而为其除苦厄,圆满众生之希望,故名。随求信仰及其陀罗尼真言的传播,与唐代持明密教传入中土密切相关。持明密教的僧侣宣称,依法受持、书写、携带这些真言陀罗尼即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于是世人常随身佩带单独书写的咒语,以为护身符。而若将这些咒语“带在头者”或“在臂者”,方有无量功德,可发挥镇恶驱邪、常得安乐的作用。因此,这类出土的“随求”臂钏实际上是用以盛放经咒的容器。在唐宋考古中,多次发现将经咒放置在金属质地的臂钏和下领托当中伴死者随葬。这类“随求”臂环,根据密宗佛像的造型推断,大多是戴于大臂处。
随求
草木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