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河在横水镇东刘家村由北向南拐了一个弯后,径直再向西出绛县进入闻喜境内。这一段的涑水河河道最为开阔平缓,大约有米到米左右宽,状如一只展翅的凤凰,被称凤凰湾,绛县闻喜界碑处是凤凰咀,南北两岸的东、西刘家村是凤凰的两只翅膀。
东刘家村被称绛县的西大门,位于绛县与闻喜的交界处,距离横水镇政府7.2公里,除了东面是横水镇的西灌底村外,北、西、南皆与闻喜的村庄相邻。与西刘家村虽一河之隔,但分属绛县和闻喜。
东刘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朱建国主持召开了水系调研座谈会,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永祥,支部委员孙爱芳,村委副主任田海潮,村委委员赵五房、朱新桥,村会计刘文婷等参加。参加座谈会的还有横水镇纪委书记李玉轩、水管站长路清才等。
东刘家村共有4个居民组、户,人口有人,亩耕地。涑水河在村域内约有3公里长,河岸可利用湿地面积大约有多亩。
据介绍,东刘家为移民村,建村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祖辈因躲避战乱、灾荒从山东、河南等地至此,沿河而建村落,自古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村中百分七十到八十都是山东人,曾辖属闻喜,年划归绛县。
因多是外地人,所以村里姓氏多且杂,有张、杨、田等23个姓。据一位老年人讲,自己家是老爷爷带三个爷爷过来已经多年了,老家是山东淄博的。他说这一带逃荒过来的人有个规律,山东多干旱,过来基本是沿河而居,河南多水灾,过来几乎都是沿丘陵而居。
东刘家村目前灌溉用水和饮用水都是井水。村里共9眼井,井深米。村民们说,“前几年井水水质不太好,含氟高、水锈多,与以前涑水河上游的纸厂排水有关。以前没有开纸厂的时候,河里的水可以直接吃,河边的野菜也可以吃。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河水断流后,已经二三十年没有水了,沿岸许多老百姓在河道里平田整地,农药、灭草剂都会造成污染,连鸟类也不多见。村里的吃水水井一直往北移,远离河道。”
据介绍,以前村里家家户户有水井,自己在院里挖个坑三四米就能吃水,一胳膊下去就能提到,以前地里灌溉都是都是自流,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涑水河水位下降,井水水位也随之降,去年下雨后地下水回升了20米左右。
村民们说,“有水与没有水的生态环境是天翻地覆的两样。以前全是湿地,长满芦苇,大家用芦苇编席。河两边都是柳树,风景很美,各种鸟都有,现在建桥的地方叫百鸟朝凤,水里面有鱼,草里有大蛇。”朱建国说自己是八零后,还记得小时候翠鸟很多,在芦苇上筑巢。
“以前人在河道里,下大雨紧跑慢跑都跑不及,河水就从上游下来了。前些年挖沙对河道造成破坏,九十年代以后连下雨河道里都没有水,全渗漏地下了,上游水再大三天都到不了这。”
朱建国认为,“有水就是有福气,要想回到当时水多时候,很难了。不过,经过这几年的生态治理,已经有很大转变了,没有拦坝,村边河道的水现在已经有两三米深了,也有芦苇生长,生态正在慢慢恢复,今年还来了两只天鹅。”
据村民讲,“村里最早的时候浇地,从河里提水浇,后来先后在70年、74年和75年建过三个提水站,共6道堰,但浇水周期长,十天半月才能轮一次,最后才使用的井水灌溉。从东刘家村往下游闻喜境内,还有座杨家园水库。引黄前几年已经规划设计从小浪底到闻喜的吕庄水库,再提到横水坡地村,二灌提到最高处然后自流,到时东刘家村里可实现黄河水灌溉。”
古老的涑水河河畔,留下了许多的历史古迹。
东刘家村往西有座桥,也是绛县与闻喜的分界线。桥头原有一座道观,道观里的道士方圆有名,具体是何年何月之事,村中连岁的人也已不知,只相传道士医术高明,周围村的谁家有病人都来找道士医治,道观有口大缸,村民送的麻花啥吃的都放在缸里,道士用醋一腌制,哪家小孩子不舒服了,从大缸里捞醋泡的食物吃了大多就好了。道士最后也是在大缸里坐化的,就葬在桥的另一头,据说道士死后只遗留下一件衣服一本医书。
村中的关帝庙也在涑水河边,不知建于何年代。据说以前规模较大,墙上还有壁画,现仅存近代翻修的大殿,曾作学校、村委会之用。
我们意外得知,关帝庙旁的这条村路,竟是一条盐运古道,此路原为出晋入豫的主道。
据村中老人讲,“原来河道边就是路,小时候常见有运送盐的车、马自村边的河道而过。现在河上面的桥是71年新修的大桥,以前从安邑过来的古道上有座桥,叫双龙桥,后被埋在涑水河河道的沙下面,现在的高度再往下4米就是老桥桥面,河道提升工程在整理河道时还见了老桥。”
更意外的是,沿路往北,竟还有一座清代驿站,还保留有部分房屋。驿站土墙瓦顶,十分地沧桑,旧式的门窗俱在,很是斑驳。从门洞望进去,院内满目的凄凉,院内的那棵大树,应是还记得古道上昔日的繁华荣景,和驿站内的烟火气息。据说驿站最早可追溯到康熙年间,曾历经三次翻修,驿站旁墙上嵌有一道光年间的石碑,上载捐修驿站的商人之名,据说多为盐商。驿站以前面积好几亩大,到太原、北京的多在此歇息。
从横水往东便是冷口,冷口古称唅口,此处有一条与盐湖有关的古道——唅口古盐道。在之前在对冷口峪的调研中,就对唅口古盐道有过了解。
宋代解州池盐通往“东路”——开封等地的交通运输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线路是从解州沿着姚暹渠,入涑水,于蒲坂处再入黄河,“自黄河三门沿流入汴”,以“至京师”(《宋会要·食货》)。另一条线路,则是溯涑水之上源,经含口,穿岭而至垣曲,再改由黄河水路至孟州河阳,辗转运到京城。
宋人庞籍撰写的神道碑铭记载:北宋前期潞盐的东运,“率由蒲坂、乱窦津、截大阳、经砥柱之险,路迂且恶”。太宗至道中(),有人建议“开含口道,自闻喜抵垣曲”,并指出,这条路可比蒲坂水运节省一半以上的运费。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朝廷上下的广泛支持,并付诸实施。但后来含口因洪水频发造成人员伤亡、财物损毁惨重被废弃。但年出土的“垣曲县店下样”记载,这条可以大幅度降低运盐路费的含口道线路,并没有因为洪水灾害长期废弃,它在运盐商人手里被大规模开辟、拓展,并且逐渐取代蒲坂、三门等传统潞盐水运线路,成为商运潞盐前往孟州河阳一带的主要交通线。
看当时的盐运图,的确需经过横水,不知东刘家村的这条古盐道与驿站,是否与这条唅口古盐道有关,需做进一步研究。
东刘家村的主导产业是山药,目前山药的种植面积有0多亩。据朱建国介绍,东刘家村从年就开始发展山药种植,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去年村里的山药销售总收入超过一千万元,一亩地收入超过1万元。另外还有种植有少部分的韭菜和苗木。
东刘家村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原村小学内,目前有十几位老人,利用空闲校舍,建有阅览室、休息室等。学校大楼现租赁给一服装厂,服装厂的租赁费用也是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朱建国说,“东刘家村里有40多亩的集体土地,现由村集体耕种,今年种的玉米收入大约在五六万元左右。另外河道边有多亩地湿地。下一步,将规划建设东刘家村田园综合体,依托涑水河河堤和古迹遗址,建设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文化广场观光带。”
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价值,涑水河畔的每一幅乡村振兴图,都是我们要探寻的“水”之答案。
韩睿陈晨贾丙尧薛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