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井得一人》
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需要派人到河边去打水,所以家中总要有个人承担这项任务。当他们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他欣喜地向别人宣称:“家里打井相当于多了一个人。”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有人甚至传言老丁家在打井时挖出一个人来。宋国人都纷纷议论此事,甚至传到了国君那里。
国君派人去询问这户人家事情的真相,原来他们家的意思是,打井后节省了一个挑水的劳动力,而不是真的在打井时挖出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获取信息时,我们必须学会辨别其真实性,避免以讹传讹。通过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并不准确可靠。《狂泉》
南朝沈约在《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国家,国内有一条名为“狂泉”的河流。奇怪的是,凡是饮用狂泉水的国民,无一例外地都变得疯狂起来。唯独国君因为饮用井水而幸免于难,没有发狂。然而,由于周围的人都已疯狂,他们反而认为国君是不正常的狂人。
为了治疗国君的“狂病”,众人商议后决定采取行动。他们抓住了国君,尝试了各种针灸和药物治疗,但都未能见效。最终,国君无法忍受这种折磨,便尝试饮用狂泉的水。结果,他也和众人一样,患上了狂病。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再也没有与众不同的人,所有人都为此感到欣喜若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群体普遍陷入疯狂或荒诞的情况下,保持清醒和理性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也很难在黑白颠倒的环境中保持自我。因此,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群体性的疯狂,以及荒诞意识和虚伪做法的蔓延。《赵人患鼠》
明代的刘基在《郁离子》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赵国的一家人家深受老鼠之害,于是前往中山国借猫。中山人慷慨地赠予他们一只。
这只猫确实擅长捕捉老鼠,但同时也有一个令人意外的嗜好——它还喜欢吃鸡。一个月后,这家人家中的老鼠被捉杀殆尽,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家中的鸡也被这只猫吃光了。
儿子的看法是这只猫带来了灾难,他建议父亲将猫除掉。然而,父亲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他们家的祸患源于老鼠的猖獗,而非没有鸡。老鼠不仅偷吃粮食,还咬烂衣物、钻穿墙壁、啃坏家具,这样下去,他们将面临挨饿受冻的困境,这显然比没有鸡的损失更为惨重。因此,父亲决定不除掉这只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利重害轻的方案。正如古人所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是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当遵循的原则。《许金不酬》
明代的刘基在《郁离子》中又讲述了另一个故事。济水南边,一位商人在渡河时不慎翻船,他急忙呼救。恰好,一位渔夫驾船赶来。然而,在渔夫尚未抵达时,商人却改口称只愿给渔夫十两银子作为酬谢。渔夫疑惑道:“你之前明明说过是一百两。”商人愤怒地反驳:“你一个渔夫,一天能赚多少钱?现在给了你十两,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离去。
不久后,商人再次渡河,不慎触石沉船。恰巧的是,那位渔夫又出现在现场。有人问渔夫为何不施救,渔夫答道:“他是个言而无信的人。”结果,商人因此溺水而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不讲诚信的人,最终只会自食其果,害人害己。《认真》
明·陆灼《艾子后语》
艾子出游,携两弟子通与执。口渴时,艾子命执至村舍讨饮。田舍中,一老者迎门而坐,正襟危坐,执礼而后言明来意。老者指书示“真”字,曰:“识此字,方予饮。”执答曰:“此乃‘真’字。”然老者怒,不予饮。执只得回告艾子。艾子叹其刻板,命通往之。
通至,老者复问如前。通答曰:“此乃‘直’与‘八’两字之合。”老者喜,献家酿佳酿。艾子饮后赞曰:“通真聪慧!若执般执拗,何得此饮?”
点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该如何把握“认真”的尺度?是刻板地坚守,还是灵活地变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兄弟争雁》
明·刘元卿《贤奕编》
有兄弟二人,因大雁的烹饪方式产生了分歧。哥哥想要煮食,而弟弟则主张烤制。双方争执不下,甚至寻求社伯的仲裁。社伯提出折中方案,将大雁平分,一半煮一半烤。然而,当他们返回寻找大雁时,却发现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
点评:在处理事务时,我们必须明确主次和轻重缓急。过早地沉溺于成果的享受,往往会让我们忽视眼前的实际任务,最终导致得不偿失的结果。《按图索骥》
明·杨慎《艺林伐山》
伯乐在《相马经》中描绘千里马时,曾详细指出其特征:“额头高耸,双眼如铜钱般大而圆,蹄子硕大且端正。”然而,当伯乐的儿子依据这本书去寻找千里马时,他却误将一只大癞蛤蟆带回,并对父亲声称:“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其外貌与您书中所述颇为相似,只是蹄子稍显不端。”伯乐听后哭笑不得,指出:“遗憾的是,你找到的这匹马只会跳,却无法驾车。”
点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若仅凭书本知识行事,往往会导致误解与笑话。《翠鸟移巢》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翠鸟起初会选择将巢筑在高处,以避免可能的灾祸。然而,随着小鸟的孵化与成长,翠鸟对它们的喜爱日益加深,生怕它们从高处摔下受伤。因此,翠鸟逐渐将鸟巢移至低处,以便更近距离地照顾小鸟。最终,当小鸟长出羽毛后,翠鸟更是将巢移得更低,几乎触手可及。然而,这样的做法反而让小翠鸟更容易被人们捕捉。
点评:过分的溺爱往往会害了孩子。孩子终究要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困难,因此,适度的放手与自我独立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