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棍子不再成为我们教育中的“利器”,愿我们心中都无此“棍”之阴影。近日,我在教授《翠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杆”“竿”和“秆”的区别,特地利用午休时间前往万松山,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树杆、竹竿和苇秆各一根,并精心处理了旁枝,以作教学之用。当我满心欢喜地回到学校时,却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
有二年级的学生误以为我拿着的棍子是用来打人的,部主任也误以为我拿着的是打狗棒。在楼梯上遇到的其他班学生更是纷纷议论,认为我要用棍子打人。尽管我一再解释,但孩子们的误解似乎并未完全消除。
当我把棍子展示给孩子们时,他们触碰后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小心翼翼,有的则表现得茫然无知。当纠正他们对“秆”字的发音时,虽然有同学能迅速反应,但多数孩子仍对此感到困惑。
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原本喧闹的教室突然变得安静下来。孩子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迷茫和惊恐。生活老师在一旁的解读更是让孩子们心生畏惧。然而,我并未多说什么,只是笑笑,把棍子藏好,耐心等待第二节课的到来。只有我听到,那无声的叹息在我心中回荡。第二节课终于来临,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区分‘秆’、‘竿’和‘杆’?”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相回答。有的同学指出,这些字在读音上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则发现,它们的偏旁各异;还有的同学提到,这些字的意思也存在差异。然而,当深入探讨每个字的具体含义时,同学们的描述变得模糊不清。一个孩子尝试解释:“‘秆’字带有‘禾’字旁,与‘河’同音,似乎指的是生长在河中的水草。”但立刻有同学反驳,指出“禾”字并不特指河水,而是泛指植物,芦苇也可以在岸上生长。关于“杆”字,同学们的描述更是五花八门,难以统一。当然,对于“竿”字,大家普遍认为它与竹子相关,即竹竿。
在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后,我出示了三根长短不一的棍子。他们惊讶地“啊”了一声,随即明白了我的用意。
“老师,我知道!那个是苇秆!那个是竹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递过棍子,他们准确且迅速地指出了每根棍子的名称。
我进一步追问:“仔细观察它们的细节,说说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开始观察。有的同学甚至伸手触摸表面,感受其质地和重量。
第二次发言的机会到了,同学们纷纷站起来,有条不紊地描述他们的发现。“苇秆摸上去很光滑,它是一节一节生长的,并且每节上都有皮包裹,质地轻巧。”“竹竿虽然也是分段生长,但它的外表面并不覆盖皮层,整体呈绿色,质地相对较重。”“这根是已经枯萎的苇秆,它在生长时茎部也是绿色的。”我纠正了之前的描述。“哦,我明白了。”同学们恍然大悟。“树杆的生长则与苇秆和竹竿都不同,它并非分段生长,而是整体光滑流畅。”“现在,让我们再次查阅字典,深入了解这些字词的准确含义。”
在同学们翻阅字典的过程中,我趁机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考察他们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秆?竿?杆苇()竹()高粱()麦()笔()一(杆)枪茅草()电(杆)玉米()
我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填空,他们都能迅速且准确地完成题目。
在成功的喜悦中,我转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现在,你们是否意识到,这些棍子除了作为惩罚工具外,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它们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汉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既然如此,那我们还需保留它们吗?”我轻声问道。“不需要了,只要我们遵守规则,努力学习,这些棍子就不会再带来恐惧。”同学们纷纷表示。
随着几声脆响,三根棍子被拦腰折断,丢进了教室后的垃圾桶里。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轻松和喜悦的笑容。然而,我内心的沉重却并未因此而消解。我意识到,尽管我试图通过直观的教具来弥补学生常识的不足,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但这个过程却并非总是如我所愿。我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平衡教育与惩罚之间的关系,以避免类似的误解和冲突再次发生。一根小小的棍子,在许多人的眼中,似乎仅剩下了“打人”这一令人畏惧的功能。这种深植人心的观念,难道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吗?而我们常提及的师道尊严,难道仅仅依靠这根小小的“权杖”来维系吗?当这些棍子不存在时,我们的孩子们还会敬畏什么呢?而我自己,是否也曾借助这样的“威力”,迫使那些纯真的孩子们屈服呢?有形的棍子可以被折断、被丢弃,但那些无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