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解锁后的帕特农神庙,陶瓷碎片上的釉光,遗落在,一把戒尺的度量衡上。独行象征异类,反驳意味背叛,埃尔庇斯掐灭洞穴之喻的火苗,蚂蚁庄严附和,放逐失去影子的零余者。湖泊剔除冷漠的喧嚣,自由在孤独中醒来,摆渡人预言,第二种声音开始萌芽。
——第二种声音
我喜欢读诗、写诗,最初是模仿古人的律诗,觉得押韵就好,根本不懂平仄韵律,后来读了一些如何撰写古诗词的书籍才知道自己写的不是律诗。再后来看到了汪国真写的现代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下子就爱上了,断断续续写了十几年,有青春迷茫的,有充满希望的,也有无尽哀伤的。再后来突然不会写诗歌了,感觉那些堆积起来的文字没有了灵魂,也没有了思想。
最近读了一本诗集,陈雨吟著的《天是真的》,作者出身于书香门第,被誉为“江南才女”,十岁开始诗歌创作,作品多次发表于《诗刊》《星星诗刊》《江南诗》等刊物,诗作多次入选《中国新诗排行榜》《国际汉语诗歌》《青年诗歌年鉴》。这部书中主要由诗歌和散文两部分组成,并配有专属精美插画。其中散文部分是从一个女孩的视角,透视在冷漠荒诞的成人社会中,追求人生价值的真实意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领悟,追寻正义与真善美,不断寻找生命的“本真”。诗歌部分则分别采用抒情、反讽与意识流等写作手法,展示色彩迥异的真实人性,以及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追求与敬仰。
我身边也有诗人,我非常喜欢她们的作品,如诗人李见心写的:“推开翠岩山的屏风,就是春光加剧的翠岩镇,绿色翠鸟般鲜亮,红色岩石般坚贞,牤牛屯飘着最红的旗帜,启开共和国的黎明。”用最动情的笔传承红色基因。还有一位红色诗人刘春华,她写过一首《致我的女神秋瑾》:“我的隔世离空的女神,在这个不很温暖的春天,请让我陪你一起饮酒,一杯敬理想,一杯敬自由,还有一杯,敬你也敬我自己,请一定宽恕我的执着,因为,我是真的真的深爱着你。”能与她们结识,我真的很幸运。
还是回到《天是真的》这部书中来。写诗的人会用简单的文字叙述自己深邃的思想,而读诗的人需要用想象理解作者的所表达的寓意,简单点说,写诗的人希望读诗的人能够体会到文字深层次的含义。我第一遍读陈雨吟的诗,感觉她所表达的情绪有些凌乱,就如文章开头所引用的这首诗歌,我脑海中涌出的画面是一个在人世间挣扎的少女,在与另外一个孤独的自己博弈,她希望自己能冲破黑暗,寻到光明。但是第二遍再读这首诗时,又觉得陈雨吟是在呐喊,她用第二种声音唤醒自己,也唤醒别人。
都说写诗的人写的是内心中所向往的生活,而读诗的人往往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影射其中,这样就会让这首诗歌变得更加有内涵。我总觉得写诗的人内心一定是纯净的,而且她们更喜欢思考,她们所写的不仅仅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还有内心深处的痛和快乐。
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出色的词人,他的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至今被世人传颂,可是大家都知道这首词写的是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也正因为这首词,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了李煜。
说着说着又跑题了,其实我们都可做一名读诗、品诗、写诗的人。读诗要真诚,要注入情感,要能读懂作者倾注在诗歌里的爱与恨;品诗则需要学习,知道古诗词的格律、词牌、音韵,知道当代诗中所蕴含的社会大背景;都说写诗的人是有诗才和诗品的,一首好的诗歌之所以能够久远流传,就是因为很多人对诗歌产生了共鸣,诗歌不是写得越复杂越深奥越好,而是通过简单的文字,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五月的天,是真的蓝吗?也有阴郁的灰,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还有旭日东升的红,而我最爱的是深邃的蓝,嵌满星星的蓝,即便我坐在某个角落,也能看到关于蓝天的故事,一颗星球在太阳系中旋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