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这一在分类上属于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的鸟类,其家族庞大,包含8属93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而在我国,普通翠鸟、蓝翡翠以及冠鱼狗等种类尤为引人注目。
尽管翠鸟科中的各个种类在外观上各有千秋,食性亦有所差异,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对猎物的敏锐捕捉。有的种类,如普通翠鸟,拥有细长的喙,擅长扎入水中捕捉小鱼及其他小型水生动物。而另一些种类,如澳大利亚的笑翠鸟,则因喙宽阔且不常驻留水中,更偏爱以昆虫、蜥蜴、蛇等小动物为食。普通翠鸟,这种小型鸟类,体型与麻雀相近,体长大约在5~8厘米之间。它们拥有细长而尖的喙,头部相对较大,尾巴则较短。普通翠鸟的双眼透亮且灵活,仿佛能洞察一切。它们的羽毛色彩斑斓,头至后颈部的羽毛呈现出光泽的蓝绿色,翅翼背面亦是如此,并点缀着亮蓝色的斑点。从背部延伸至尾部的羽毛,更是闪耀着鲜艳的宝蓝色光芒。然而,翼下及腹面的羽毛则呈现出明显的红棕色或棕栗色。在性别上,雌鸟的下喙为橘红色,而雄鸟则为黑色。它们的喉部都有一块大白斑,而爪子的颜色则是橘红色,三个前趾中有两个的基部是愈合的。
普通翠鸟通常栖息在林区溪流、平原河谷、水库、水塘以及水田岸边等水域附近,是一种独栖鸟类。它们在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喜欢停息在河边的树枝或岩石上。这些翠鸟常常长时间地凝视着水面,耐心等待鱼虾的出现。一旦发现目标,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扎入水中,用嘴迅速捕捉,然后带着猎物飞出水面。翠鸟入水捕鱼时,其视力依旧保持极佳状态。这得益于它们独特的眼睛构造,使得在水中光线变化时,视角反差能迅速得到调整,从而确保了高效的捕鱼能力。除了鱼虾之外,翠鸟的食物还包括甲壳类动物、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甚至会啄食小型蛙类。在捕食过程中,翠鸟常常紧贴水面迅速飞行,并伴随着尖锐的鸣叫声,其声音响亮而单调,仿佛在告诉周围的世界:它们正在忙碌地寻找食物。此外,翠鸟还具有季节性繁殖的特性。在中国,它们的繁殖期通常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8月。在这个时期,雄性翠鸟会通过捕鱼来赢得雌鸟的青睐,这是一种独特的求爱方式。这种喂食行为可能会持续数周,而当雌性翠鸟接受雄鸟的食物时,便意味着她已经接受了这只雄性翠鸟作为伴侣。筑巢是翠鸟繁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当巢穴建造完毕,才能标志着它们的“完婚”。在选址时,翠鸟会充分考虑隐蔽性和安全性,确保巢穴既贴近水面又不易被蛇或其他捕食者发现。同时,它们还会精心选择河水的涨落情况,以确保巢穴不会因河水上涨而被淹没。这种对理想巢穴位置的追求,需要翠鸟对栖息地的河水水文变化有着深刻的了解。有趣的是,翠鸟似乎也养成了狡兔三窟的习惯,它们会在岸边凿出2~3个洞穴,但最终只会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繁殖的巢穴。“翠鸟,这一道蓝色的闪电,向来以难以捕捉的姿态著称。”这是摄影师们对普通翠鸟的普遍印象。当翠鸟俯冲捕鱼时,其速度可高达每小时90公里,它们甚至能深入水下60厘米捕捉猎物。而你往往只能捕捉到那一闪而过的蓝色光点,随后它便消失在水中。为了适应这种高速运动,翠鸟演化出了一种特殊的眼膜,能够在捕鱼时将眼睛遮蔽,从而防止水流的侵入。
然而,正是翠鸟这种惊人的速度与灵巧的动作,以及水下光线条件的限制,使得摄影师们往往难以捕捉到它们捕鱼的精彩瞬间。本文节选自《文明》杂志年9月刊。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文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