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北京的伪生态建设严重威胁本土生物多样性栖
TUhjnbcbe - 2025/2/22 9:57:00

转自:北京护鸟小队

在我团队积极的参与依法打击非法偷猎,非法交易行为,解救成千上万的野生动物重返自然延续生态作用的同时,我们清晰的看到,北京地区对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的延续造成严重,甚至是毁灭性威胁的最重要原因,不是为了玩家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的盗猎行为,而是——自然栖息地消失和破碎化。

自然栖息地快速消失

全球范围来讲,自然栖息地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快速消失的最主要两个人为因素一是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农业用地的侵蚀(畜牧业,橡胶等种植业)。

把目光转向地处东亚的中国,情况又不尽相同,东部的城市化和经济开发导致自然栖息地快速消失,而在西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明显。

路透社报道

而像北京这样的地区,城市化及开发则是自然栖息地消失和生物多样性受胁的主要因素。笔者的一位亲人八零年代早期住在北太平庄附近,他的描述是这样的“在那时候,三环就是城乡结合部,看看现在,城乡结合部跑六环这来了”。

到了北京的六环就差不多到了北京平原的边界,外面就是山地了。伴随这种“超级城市化”的进程,各方面的人工建设快速增加前所未有的改变了当地的生境状态,自然在这样的节奏里失去了喘息机会,结果也是自然而然的:北京平原区的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北京-城市化规模变迁

生态“形式主义”

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推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太直接的蛮干破坏了生态环境有点说不过去,风险也太大,那就把相关不相关的都捆绑在“生态”上,一起攒出来个“生态大项目”不就得了,“生态形式主义”就这样成了普遍现象,“生态文明”四个大字成了工程项目的挡箭牌,护身符。

什么,您问我们怎么知道的?

看环评!建设项目根据相关规定事前分别需要做“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等环境相关影响的评价工作,而在无或缺少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往往与相关信息缺少公开不透明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体系已经走上了“形式主义”的8车道,“生态形式主义”搭上了高速便车。

环评问题相关报道

国家层面也不眼盲,派出的督查组每一轮的督查都能“督”出来一系列的不作为,乱作为和问题项目来,从一个长期摸爬滚打在一线的行动者角度来说,问题之大,督查出来的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地方是绝不会把家丑外扬”的。

针对诸如此类现象和问题,在北青报发表的文章中,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树红指出:

“部分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背规律搞保护和修复等“生态形式主义”问题,本质上是官僚主义。一方面,有些地方不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违背自然地带分布规律,简单捆绑林草项目,搞错位建设”,有些地方政绩观扭曲,急功近利,重人工建设,轻自然修复,热衷人工造景,大树进城,河流起底,简单快干;另一方面,生态保护修复从项目立项论证,项目实施监理到项目验收防止生态形式主义相关标准规范还不够完善,指导还不够到位”。

“伪生态建设”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

20-30年前(高速城市化进程开始前)还在本地随处可见的很多动物和植物都大规模的减少甚至区域性消失了,比如原生鱼们,蛇类,蜻蜓,比如小叶朴,北京锦鸡,朝天委陵菜,龙葵,牛筋草,旋复花。。。

在人工绿地夹缝里求生存的苦菜

我们说“大规模城市化扩张威胁北京本土生物多样性”的表现,除了自然栖息地被占用和破坏外,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建设没有生态文明的概念;二是大规模建设人工绿地和园林景观,建设不留野。(这也是现状该类型项目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

引述在人民日报刊登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文: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等思想(来自人民网)。但以“治理,恢复和修复生态环境”为由的一众政府项目虽然强调自己是以“生态文明”为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但是却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上违背“生态文明”的理念,浪费宝贵的资源,大搞人工建设和改造,不给自然恢复的空间和机会。

举两个栗子,“北京市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其中重要的内容是“恢复修复南苑大泡子湿地”,在没有对现有场地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做专业,详细的本底信息调查工作之下,于属地生态环境局网站自己简单的填报了一个“环境信息登记表”之后就开工建设了,在被北京志愿者发现时,场地生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该项目不做法律规定的“现状专业,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当然也就不可能对生境和物种做科学的保护措施。再后来的研讨会上,我们看到该项目的整体设计方案里除了“核心保护区”外,其余就搞成了“工业化思维”的园林建设,这就是在人为的把栖息地碎片化,建设“生境孤岛”,加之园林行业的“精细化管护,中耕除草”等一系列规则,浪费水不说,哪里有自然空间和自然植被恢复的机会呢?

之后的专业调查也显示出现状的保留区域与人工建设区域存在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的极大落差,我们希望该项目的专家研讨会上大家达成的共识可以真正的得到落实。

草地里的鹪鹩

“沙河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存在同样的问题。沙河和水库等规划区域不只是“人类的排水沟”,它还是湿地生态系统,是北京北部近郊最后的没有被完全人工化栖息地,上百种野生动植物的家。但环评报告书却未对该地做专业的,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价,最初的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就会破坏现有生境,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不是说不许建设,如何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平衡有机的结合是关键,但前提都是“科学,全面的现状环境本底信息数据”。

再有,我们看到“东沙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项目环评报告书和建议书后发现,该报告并没有针对生物多样性做专业,全面的调查工作和科学的评价,而是拼凑出来的“数据”。啄木鸟,灰喜鹊,黑斑蛙,白条锦蛇,黄脊游蛇等至少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物种;猪獾在东沙河沿线现状生境状态最好的满井桥一带也都不可能存在(栖息地丧失)。另外,东沙河是连接沙河和十三陵水库一线的迁徙廊道,在迁徙季节有大量的迁徙野生动物借道穿行,志愿者在调查中就发现了翠鸟,乌鸫,红胁蓝尾鸲,红胁绣眼鸟,红喉歌鸲,蓝喉歌鸲,红隼,长耳鸮等众多北京市级和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动物。

东沙河的环评信息

在没有专业的的调查本底信息下,如何可能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呢?该项目建议书里10.5里有这样的描述“该工程对。。。改善河道周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不禁想问,这个建议书里的设计方案是改善生态环境还是改造生态环境,以牺牲生物多样性为代价?

打开北京市发改委和生态环境局等相关网站我们可以看到批复了大量的人工绿地,园林和公园等建设项目,无一例外,都是在以“生态”为名却以人工建设和改造为实的“伪生态”项目,这些工程将严重威胁本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生态文明”不是口号,是我们这个国家必须走的一条发展道路,一个可持续的方向。我们个人在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利益方也不应是例外。

环评请谁做,专不专业?环境局的审批怎么通过的?相关主管部门,专家有没有协同审议?是不是要立法保障社会组织第三方的监督权利弥补前端不足?请北京市政府,生态环境局,水务局,林草局,检察院予以重视。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的伪生态建设严重威胁本土生物多样性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