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海之喻,浩瀚无际。
铁佛,古树枯井,暮鼓晨钟古刹传奇。
巴蜀一绝,时尚生态景,阅不尽的风采灵韵。
一
如果把一片山林放进视野,谁都可能不足为奇。但如果这山林里掩映着一座香火鼎盛的千年古寺,那感觉就另当别论了。
这古寺名为铁佛寺,坐落于仁寿县汪洋镇大洪村。据史料记载,此寺始建于唐代,曾毁于战火,明朝万历二年(年)重建,年被列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铸有一尊吨的铁佛而得名。于是,带着猜测和臆想,等不及初一、十五的拜佛之日,我们便踏上了寻访铁佛寺的行程。
驱车出汪洋镇往东北方向约6公里,一尊上书“古刹铁佛寺”的牌坊即寺庙的外山门矗立于眼前。再从牌坊下慢车而过,便自有一袭静穆划过心头。进得寺内,视觉顿时被成倍放大。阳光下,那些红黄色的古色古香的建筑,那些于千年前就守候于此的参天古树,无不透着安详与宁静。即便是那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也无法打破这超凡的意境。因为虔诚,虔诚也是一种意境,是心灵升华的境界。但令人感慨的是,这古刹虽历经战火,却丝毫看不出战火的痕迹,反而厚重了一段沧桑的历史。
沿着一段石梯拾级而上,一座名为“铁佛古寺”的佛堂映入眼帘。当一阵木鱼声轻轻传开,令人仿佛置身于无边的佛的世界。穿过铁佛古寺佛堂,再经过一段红黄相间的石梯,便可上得一个休闲长廊。长廊的布局古典雅致,无论是那镌刻于长廊石壁的记录功德的文字,还是那于石壁前常年静坐的石桌与石凳,都无不衬托出古刹浓郁的历史古韵。
绕过长廊可见两座相对而立的钟鼓楼。两楼都典雅古朴,飞檐凌空。六角形的钟楼上放着一个两吨重的大钟,四角形的鼓楼上挂着一面直径1.5米的大鼓。每当寺内晨钟暮鼓响起,方圆十余里都能经久不息。不过,据住持法师说,那大鼓可是不能随便乱敲的,而且一旦敲响,阳气弱的人还得赶紧回避。因为这敲鼓代表的是收魂或放魂的意思,所以何时敲鼓都有很大的讲究。无论这说法是否有根据,但也足够让我们瞠目结舌。
在钟楼鼓楼之间,由外向内依次排列着庄严肃穆的灵观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灵波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还有装饰一新的祖师殿、药师殿和地藏殿。就在这些佛堂里,供奉着五十四尊泥塑佛、三尊木雕佛、两尊玉雕佛和若干铜佛,以及一尊重达1.5吨的千年铁佛。而这些佛像,不论是四大金刚还是千手观音,不论是表情造型,还是雕琢工艺,都无不独具匠心,且堪称宗教艺术之精品。
不过,据铁佛寺的住持释圣德法师介绍,寺内虽然有玉佛铜佛镇寺,但最著名的还是那尊重达1.5吨的铁佛。而且,据说这铁佛寺里以前供奉的佛全是用铁铸成的,所以才被称作铁佛寺。此时的我们不由得有些纳闷了,据了解,即便是古代,铁的使用量也是有所限制的,为什么当时这里竟然还大规模地使用铁来造佛像呢?谜底被随行的汪洋镇文化干部李国良揭开。原来汪洋镇以及周边生产铁的镇县,都属于铁山地区。祖先们为了纪念这个地方的铁矿,就以铁来铸造佛像了。既然如此,那为何如今寺里只剩下一尊铁佛了呢?听住持法师说,竟然与一段玄乎的传说有关。
说的是以前,有人曾听见从铁佛寺对面的山上传来惊呼“救命”的声音,待僧人们纷纷前去查看时,居然发现有道教中人把铁佛搬来此处并将其化为水。而当僧人们返回寺里时,除了仅剩下的一尊铁佛像以外,其他的也都不见了。虽然法师的语速过快,但我们却仍能听明白他话里的意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丰富的想象:那惊呼救命的声音,是否就是那些铁佛像在被化成水时所发出的呼救声?而铁佛像被化成了水,寺里的铁佛像是不是也就随之消失了呢?这大概就是现在为何只剩下这一尊铁佛的缘故了吧。至于那道教为何要毁掉这些铁佛,为何又留下一尊不毁,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铁佛寺里,如果说虔诚拜佛可以许下美好心愿,两座钟鼓楼也可以令人浮想联翩,那么这座书香扑鼻的藏经楼,同样也会令人流连忘返。藏经楼里,陈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经书和画卷,到此浏览,不仅可以访遍众多的历史古迹,还能感知那些蕴藏于铁佛寺背后的历史遗存。
出得藏经楼,仰望天空,一棵参天古树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但见这古树枝繁叶茂,层层绿意荡漾其间。阳光下,一条条挺拔的树枝奋力向天空伸展。这树好不壮观!尤为奇特的是,这棵古树的下半部十分粗壮,必须要3人才能合抱。那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树呢?
据了解,铁佛寺的树木可以堪称一绝。寺内林木多为古树,仅寺周围就有16株余年的参天松树。这棵3人才能合抱的树是银杏树,据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这在眉山市也是仅有的一株。听说更为神奇的是,寺庙后山处,约有半亩地除了树木竟寸草不生。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后山。还真是神了!在一片茂密的林子里,还真有那么一块空地,而空地上,除了一层枯黄的树叶,还真的是寸草不生。此刻,尽管我们无法追寻这种现象的真实原因,但我们却可以肯定,无论是千年的银杏树还是余年的参天松树,都无不为这座古刹滋生了灵性,更为游人营造了想象的空间。
关乎这座古刹,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立于铁佛寺东面登山处的静水观音殿。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缓步前行,尽可呼吸清新的山间空气,尽可观赏四周森林般的景致,只需几分钟的时间便可到达那里。入得殿内,可见一清澈的水池,水池中,塑着一尊足踏卧龙、慈眉善目、执净水瓶为世人赐水的观音像。一股清泉正从净水瓶里缓缓流出,由上至下,溅起池中水花绽放,水波荡漾。观音足下的卧龙塑像也栩栩如生,蓝色的龙体与池水辉映,池水更显清澈。据了解,这一股流进池子里的泉水每天流量约为20吨,供整个寺庙取之而不尽。而且,但凡游人到此,都会以生饮此水为福呢。
游览完铁佛寺,接下来的时间便是聆听那些神秘的传说了。先别说那些有模有样的花花草草、也别说那些古韵十足的香炉红墙,即便是一口废弃的古井,也都有一段故事可讲。
传说以前有只青蛙在井里学仙姑弹琴,所弹奏的音律十分美妙动听。峨眉山万年寺也有一个这样的古井,且两口井是相通的。后来不知何故,古井被污染了,这天籁般的声音也就随之消失了。原本这来自古井里的琴声就已经够玄乎了,何况还与峨眉山万年寺有关联?难道是这铁佛寺里的青蛙与峨眉山上的仙姑曾有一段缠绵的恋情?更或许,那美妙的琴声,正是他们通过枯井遥寄千里的相思?
正当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时,住持法师又把我们领到一条以前老百姓上山拜佛必经的石板路上。这石板路既平常又不平常,传说是因为有约十米左右的距离是不能铺石板的。如果铺了石板,铁佛寺里就会出现鸡不鸣狗不叫的情景,且寺内的僧人们睡到中午都不会醒来。咋一听,这传说不仅玄乎,甚至有些离奇。遗憾的是,无论我们怎样好奇,怎样反复地追问,法师就是说不出离奇的原因。
枯井和石板路的传说固然离奇,但关于这铁佛寺来历的传说却更让人匪夷所思。
传说在仁寿县的东南边缘有个古镇叫汪家场,在汪家场东北方向5、6公里的地方,有一山地住着乐善好施的赵员外一家。员外有一独子,饱读诗书,无意作官就在乡间办校治学。后邂逅汪家场一林姓女子,结为伉俪。婚后,夫妻相敬如宾,孝敬父母长辈,日子甜蜜。这样的好日子过了一年,一团愁云便慢慢笼罩了这个快乐的家庭。结婚一年多了,赵家媳妇却始终怀不上孩子。又过了一年,依然如此。这可急坏了赵员外夫妇,他们开始四处求医拜佛,盼望早日能抱上孙子。然而,事与愿违。眼看这赵家的香火就要断了。
就在赵员外一家愁眉不展、对抱孙子彻底绝望的时候,一天早晨,赵家门口来了一位老者,指明点姓要找赵员外。只见这老者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一看就知道是位高人。这位老者进到屋里来对赵员外说,赵家媳妇之所以至今不能生育,是因为赵家宅子被一条千年蛇妖占了风水。如今这蛇妖为了以后完全占据赵家府邸作为修炼之地,故意施妖法使赵家媳妇不能生育,从此断子绝孙。赵员外忙问有什么办法可以镇住蛇妖。鹤发老者捋捋胡须说,老夫这次专门来降伏此妖,自有办法。你赵员外只需做好两件事就可以了。赵员外赶紧说,只要能镇住这蛇妖,延续赵家香火,别说两件,就是十件也照办不误。老者说,第一件,以后赵家要继续为乡民做好事,造福一方。第二件就是,你要化缘百家,造一尊佛像,专修一屋供奉,用此佛像镇压蛇妖。很久以前此地本有佛祖镇妖,后来佛像被毁,才有今日妖孽做乱。所以要切记:佛像不朽,蛇妖勿乱。赵员外连声答应。当即便安排下人出门化缘,并再三嘱咐,要化缘生铁回来。
第三天晚上,鹤发老者一人来到赵家老宅后山,做法降妖。只见老者桃符竞施,令箭飞舞,一时间电闪雷鸣,刀光剑影,直到后半夜才完毕。天明时,赵员外和家人到后山查看,约半亩之地,昔日繁茂的芳草全无,参天大树却毫发无损。难怪,铁佛寺后山那块空地至今都寸草不生了。
赵员外送走老者后便开始实践诺言:分田地与乡民耕种,设驿站为过往的商贾免费提供茶水膳食。并在入山的东面凿了一眼山泉水井,其甘甜的泉水取用不竭,免费供大家享用。此处景观也就是现在的“静水观音殿”。
不过,大家对赵员外用生铁铸佛这件事却大为不解。追问再三,最后员外只得道出了缘由。因为降妖老者再三强调,佛像不朽,蛇妖勿乱。如何才能让佛像不朽呢?如果用木头年久会生蛀虫,而且易被火烧而毁。用泥塑,容易破败,更怕水淹。所以为了佛像不朽永保平安,最好用生铁铸佛。于是,赵员外便召集四方善男信女共襄义举。等到资金和生铁到位后,便请来工匠,铸造了一尊铁佛像,供奉于专门修建的屋内,每天点香膜拜,祈求福祉。
此善举终于得到善报。一年后,赵家媳妇果然生下一大胖小子,从此赵家有了延续的香火。后来,赵家家业兴隆,人丁兴旺。为了感恩,赵员外全家迁往汪家场居住,把老宅改建为寺庙,遍邀各地高僧入寺。因寺内有大铁佛一尊,故取名“铁佛寺”。从此,铁佛寺声名远播,香火旺盛。
如此传说,可谓千古神话了。现如今,这座千年古寺整体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利用价值及观赏价值较高。是仁寿县境内较大一处宗教活动场所,更是人们的拜佛圣地。
铁佛寺,真真实实地成为了汪洋镇一道历史文化风景。所以,无论是谁,如果真想一探究竟,何不亲临汪洋镇大洪村?何不亲临千年古刹铁佛寺?去聆听它引人入胜的传奇,去领略它千年历史文化之风采灵韵。
二
在汪洋镇,如果说铁佛寺沉淀着千古文明,那么,那些家喻户晓的名优特产,则蕴含着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
一进汪洋镇,大街小巷,门市商场,凡是销售食品的地方,“干巴牛肉”都是以主角的姿态登场。无论麻辣还是五香,那飘荡在空中的味儿,定叫人欲罢不能。
干巴牛肉是汪洋镇的土特名产。它是按照严格的标准选取的优质鲜牛肉,经过腌烤炒数道工序制作的牛肉干。油润泛红,条粒成型,食香化渣,麻辣爽口,南北风味,老少适宜,具有芬香浓郁,纯正醇厚,余味悠长之独特风格。
想起中学时期,一位家境好、住在汪洋镇的同学放假返校时,曾带来一袋麻辣的干巴牛肉。刚打开包装袋便香味扑鼻,尤其是色泽,油亮油亮的,让人见了垂涎欲滴。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能吃上如此高档的零食,实属不易。但热情大方的她却给宿舍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分了一块,让我们尝尝她家乡的特产。因而汪洋干巴牛肉的味道,早在那时候就烙在我心上了。
如今的干巴牛肉早已不是吃不到的稀罕物,而是人们居家,旅游,馈赠亲友、休闲食用之佳品了。并入选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巴蜀一绝”,是四川省名优特色产品。干巴牛肉曾多次参加博览会斩获金奖,曾荣获眉山十大知名旅游商品、四川老字号等称号。
干巴牛肉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石氏夫妇系江南人氏,以生产干巴牛肉为生。说起这石氏夫妇与美食,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某一天,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江南一店子。突然闪电雷鸣,天降大雨。乾隆进店小憩,石氏夫妇烘出干巴牛肉于桌上佐餐。乾隆一闻,食欲大增。食后感觉麻辣爽口、回味香甜。不由得一身清爽,龙颜大悦。雨过天晴,信步出外,仰天叹曰:雷雨阻驾吆店子,石翁捧出牛干巴,食进方寸瑶池味,不枉江南走一春,有朝再来吆店子,一斤黄金换一斤。乾隆回宫后,宣石翁进京,御赐名为“干巴牛肉”。清末民初,战乱,石氏后代流亡汪家场(今汪洋镇)定居,生一女同清河源老板张氏通婚,从此代代相传。
不过,这干巴牛肉也曾面临过失传的危机。解放前,汪洋镇做干巴牛肉的仅有两家。物以稀为贵。因而干巴牛肉自然也就成了餐馆里下酒的名菜。吃得起的、吃得最多的只是地主豪绅等人。而百姓呢,能看一眼便算是有口福的了。然而解放后,汪洋街上仅有的两家干巴牛肉店也纷纷转营他业。眼见这汪洋干巴牛肉就要失传。但幸运的是,汪洋本地人看到了干巴牛肉的发展前景,从年初就把家乡的这一土特名产推向市场,打造品牌,从而将汪洋干巴牛肉发扬光大。年,国家工商局正式接受汪洋牌干巴牛肉注册申请,且一炮打响。
以前汪洋干巴牛肉只有麻辣味的,但因为要远销各省,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要求,便自主研发出了五香味。从此,五香麻辣味俱全的干巴牛肉便闻名遐迩,且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由于传统的风干容易沾惹灰尘和蚊虫,现已改为烤制。不仅让汪洋干巴牛肉拥有更独特的味道,也更安全卫生。又因其不添加任何化工产品,食物为纯天然绿色食品,获得了国家安全质量认证。而且,获此认证,这在眉山市干巴牛肉行业中还是第一家。
如今,汪洋干巴牛肉厂从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已扩展成了当今眉山市规模最大的牛肉食品厂了,随之而来的是干巴牛肉品牌的增多和品牌效应的增强。而新世纪网络销售的快速发展,又为干巴牛肉拓展了最广阔的前景。
“烂饼子”也是汪洋镇知名的土特产品。原产于汪洋镇,是汪洋传统四大特产之一。它起源于清朝末年,主要用小麦粗粉,加少量红糖烤成一种皮薄、起锅易碎,易烂的饼类,俗称“烂饼子”。此饼色泽金黄、味道香甜,逐渐从民间煎馍、烧饼中脱颖而出,深受仁寿人民喜爱,曾获四川省食品节土特产一等奖。
解放后,汪洋供销社糖果厂传于民间的烂饼子绝技合作化,用小麦精粉作原料,加以红糖,再经撬锅手工烤制而成,其口感、风味独特。80年代后期,汪洋烂饼子由王树江兄妹继承和发扬,在古老的手工撬烤基础上,采用优质小麦特粉,配以优质红糖、桔红、香精等,通过现代电脑烘箱烘烤而成。在原有特色、香、味的基础上,突出了形的造就,此饼食用可口,入口化渣,香脆爽口。
不信?每至中秋节,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何种情结,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各种品牌、各种口味的月饼,仁寿人首先要购买的就是汪洋烂饼子呢。
汪洋百姓对大豆可谓“情有独钟”。早年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种植大豆,而且每户自备有磨盘,风气盛极一时。而由豆腐干、豆花、豆浆、豆腐等一系列衍生出来的大豆制品,味道尤为独特。
“豆腐干”是豆腐的再加工制品,咸香适宜,硬中带韧,久放不坏。豆腐干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豆腐干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食盐、茴香、花椒、大料、干姜等调料,既香又鲜,久吃不厌,被誉为素火腿。豆腐干是佐酒下饭的最佳食品之一,也便于旅途携带和食用。豆腐干有卤干、熏干、酱油干等,是宴席中拌凉菜、炒热菜的上乘原料。
犹记得那年大办公室里的一幕:一位同事请汪洋的朋友代买了一些豆腐干,说是在家看电视或者闲暇时细嚼慢咽特别香。尤其是一边咬着豆腐干,一边喝着小酒,那感觉简直不摆啦。不会吧?不就是一块普通的豆腐干嘛。还别说,当大家品尝了豆腐干后,那感觉还真是回味无穷呢。
说到了汪洋豆腐干,就不得不说说“汪洋豆花”了。
汪洋豆花是汪洋美食的代名词,遍布汪洋大街小巷。县城主打汪洋豆花的饭店也随处可见。汪洋豆花鲜嫩适口,特别是蘸水味道特棒,极赋地方特色。若是在单位加班来不及做饭,或者偶尔一次家庭小聚,都可以到街巷那些名为“汪洋豆花”的小餐馆就餐。而当你入座店内,看到那热腾腾煨在大铁锅里的、不老不嫩的、白白亮亮的豆花,你对服务员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老板,先来两碗豆花......”
所以,无论是干巴牛肉,还是豆腐干、豆花饭、烂饼子,作为传统的美食文化,必将成为汪洋镇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三
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汪洋一词最早出自《楚辞·王褒》一文中。是对汪洋镇丰富的矿石和煤海资源、森林资源、人文资源的内涵诠释。汪洋镇,旧名汪家场。据《仁寿县志》记载,汪洋镇历史上是冶官县、始建县的县治所在。清顺治十六年(公元年),仁寿县分为顺和、安下、东林三乡,汪家场属东林乡。民国初年,仁寿县境划分为9镇8乡,汪家场为九镇之一。年在此设第四区,年改汪家乡为汪洋乡,此后镇名沿用至今。
汪洋镇历史悠久,不仅拥有千年的寺庙文化和名优特产,还是极具代表性的抬工号子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单《汪洋抬工号子总汇》一书中,就收录有号子首。
抬工号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和产生的民间艺术。号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铿锵上口,诙谐幽默,寓意深刻,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汪洋镇的抬工号子起源于清朝,距今多年的历史。因而汪洋镇被称为抬工号子之乡。根据对仁寿境内和周边县的大多数抬工队的观摩、调查、座谈来看,在追问抬工的师祖时,多数不知道具体的人,只知道是从汪洋那边学来的,可见汪洋抬工历史之悠久。汪洋镇的抬工号子主要传承为周、赖两大家族。5年,受到虞丞乡抬工队启示,汪洋镇成立了自己的抬工队,在短短的时间内,汪洋抬工队便已有多人,随时可以组织成8、12、24、32、64人的抬工阵容。
8年12月,省文化厅命名汪洋镇的赖家修(第三代传人)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抬工号子的代表性传承人。汪洋抬工号子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8月20日,央视纪录片《醉美乡音之号子》分石工号子和抬工号子两部分,对汪洋抬工队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集中展示和介绍。
如果说虞丞乡抬工队专攻于舞台的表现艺术,那么汪洋镇抬工队则在难度上更胜一筹,更能够应付各种复杂路段。比如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节上,仁寿县汪洋抬工队派出的阵容是12人,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40岁。他们在离地高60公分、宽38公分、总长26米的木板桥上,连续转两个90度直角弯,同时还表演了莲花现墩、青蛙晒肚、倒挂金钩、仙走绳桥、雄鹰展翅等惊险特技。
汪洋抬工队曾多次参加黑龙滩旅游节、仁寿县文化美食节、眉山苏东坡国际文化节、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节,并登陆中央电视台大众生活频道。汪洋抬工文化已唱响巴蜀。
四
徜徉在汪洋镇,不但能沉醉其古朴之韵,还能体味现代文明之浪漫与温馨。
“裸伊谷”,单就名字而言,仅仅是时尚而雅致。但当你真的融入其间,吸山水之灵气,享山水之静谧,才会真正领略到那潜藏于深处的高端品质。
裸伊谷坐落于汪洋镇上游村深沟水库,青山绿水之上,竹树环绕,鸟语花香。她秉承生态旅游理念,涵盖农业、休闲、度假等旅游开发项目,集餐饮、住宿、观光农业和水上娱乐等多功能一体,占地面积0余亩。是眉山市重点打造的高端精品民宿旅游区。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一道高大的墙垣和拱门映入眼帘。这便是我们今日要寻访的裸伊谷了。
融入裸伊谷,那分布于山顶和坡面上的北欧古典风格的各式建筑,在阳光中萌动着极大的诱惑。
山顶悬崖边,有一处偌大的“观景露台”。站在这里,可观远山云雾缥缈,近处楼宇房舍、松柏葱茏,脚下深沟水库波光闪烁。所有美景都将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尤其是在清晨,由于观景露台的正面是东方,山顶平台视野开阔,因而还会邂逅最美的山顶日出。
观景露台的旁边是一个别致的咖啡屋,屋内设全景落地窗,脚下是山谷。其名字颇有诗意:“云语咖啡”。我独自理解为;“云语,云之心语”。试想,每当云雾弥漫时,于窗边坐下来,煮一壶咖啡,倾听一朵云轻声吐露的心语。那感觉最是惬意,仿若置身于仙境。当然了,这里也是青年男女缘定三生的地方。正如那首歌里唱的:“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你我初次相识在这里,揭开了相悦的序幕”。
“空中茶楼”是指于悬崖边的岩石上筑起的那一整排玻璃房。既提供了日常所需的娱乐空间,又保留了绝佳的观景视野。踏入其中,如同身处空中楼阁。茶室是开放的公共空间,游人在此喝茶、棋牌、麻将、赏景皆可。
从山顶上沿着石板路缓缓而下,那隐于裸伊谷半山腰上,松林之间的6间集装箱式的套房让我们大开眼界。难怪取名为“松舍”了。随意走进一间,都是宽大气派的落地窗,宽敞舒适的大床。即便是躺在床上,也能感知山岚雾气。但有一间套房尤为特别,它处于天然的大石洞前。床头紧贴着石壁,仿佛蜗居山洞,给人以原始狂野之感。
每间卧室外都带有一处单独的娱乐空间,集厨房、餐厅、棋牌、沙发、休息于一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当清晨醒来,坐在屋外的露台品茶香袅袅,听翠鸟鸣叫,整个身心便从头到脚的舒畅。
与山坡上的松舍相比,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芦舍”。芦舍处在山顶,由9个蒙古式的夯土小屋,珍珠般撒在林间的芦苇丛和泳池边。且有些非洲风情的外观,幽静而浪漫。
走进芦舍内,可见全实木的装饰,色调温馨。房顶、墙壁、床和桌椅,处处体现蒙古元素。蒙古包外同样设置了观景露台,可赏日出日落,也可品茗看书。尤其是那被芦苇环抱的巧妙构思,定能让一颗久居城市喧嚣的尘俗之心,在大自然中淡然、宁静。
“随心院”是一处综合性的四合院,偏安一隅,与其他区域相对独立,静享一处私密空间。从外面看,以为是个封闭的集训场馆。但当你推门入院,却另有一番天地。中式庭院,自成一景,开阔的天井将蓝天和阳光一并收纳。两层的四合院内,一层是商务及休闲空间,配备会议室、棋牌室。二楼则是7间卧室。即可好友家庭聚会,又可团队拓展训练。
夏天可游泳、冬天可泡汤的“泳池温泉”,是游人流连忘返的场所。泳池是露天池,引自山间的泉水,冰凉清爽。每到夏季,无论老少,无论男女,都可在此游个畅快淋漓。泳池背后的“裸伊池”,是冬天的温泉圣地,六七个温泉汤池分布其中。既有露天的,又有隐蔽在蒙古包内的。每当汤池热气升腾,游人们便在此一边休闲一边养生。
“儿童游乐场”建在空中茶楼下的石坡上,那里是孩子们的游戏天地。游乐场里不仅有滑梯、秋千、栈道等游乐设施,还有孔雀、鳄鱼、兔子等饲养动物。孩子们在此,动可穿越丛林亲身探险,静可观赏或喂养动物。一日游玩下来,定会乐不思归。
裸伊谷的另一侧是“生态农场”,养殖有野猪、生态豪猪、跑山鸡等。这里,招牌的野猪腊肉、香肠,肉质鲜嫩,野味浓郁,营养价值也高。生态养殖,圆游人一个健康有机的养生追求。
在裸伊谷,还可以品味一回异域风情的“泰式火锅”。十多种原料秘制的泰式特色汤底,加上新鲜的生态配菜,浓郁酸辣的刺激口感,诱人的汤色,扑鼻的鲜香,吃起来回味悠长,仿若真的置身于泰国一般。
除了这些贴心的服务,裸伊谷还为远方的你准备了各种精心的小活动。或许是炎炎夏日里的一次“啤酒龙虾节”,或许是清风拂面时的一场“山间音乐会”,也或许是一场神秘的徒步游,种种不经意都只为与你相遇。当然,如果此时的你仍意犹未尽,还有篝火、瀑布、多功能烧烤、坝坝电影、果蔬采摘等节目等着你,又会给你别样的惊喜。
采访接近尾声时,迎面走来一对刚完成了婚礼的新人。新娘羞涩又不失大方地对我们说,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举行婚礼,是迷恋这里浪漫温馨的环境。新郎也风趣地补充道,晚上在这里看星星,别有一番情调呢。望着这对甜蜜幸福的可人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他们。
其实,裸伊谷刚开始营业,就有许多游客到此休闲度假了。他们中有寻求“诗和远方”的文人墨客,有聚焦天下美景的摄影爱好者,还有相濡以沫、注重养生的白发夫妻。有的甚至携全家老幼,每隔三两月就来此住上一段时间。他们已深深地融入了这方,融入了这份难得的清新与宁静。
年7月,在第三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上,裸伊谷入选四川省10+30+旅游发展规划中,30个重点旅游项目之一。年1月,裸伊谷入选年度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养生山庄。
裸伊谷各种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带动了上游村经济发展,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更实现了村委、村民、企业三赢的目标。裸伊谷,一个天人合一的旅游养生圣地,怎不令人迷恋,令人神往!
在汪洋镇,听不够的传奇故事,阅不尽的风采灵韵。汪洋,一座拥有海洋般宽广胸怀的城镇,未来,必定会更加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