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蓝色的动植物非常少见,蓝色的稀少,使得远古艺术作品中很少看到蓝色,因其罕见而极为吸引眼球。在世界艺术殿堂中,一种神秘的蓝色珍宝仅属于中国,被珍藏在故宫珍宝馆,备受瞩目。它的名字叫做“点翠”,是世界珠宝史上广为流传的蓝色传奇。除去一般珍宝所具备的元素外,它所携带的,是生命的能量。用于点翠饰品的翠羽,取自天地间的精灵——翠鸟。这美到惊艳的珠宝,让一个自由的生灵,无缘莲塘,不再鸣唱。
点翠饰品有别于传统的金银器首饰,其以翠蓝之羽与金银之器结合,多镶嵌珍珠、珊瑚、玉石等配饰,成品宝光流动,富贵吉祥。能工巧匠用金银做成流苏或弹簧,轻轻一动,颤摆不停,风骚独领,为佩戴者平添几分娇态美姿。
典故中郑人高价买下“缀珠玉,辑羽翠”的珠宝盒,因还其珠而贻笑大方。事实上,这个珠宝盒的名贵程度不比那颗珠子逊色。因其所承载的价值使翠被奉为珍品,成为奢华的代名词。宋太祖曾因长公主袍袖皆饰翠羽,过于奢费,而责斥其“戒勿复用”,足见翠饰的名贵连皇族也需按行自抑。羽饰始于商周,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宫中使用翠鸟羽毛做画屏配色,清代设有负责收集和管理翠羽的“皮库”,而“银库”专门承造官中的“翠活计”,所制作的头饰、首饰便是“珠翠”。
生命的热量装扮了富贵奢华
点翠原料以蓝耳翠鸟羽毛为优。蓝耳翠鸟,除黑头褐颈红爪之外,在不同的光线下,翠鸟身体呈现出亮钻蓝色、暗蓝色、紫蓝色和绿色,翠羽宝光流动,变幻莫测。翠鸟栖息于水中蓬叶、溪边青枝之上,衔水沐羽,是个爱美的生灵。《禽经》中记载了翠鸟的毛色特质,书中有云:其羽值千金。晋代张华批注提出,因为翠鸟毛色极其美丽,王宫贵族常用来制作华服饰品,可见点翠的稀有与高贵古今一揆。
辑翠时,取自背部的羽毛为“软翠”,软翠柔顺,色泽鲜亮;取自翅膀的羽毛叫做“硬翠”,硬翠色暗质硬,逊色于软翠。软翠常用在昂贵的贵族饰品上,因翠鸟背部的翠茸产出少,而皇室权贵对品质的要求,每十余只翠鸟只能选出一、两只上品,辑采一件凤冠,需用一千余只上品翠鸟的羽毛。可见翠饰材料采集之严谨、用量之大。
工匠高超的技艺使翠羽变得更美
每一件点翠饰品都体现出工匠精湛的手艺和高超的智慧。技艺高超的工匠在优质翠羽的背面涂上特殊的粘合剂,把翠羽粘贴在金、银底托上,让翠蓝之羽与金银完美结合,这一过程称为“辑翠”。由此制成的饰品,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辑翠很考验工匠技艺,只有技术高超的技师才能将柔软的翠茸与金银托咬合致密。在辑翠中“刮青”也很考验技术,刮青需用玛瑙刀匀力刮擦翠羽,直到翠羽由绿色变成蓝色,经由这个神奇的过程,翠羽本身的蓝紫色转变为艳丽的亮钻蓝,美得炫目。刮青要求工匠对速度与手劲的驾驭炉火纯青,这需要丰富的经验,有时刮青后初现蓝色,但时间一长又会褪成原有的绿色。而纹路清晰,色泽统一,方向秩序排列同样也是匠人必须注意的要点,在翠羽织绣时,简单的绣法是将辑好的翠羽平缝在图形上,更为复杂的,就要织羽穿插通经断纬了。
翠饰中的审美及影响
翠鸟的羽毛绚丽夺目,光泽度高,色泽感强,是上佳的装饰用色。相传唐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百鸟裙采百鸟羽毛纺织和刺绣而成。此裙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不知其本色,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从旁看是另一种,在阳光下呈一种颜色,在阴影中又是另一种,裙上闪烁着百鸟图案,堪称旷世珍品。制作百鸟裙,需要用金线、银线、雀毛线、丝线巧妙地缂丝和刺绣,这需要有很高的技巧。据南宋文献记载,当时邑州右江地区(现广西壮族自治州),产翡翠鸟(即蓝耳翠),它背部翠茸非常漂亮,追求奢华的人用翠茸捻成的线织成贵重织物,比孔雀衣更为珍贵。翠羽在不同的光线下,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前文所说雀毛线会不会是翠茸捻成的羽线呢?
宋代之后翠饰逐渐从服装装饰向首饰转化,翠羽轻飘自然,色泽更显多变,又与发质相配,女性头饰以点翠入钿为主流时尚,而权贵世家更是以翠羽饰衣为荣尊。明清工匠使用“缂丝”工艺、利用富有绒质感的翠羽线织出花卉鸟兽题材的绘画式屏风面、指甲套、扇面等等。
点翠之于银钿金钗确是画龙点睛之笔,点翠艺术常与各色宝石措配,更显饰品妖娆名贵。
翠饰所蕴含的文化思想
我国古代把用羽毛装饰服装称为“天绣”,古人把羽毛戴在头上,穿在身上,希望这样可以把羽毛的神异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在人类发展史上,几乎都有把鸟类看作神秘物的倾向,许多民族的神都被赋予了翅膀拥有飞翔的能力。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中,羽翼象征与神灵沟通的神秘力量,它具有上达天庭的能力,具有通灵的精神通道作用。商朝从成汤开始,历代帝王都颇带一些巫气,巫歌巫舞风行,这种表征价值的形成,羽饰及其仪式成为达到“王其羽舞,吉”的快速路径。《周礼。春官。乐师》中记载:宫廷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皇舞”即头上插着鸟羽,上衣饰以翡翠(鸟)羽毛的舞者,手执五彩鸟羽随音律起舞,以此祈雨。
王维曾在诗中描绘天子身着天绣之服的盛景,诗中写道:清晨初至,负责掌管皇帝服饰的女官“尚衣”向唐天子献上翠鸟羽织制的“翠云裘”随着皇宫的一道道官门依次打开,身着翠裘、头戴冕旒的天子出现在外国使臣齐集的朝仪之上。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自古以来,皇室贵族的嗜好引导艺术审美的风向,翠饰品作为明清两代的主流饰品,在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的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品味,在清代时走向巅峰,有兴盛就有衰落,由于对翠鸟大范围的捕杀,翠鸟逐渐稀少,以至于今日,我们只能在博物馆有幸一睹点翠饰品的昔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