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某网站推出过一个销售点翠首饰的众筹项目。点翠是用翠鸟的羽毛制作首饰的传统工艺,为了保证成品色泽鲜艳持久,要从活鸟身上拔毛。项目刚刚推出,大批网友在网站留言批评,不久该项目就被撤销了。
此前,有游客发现一家动物园的大熊猫疑似遭到饲养员虐待。事件曝光后,涉事饲养员马上被停职,大熊猫则被送到四川卧龙接受康复治疗。
近年来,人类为动物“鸣不平”的事件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过去人类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现在人类承认,自己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从万物之灵到自然之子,人类的自然观和动物观终于发生了转变。
从静态到动态
19世纪中叶,自然界是静止的观点根深蒂固。人们认为物种和生态系统不会发生改变,橡树林永远是橡树林,枫树林永远是枫树林,不会随时间改变。今天,人们知道,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且有规律可循。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物种和环境发展变化主要受以下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首先,因为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一年里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的数量不同(除非正好是在赤道上),因此就有了季节变化,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种短期和长期的气候循环又影响到生态系统。
其次,对于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灾害。这一点在最近几十年变得愈加明显。许多物种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出现了耐火的树,耐长期干旱的青蛙等,河边平原上的动植物抵御洪灾的能力也变得更强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改变。这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相一致。
掌握了这三点,我们就知道自然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长时间呈现一种状态;而且时间跨度越长,变化就越明显。
从孤立到关联
随着对自然界复杂性的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各个物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物种都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应将生物与环境割裂开来。比如狼,不再被简单地看作一种食肉动物,而是在其生态系统里有着深远影响的物种。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本来有狼生存,后来因为人类大量捕杀而销声匿迹。狼消失以后,鹿的数量激增,鹿群大量啃食公园内的草木,破坏了生态平衡。年,狼群被重新引入黄石国家公园,很快鹿的行为模式发生改变,数量趋于平稳,植被逐渐得到恢复。
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啃食植物。在这条食物链中,位于顶端的食肉动物和位于底端的植物不直接发生联系,却能通过捕食食草动物间接影响植物的数量。事实上,根据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生态学家就能判断该物种的变化会给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带来什么影响。
从漠视到善待
公众看待动物的观点有了广泛的改变。过去,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动物,根据自身情感和价值取向认为某些动物是好的,某些动物是坏的甚至是邪恶的。今天,我们知道动物实际上没有好坏之分,它们的行为不是出于善意或者恶意,而是基于不同的现实需要而做出的,比如获得食物和水、寻找配偶和栖息地。因此,对于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我们应该用客观、中立、不带价值判断的方式来理解和看待它们。
人们对待动物的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人们只关心动物是否有利用价值,很少考虑它们的生存状态。现在,动物福利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