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的磨练中,人与技艺相互成就,共同进退”。---《探索发现》
养心殿在“走进养心殿”系列巡展的最后一站,负责人曹连明眼眶含泪,他要退休了。而这最后一次的展览,无疑给他三十五年的故宫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对文物的敬畏之心,筹备展览的细致入微,毫不懈怠,数年来如一日,丝毫没有半分的改变。他是千百个匠心独运的故宫人的小小缩影。
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这座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的大型博物馆,占地七十多万平方米,收藏着不计其数的文化精粹,艺术瑰宝。年底,故宫开启了百年来对养心殿的首次大修计划。我们将深入其中,感受匠心的魅力。
01瓦作:琉璃瓦的修缮
这次的大修,也是一项研究性的保护项目。仅仅是前期的勘测和修复实验,就耗费了两年的光景。单单是一个脚手架的搭建,就需要融合到传统的搭材技艺,和现代化的防火材料。主体的修缮是从屋顶的琉璃瓦开始的。拆除老化的瓦片后,为了保证施工的精准和安全,需要安装现代化的检测设备。为了保证修复后准确无误的归为,瓦片需要被标注编码,记录方位。为了方便以后深入研究,瓦片被拓印下来,按照年份和宫殿信息分别保存。
瓦片被标注编码,记录方位而那些被替换下来的瓦片,则会被送到沿袭传统烧制技艺的琉璃瓦厂,进行补配。所有的工序都遵循古法,务必让每个瓦片严丝合缝,每个走兽,人物栩栩如生。肖水刚,作为琉璃瓦烧造的非遗传承人,已经在这个行业干了三十多年。现在退休了,还在每天为自己热爱的工作劳心劳力。正如节目中所说,“每一份诚挚恒久的匠心,都将留存在养心殿的金瓦朱檐间,继续见证下一个百年春秋。”
传承人,肖水刚02点翠修复
除了砖块,瓦片,木工这样的宫殿主体修缮工作,文物的修复工作也是丝毫不能有半点马虎。点翠,是中国传统首饰技艺的的巅峰。但是,翠鸟的羽毛作为饰品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年深日久,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虫蛀。为了替代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翠鸟的羽毛,文物保护部的老师找了不同鸟类自然脱落的羽毛,又将染色的技艺加以应用。同时,为了防止修复后虫蛀再次发生,甚至找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捉取不同的虫体,研究它们对各种装饰物的取食反应。这样的尽心竭力,只为了让这些精美的文物让更多人看到,这不也是匠人精神的体现吗?
点翠挂屏当然,这样的匠心,不仅仅体现在故宫里的工作者身上。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故宫以外的,关于匠心的故事。
03掐丝珐琅釉画
故事的主人公梁文平,是山西省掐丝珐琅釉画技艺制作传承人。他制作的掐丝珐琅釉画,改良了过去的技艺,舍弃铜胎,瓷器制作的基底。删繁就简,改用玉盘,铝塑板等作为作画材料。为了让铜丝平整服帖,掐丝过程中的每一次扭转都要求一步到位。做面部表情或者人物服饰时,要用手指配合,靠触感和经验完成铜丝的镶嵌。
掐丝珐琅制作过程为了将大型画作《朝元图》(人物复杂,场面宏大)以釉画的形式创作出来,他在色彩上多方考究。采集天然矿石颜料,先打磨成细腻均匀的粉末,再淘洗去尘。因为天然矿石颜色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制作出了专门匹配的壁画色卡,用天然的矿石颜料增减调配,只为调出与壁画一致的颜色。之后再用釉料,层层上色。整个过程繁琐枯燥,仅仅是掐丝的部分,就耗费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初稿。但是最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作品,却不仅仅是用精美绝伦这样的词汇就能形容的。
掐丝珐琅《朝元图》匠人的精神需要传承,国家的文化瑰宝,历史遗迹都需要他们的保护。而这些被匠人呵护的“传统技艺,从未在时间的洪流中与人们失散,那些深藏于心,扎根大地的手工技艺,终将传承流转,直指未来。”
参考视频:
《故宫新事》第四集养心殿里的秘密
《探索·发现》匠人·匠心(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