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晶报,作者徐黛茜
晶报.
深圳报业集团主管、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新媒体。这里有感动的故事,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让我们一起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吧!
3月到
噪鹃也如期而至
作为深圳极具代表性的留鸟之一
它富有特色的叫声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提醒着人们
春天来了
▲雌性噪鹃。南兆旭/摄
在深圳观鸟
是一件让人心花怒放的事
小白鹭、大白鹭、
白胸苦恶鸟、黑水鸡
翠鸟、红耳鹎、暗绿绣眼等等
都可以在这里见到
???
每年最热闹的时节
便是候鸟季
每年9月至次年4月
大量水鸟在西伯利亚
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迁徙
有一部分水鸟便会来到深圳湾
滩涂一片热闹,它们短暂停留
接着继续迁徙,又或留下过冬
这也吸引了大批观众在深圳观鸟
每年都有爱鸟人士特地来看
黑脸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
黑尾塍鹬、红脚鹬、反嘴鹬
白眉鸭、赤颈鸭等候鸟
第一批珍稀濒危候鸟黑脸琵鹭已经抵达深圳河口湿地。图源:深圳特区报
黑脸琵鹭。图源:大湾区之声
根据深圳市观鸟协会年2月发布的《深圳鸟类名录版》记载,“深圳共分布鸟类种,占中国鸟类总数的近30%。
其中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6种
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3种
濒危物种7种
易危物种16种
近危物种19种
另外,50种有野外观察记录的鸟类未被接受为自然分布,视为深圳的外来物种。”
就在年,深圳也迎来一个鸟类发现的高峰:新发现10种鸟类。除1次救助记录外,其余9种鸟类均为观鸟爱好者发现。
而在深圳,鸟与人类将在城市中“正式”成为邻居——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日前发布《鸟类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在全国率先为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提供适用性解决方案,为打造“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深圳城市新“生态名片”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深圳市地方标准,该《指引》根据深圳市鸟类重点生态特征,从城市空间精细化控制视角出发,提出鸟类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控制方案,对提高城市尺度水鸟和候鸟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为全市各部门进行鸟类友好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提供具体支持。
后海中心河的自动清洁船,水面上有白鹭和白胸翡翠。黄秦/摄
01
在《指引》中,按照“资料梳理-调研分析-影响评估-策略制定”的技术路径,编制了项目充分开展深圳鸟类生态、迁徙活动等的资料梳理,开展空间区位、栖息地、鸟类行为、关键因素的综合调研与技术分析,评估城市开发建设不同阶段对鸟类活动产生的差异化影响,从空间格局、项目高度、建筑布局、立面设计、景观设计、照明与声环境等方面制定鸟类友好标准。
指引文件明确管控对象,适用于指导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开展鸟类友好城区建设,其他鸟类栖息地外围开展城市建设时参照执行。从多方面要求开展鸟类友好城区建设,具体来说,在高度管控上,岸线向陆地延伸50米范围内,应避免新建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海岸防护工程及其他涉及公共安全的必要设施除外;在立面设计上,宜减少建筑立面上玻璃幕墙的使用,无法规避采用玻璃幕墙的,可进行遮挡、分隔或标识,如挡板、外格栅、鸟类防撞视标等,防撞视标不使用树木、花草图案。
照明设计方面,指引文件提出,采用降低建筑光环境的屋顶和立面灯光,打造建筑外立面暗环境,高层建筑使用低影响灯光。同时,降低夜晚作业机械和设备设施灯光亮度,施工照明设施优先采用蓝光灯、绿光灯、暗光灯、间歇灯等,选择对光源有遮盖的灯具或设置遮挡,减少强光和光侵占。此外,夜间不开放的滨海、滨河空间的自然生境区域不宜设置夜景照明,功能照明执行无人状态自动关闭。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学者们正在采风。图源: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非公务委员栾博教授介绍,其团队从年开始一直研究深圳湾鸟类飞行和栖息安全问题,“当时深圳处于快速发展建设阶段,鸟类保护没有得到全社会和各部门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