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杜甫再次拜访何将军。信之所至,在桐叶上题诗曰:“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翠鸟在晾衣的架子上鸣叫,蜻蜓平静地立于钓丝之上。如此幽静雅致,清新怡人的画面怎不令人流连忘返,从此杜甫常来无定期了。
著名作家刘亮程在《谁的影子》中写道:“也不知哪来那么多蜻蜓……田野里的庄稼收完,草割光,蜻蜓没地方落了,都落到村子里。一到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趴满了蜻蜓”。
这是作者五十多年前的斑驳记忆,这样的画面已不多见了,蜻蜓的数量越来越少,蜻蜓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问题要从“蜻蜓点水”说起。
微风徐徐的夏日,款款低飞于池塘或河岸边的蜻蜓,时而用尾部轻触水面,水面主刻泛起一圈圈涟漪,这是雌蜻蜓正在忙着产卵繁殖呢。
为了保证产卵过程万无一失,雄蜻蜓充当了“助产士”的角色。它用自己的尾尖揽住雌蜻蜓的头部,用力拖着“老婆”在水面产卵。
此情此景令人感叹:每一种生物的繁殖衍生过程都是极其复杂而艰辛的,但他们本能地承担了保证种群不断更新换代,生生不息的责任。
蜻蜓的繁殖必须在有水源的地方。那么在山林草丛中的蜻蜓是如何找到水源的呢?
原来,阳光通过水面折射后就形成了水平偏振光,这种光会刺痛人的眼睛,却能给蜻蜓传递水源的信号。它们追光寻水,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繁衍后代的“温床”了。
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太阳能板、汽车玻璃、泊油马路等都能发出水平偏振光。当蜻蜓们兴高采烈地选好“产床”时,它们哪里知道自己已被人类成功地误导了。
一次次的产卵,一次次地流产,它们仍然不辞辛苦,义无反顾地奔赴“圣巢”,满怀着无限的希望与憧憬……
岂知,蜉蝣、石蝇、虻,也在不知不觉中奔赴孩子们的“屠场”,重蹈着蜻蜓的悲剧呢。
蜉蝣蜻蜓数量锐减谁之过?是蜻蜓固守祖宗的经验,不懂变通,还是人类科技对地球生物环境的破坏?
地球有史以来,一共出现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其中植物、昆虫、海洋动物以及爬行动物等都曾遭遇过灭绝。倘若有第六次生物灭绝,蜻蜓的遭遇将成为探究的原因之一吧。
美丽的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与人类息息相关,即使一种物种的消亡,也会引起“蝴蝶效应”,生态系统结构将会倒塌崩溃。
现如今,科学家们正在为蜜蜂数量的逐年减少而忧心忡忡,因为世界上有75%的植物和庄稼都是通过授粉繁殖生长的。传播链一旦消失,人类面临的危机可想而知。
当然,人造水平偏振光能否让一个物种灭绝,科学家还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但它的确是一个生物陷阱,应当年引起人类的反思与重视。
倘若杜甫穿越时空忡忡问今人:“翡翠鸣衣桁”,可否得见“蜻蜓立钓丝”?今人该怎样回答呢?
(图片来自网络,真诚表示谢意。如有不当,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