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戴冠之风很盛,且趋多变。起初,宋代妇女冠帽,以漆纱为胎,然后再于其上作各类装饰,或用金银,或用珠翠,或用玳瑁,或缀彩罗。鹿胎之革、玳瑁遭禁之后,冠饰改用白角,冠脚增长至三尺,冠梳也至一尺(得臣《麈史》卷一「礼仪」条)。
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博鬓细节
J.Sauvaget在其《公元八五一年编纂的中印关系史》中也说:「妇女们上街不是遮住头而是在其头发上插以冠梳。有时候以为妇女会佩戴冠梳达二十把之多,它们是用象牙或其他材料制成的。」(J.Sauvaget《公元八五一年编纂的中印关系史》第一一页。转引自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第一一八页)之后,妇女之冠又改用竹篾作胎,涂以绿色,其后渐渐改用角来制作,而此时冠脚之长已与肩同宽,且「下垂及肩」了。
明孝靖皇后三龙二凤冠金龙细节(金龙脚踏如意祥云镶宝石)
而在宋代妇人冠帽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又产生有诸多冠名,如白角冠、团冠、等肩冠、亸肩冠、垂肩冠、短冠等称(周辉《清波杂志》卷八)。孙机先生即认为,宋代服制中的凤冠即在团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凤冠上的博鬓亦由团冠等上的冠脚演变而成(孙机《宋元皇后盛饰》,《寻常的精致》,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又,孙机先生在其《明代的狄髻、头面与束发冠》一文中谓「在皇后的凤冠上,此物(掩鬓)稍稍改型而成为博鬓,左右各三件,比掩鬓就隆重得多了。」此所不取)。
元末曹氏七梁金线女冠及细节
宋人女子冠帽装饰繁复,其上鹿胎之革、玳瑁等物曾列禁限,但珠翠似未曾遭禁,使用普遍。《麈史》卷一「礼仪」条载:「始者角冠棱托以金,或以金涂银饰之,今则皆以珠玑缀之。」(王得臣《麈史》,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〇八五,页六〇三下栏,页六〇四上栏,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六年)李廌《师友谈记》亦载:「太妃暨中宫皆镂金云月冠,前后亦白玉龙簪,而饰以北珠,珠甚大」(李廌《师友谈记》,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〇九二,页一七五下栏,页一七六上栏,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六年)。
宋高宗皇后像局部
《梦粱录》卷一「元宵」条载舞队装束有「珠翠冠儿」,卷二「诸库迎煮」条载官私妓女则有「珠翠朵玉冠儿」,卷二十「嫁娶」条载士宦之家的聘礼则有「珠翠特髻,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首饰」(吴自牧《梦粱录》,页三、一二、一八六,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年)。从南薰殿旧藏的宋高宗皇后画像中也可见,其头上所戴凤冠同样装饰有大量珍珠,博鬓并凤冠口缘处装饰的珍珠最大,其他部分装饰的珍珠则较小(图一九)。
明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金宝钿花细节
此凤冠上的大珍珠,殆即当时所谓的北珠。关于北珠,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宣上帙载:「当中国崇宁之间,漫用奢侈,宫禁竞尚北珠。……北珠美者大如弹子,而小者若桐子,皆出辽东海汊中。」(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甲),页二六、二七,大化书局,一九七九年)又,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说:「天下瑰殊举入尚方,皆萃于宣和殿小库。……顷闻之,以宠妃之侍从者颁首饰,上喜而赐之,命内侍取北珠箧来。上开箧,御手亲掬而酌之,凡五七酌以赉焉。初不计其数也,且又不知其几箧。北珠在宣和间,围寸者价至三二百万。」五四宋代皇后像中所见凤冠上之珍珠,大者如弹子,其贵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