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是指折扇的整体外形,好的折扇应该扇头紧聚,扇尾紧收,整体清秀,像梭子一样;扇骨平整,打磨干净;两片主骨存扇尾应是平行,主骨薄厚一致,小骨薄厚均匀不涩手;扇聚头制作精细;就整体来说,如今苏州工和杭州工在扇形上做的最好。
说骨为骨,而面为*,*骨相合,乃一扇。扇面常见的有矾宣面、绫绢面、撒金面、泥金面、棉纸面等很多种。
明式乌木和尚头块金折扇绫绢面用得少,多为工艺扇扇面;绵纸面黑,透光,多以棕竹为骨,用金泥在棉纸面上书心经,绘罗汉图,为僧人而有;泥金面,通体泥金,正反面分别绘以工笔牡丹及梅花,在配八寸三十二档扇骨,是戏曲艺术中女性常用之物。
收藏扇子,最常用的是矾宣面,其次是撒金面。扇面是消耗品。如何判断扇面的品质呢?有句行话叫“扇面好不好,就看防水牢不牢”,好的扇面可以当半把雨伞使用。带绘工的扇面如何判断收藏价值,需要考虑扇面质量、作者、年代、题材、绘画方式等多个方面。
扇骨的数目称档,档数的变化很大,从最少的9档起,有11档,12档,13档,14档,16档,18档,20档,22档,24档,30档乃至40档不等。档数的计算,是主骨与其间的小骨一并算入。骨子越少,如9档扇,11档扇,其折扇排口越大;骨子越多,如30档,40档扇,则折扇排口越小。
风竹花卉成扇(紫檀扇骨)16档扇骨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规格。扇骨长约30至32厘米,称九寸或九寸五扇骨。16档扇尺寸适中,展开后呈度左右,视觉舒适,使用方便,获得了最为普遍的赞誉。
清黑漆描金人物花鸟折扇18档扇在年以后才流行起来。20档、22档、24档几种规格的扇骨尺寸较小,长度在16厘米至24厘米之间,俗称7寸或八寸扇,皆为坤扇。古代部分文人闺秀喜欢使用20档以上的坤扇,打开在90度左右,颇为纤巧。
清玳瑁风景人物纹折扇30档和40档扇为工艺扇,展开后可形成度角,扇骨短而窄,收藏价值不高。
对于收藏来说,木质扇骨和动物质扇骨的尺寸和档数对收藏影响不大,但是收藏竹质扇骨,则折扇排口越大越好,因为这类材料能做折扇的大材不多,(不光指竹宽,也制竹节间长。这里不包括市场上几十块钱粗笨的毛竹制商品扇,只指适合收藏的高端竹材),或是未成材已被砍伐,因而市场上并不多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清19世纪*杨木浮雕(云龙逐珠)图扇扇聚头造型样式很多,主要有方头,古方头,尖头,马牙琴头,和尚头,梅花头,琵琶头,茄子头,等,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但就工艺来说,和尚头,梅花头等这类圆样扇聚头工艺比其他扇聚头工艺复杂,因此这类扇聚头比其他同等不同头的折扇价格要高出一筹,收藏价值更高。
直式方头扇,造型极简洁,为一长而窄的梯形,是最早出现的式样。用名贵材质如象牙、紫檀、乌木等做扇骨时,多选用此种式样,以求充分利用材料。民国年间生产的直式方头扇有“仿古雅扇”之称。
和尚头,也叫圆头或大圆头,早在明代就已流行。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看似和尚头而得名。这种式样多见于十六档以下的大扇。和尚头大多由一种材料聚成,也可在两侧加扇钉处镶两片异质材料,如竹骨镶紫檀、象牙、玳瑁等。和尚头扇骨一般较同等材质的扇骨价格高出一等。